第七章宗教事件(2 / 2)

加入書籤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一說7)年生於蒙古一個貴族家中。他父親被塔塔兒人毒死後,鐵木真隨母親和幾個弟弟生活處境艱難,曾被其他部落俘虜。鐵木真被迫依附勢力強大的克烈部部主(脫裡汗),並與另一蒙古部的首領(劄木合)結拜為兄弟,在此二人幫助下,鐵木真漸漸擴展勢力,重建了以本家族為核心的統治集團。87年至89年間,鐵木真自稱由豁兒赤傳達天命,被一些貴族擁立為乞顏可汗。9年,鐵木真和脫裡汗共同出兵,幫助金朝討伐塔塔兒,並打敗了塔塔兒。鐵木真的聲望日高,勢力漸大,引起脫裡汗等人的疑懼,他們聯合攻打鐵木真,鐵木真被打得大敗,一度從者僅剩十餘人。不久由於敵手內部紛爭,鐵木真又反敗為勝,相繼攻滅了幾個部落。

0年(宋開禧二年),鐵木真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的事業,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又借通天巫闊闊出之神托,即大汗位,建大蒙古國,號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詞有「海洋」「有力」「天賜」「偉大」等諸多不同說法。

在蒙古人自己的思想體係中,至高無上的權力由天神即遊牧部落的主神長生天授予一位地上首領。作為天神選定的代表,成吉思汗受到長生天的保護和扶植,而長生天保證成吉思汗軍事與政治冒險的永久成功。

政策開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處

成吉思汗晚年,在攻伐中亞西亞的途中,年老力衰,又深知完成統一大業重任的艱巨,因此,在得知丘處機有「長生」「治國」之道後,邀請丘處機指點迷津。丘處機在西域的興都庫什山拜謁成吉思汗時,「以敬天愛民為本」「以清心寡欲為要」的思想,回答了成吉思汗的詢問。從此,成吉思汗將「敬天愛民」的思想與「天力論」結合起來,並訓誡子孫嚴格遵循。

成吉思汗在經略中原中亞西亞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原崇尚的儒家文化及信仰佛教道教等民族,中亞西亞南亞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也裡可溫教等民族,歐洲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成吉思汗意識到不同宗教文化對不同民族的精神作用,也認識到對這些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寬容和開放,是實行其統一大業不可忽視的基礎。因此,他推行開放寬容的宗教政策,兼容並蓄,對佛教道教也裡可溫教等實行免稅政策,起到了安撫民心選拔人才推進統一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為僧,他對佛教也的確有感情,他建立明朝後,對佛教采取了保護措施,在朝廷設僧錄司官,統領全國佛教,促進了佛教的發展。

傳奇皇帝朱元璋

在中國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的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出生也是充滿傳奇,母親懷他時,是神受丹而孕。生下時紅光滿室,鄰居還以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紀第一)記載:「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裡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傳說隋文帝楊堅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簡單,「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意誌廓然。人莫能測。」

因為貧寒,朱元璋7歲便出家皇覺寺。但不多久,因為災荒沒吃的,寺內也呆不下去了,隻好出去化緣。在化緣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場大病,險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點幫助,才免去災難。對於朱元璋的這段經歷,《明史》記載:「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歷光固汝額諸州三年,復還寺。」從《明史》中可以看出,對自己出家當僧人的歷史,朱元璋並不覺得丟人,但他神化了這段歷史,虛構出「二紫衣人」出來。

大興佛教助王政

明太祖朱元璋以皇覺寺僧而成帝業,對佛教不僅崇信,而且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登基伊始,就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建立僧官製度,下令免除憎人的度牒費,並召集東南名僧到南京數建法會校刻藏經。

朱元璋深知佛教有導愚化頑輔助王政的作用,對佛教實行了扶植保護利用的政策。因此他於立國不久,就製定了嚴格完善的宗教政策,推行了嚴格選任寺廟主持,對僧人進行業務考試,建立度牒,僧籍製度,控製寺院數量等一係列整頓措施。不久,又頒布了《申明佛教榜冊》,要求僧人各歸本宗,各事其職,並專門成立了主管佛教的政府機構僧錄司,把佛教活動嚴格控製在政策管製範圍內,從而形成明代寺廟建設的突出特點:大寺統中寺,中寺統小寺的行政管理係統。在這個係統下興建了數量眾多的寺廟,僅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廟00餘所,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朱元璋並禦撰《集注金剛經》及《釋道論》《三教論》《習唐太宗聖教論》《明施論》《心經序》等有關佛教的文章,並通令全國僧尼講《心經》《金剛經》《楞迦經》三經,分寺院僧為禪講教三類。

由於明太祖及帝後的帶頭崇信,熏陶感染,其後諸帝無不奉佛。成祖宜宗英宗憲宗孝宗神宗及慈聖李太後等,都特別崇奉佛教,大力提倡佛教,興建寺院,廣做佛事。

明成祖為了紀念生母,下令在南京建報恩寺,前後歷時9年,花費白銀000萬兩。報恩寺富麗堂皇,儼若王宮,且擁有田地塘盪上萬畝,經濟實力十分可觀。諸王大臣也爭做護法敬僧祈福延祚弘法布道的善事。

在歷代皇帝中,有一個是最信奉道教的,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熜篤信道教,來源於父親的影響。他父親興獻王朱佑杬與一個叫做純一的道士交遊,也信奉道教,這深深影響了少年的明世宗。他即位後,因為身體多病,常以齋醮方式祈禱神仙幫助,更加深了他對道教的依賴,並將宮中的佛教活動一概掃除。

嘉靖元年三月,根據工部侍郎趙璜的建言,查抄了大能仁寺僧人齊瑞竹的資財和玄明宮的佛像,又由禮部郎中屠塤普遍檢查了京師的各個佛祠,一律予以拆毀。七月,明世宗朱厚璁開始興建道觀,用以崇奉道教。不久,明世宗又在太監崔文的引誘下,在乾清官等處舉辦齋醮,日夜不斷,命宦官十餘人學習經教。大學士楊廷和等請求他「斥遠僧道,停罷齋醮。」並上書彈劾太監崔文。但是,明世宗一律不予回答。

由於沒有子嗣,嘉靖十年十一月,他在欽安殿建立了「嗣醮」。皇帝的子嗣就是國本,因此這種建醮似乎名正言順,竟以禮部尚書夏言充任醮壇監禮使,侍郎湛若水顧鼎臣充任迎嗣引導官,文武大臣每日進香,皇帝親自舉行開始和結束兩天的禮議。設立了祈嗣齋醮後,一早一晚在祈壇上都有雲氣出現。後來,皇嗣誕生,明世宗認為這是他崇信道教之功。

明世宗把一切事情都與道教相聯係,比如,災異祥瑞冤獄疾病邊防等等。其迷信幾近於偏執神經質,比如,他命駙馬鄔景和等到宮中撰寫玄文,鄔景和說自己不諳玄理,請求辭免,表示要「洗心滌慮,效馬革裹屍之報」。明世宗發怒說:「景和故出不祥語,當擬怨訕律。」竟將駙馬鄔景和革爵,安置於昆山。

明世宗朱厚熜給自己自己的父親興獻皇帝母親興獻皇後孝烈皇後方氏都起了很復雜的道號。明世宗朱厚熜自己的道號是:「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後加號為:「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號為:「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明世宗甚至要詞臣撰寫「冊天表」。

嘉靖十五年五月,明世宗修建了道教的慈慶慈寧宮,開始禁毀宮中的佛像。大服千善殿中有用金鑄造的佛像達000多斤,還有金函玉匣,藏貯有不少佛骨佛牙之類的東西。明世宗命令全部毀除。明世宗禁佛,對民間佛教勢力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打擊。

明世宗整天燒丹煉汞,不理朝政,導致在他統治時期,明朝妖孽橫行,於是有了大貪官嚴嵩的卑劣行跡,也就有了海瑞的兩次千古留名的覲見。他還曾因煉製春藥,殘害宮女,導致「壬寅宮變」,差點被宮女勒死。明世宗晚年雖然罷免了嚴嵩,但朝政並沒有多少改善,他對道教日益迷信,最終丹藥中毒而死,時年歲。

◆徐福東渡塑像

◆蓬萊美景。今山東蓬萊市。蓬萊自古就被譽為「人間仙境」,與方丈瀛洲稱為三神山。

延伸閱讀

成山矮鬆的由來

山東成山有一棵矮鬆,枝乾蜷曲怪異,像龍患痙攣,虎有跛足。關於成山矮鬆的由來,傳說是這樣的:在秦始皇登臨成山之前,這裡的鬆樹高大挺拔而茂密,而秦始皇要在這空闊的地方觀日出,這些鬆樹必然妨礙他的視線,於是他便下令兵將砍樹開道。可奇怪的是越砍越多,越砍越密。當時秦始皇手下的徐福解釋說,這是鬆樹,鬆字左邊為木,右邊為公,那是萬木的老祖宗。秦始皇聽罷大怒,非要士兵揮砍大刀,將鬆樹斬草除根不可,於是鬆樹根再也不敢發芽了。好在秦始皇沒說「斷子絕孫」,鬆樹便想出了「崩子成林」的法兒來延續後代,但是都長得七零八落,又矮又小。據說現在鬆樹乾爆皮,就是當年秦始皇下令後秦兵砍的。

漢武帝與「太一」

漢武帝是漢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在宗教領域,他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政策,使國家的宗教生活走向正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措施主要體現在祭祀方麵,包括雍郊五畤的製度化,以「太一」為至上神,以及在各地廣立官方神祠。

◆無字碑。漢武帝登泰山時所立

◆董仲舒像

延伸閱讀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從青少年試點開始博覽先秦諸子著作,對《公羊春秋》和陰陽五行學說的鑽研特別刻苦,很快名聲大震,被漢景帝任命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一書。元光元年,漢武帝詔令「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對策3篇,史稱《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並推崇的儒學,不同於先秦的儒家學說。他兼融諸子博采眾說,吸收了法家的君權至高無上的封建專製思想,提出了君為臣綱的理論。摒棄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一套,授法入儒,將禮治同法治結為一體,主張刑德相輔恩威並施;吸收了陰陽家的德運說,為君權神授說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排除了其間某些神仙方術的江湖騙術;汲取了道家清靜致治說,衍化為輕徭薄賦思想,摒棄了它的無為思想,注入了法家的有為思想。可見,董仲舒所提出的,是根據當時政治的需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的新入學,是一種融會貫通各家學說得比較完整的封建專製理論,因此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和采納。

漢明帝崇佛

漢明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崇佛的古代帝王,所以他的崇佛對後世封建帝王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不管是崇佛的帝王還是反佛的帝王,漢明帝的崇佛事件都首當其中,受到歷代帝王的頌揚或詆毀。

◆東漢時期的佛陀形象

◆白馬寺

延伸閱讀

「沁園春」的由來

沁園,是東漢漢明帝為他的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園址位於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帶。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後之勢,竟然變相強奪公主田園,後人感嘆其事,多在詩中詠之嘆之,漸成「沁園春」這一中國文人所鍾愛的詞牌。

北魏太武帝禁佛

北魏的皇帝大多信佛,但太武帝在位時卻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太武帝滅佛,使佛教在其發展的歷史上遭到了極為沉重的打擊,這也是佛教遭受的第一次滅頂之災。

◆如來立像。南北朝

◆釋迦說法圖。魏晉南北朝

延伸閱讀

北魏太武帝東巡碑

北魏太武帝東巡碑,碑額原題《皇帝東巡之碑》,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一水注徐水條稱此碑作《禦射碑》,蓋北魏定州地方官為紀念太武帝拓跋燾結束東巡回歸平城時於路演示神射而立,故碑名可兩存之。

酈書之後,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七易州滿城縣條,也曾提及此碑,稱引的內容有溢出酈書者。此後東巡碑湮沒無聞將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鴻寶)先生在河北易縣南管頭之南畫貓村漕河(古徐水)西岸覓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帶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東巡碑才重新現身,為藝林所重。

但是拓本都僅拓碑陽文字,不及碑陰,而酈道元稱「碑陰皆列樹碑官名」,文字之繁多,當逾於碑陽。可能當時石碑已風化嚴重,碑陰文字漫漶難識,無法拓取。

北魏孝文帝漢化佛教

北魏太武帝廢佛詔令下達六年後,被人暗殺,新繼位的皇帝恢復了佛教,這一事件使北魏統治者深深感到搞好與漢民族的融合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關鍵。與漢族的融合使佛教深入人心,孝文帝為北魏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北魏的黃金時代。

◆孝文帝像

◆洛陽龍門石窟

延伸閱讀

北魏孝文帝巧計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即位後,為達成推行「漢化政策」的目的,決定將國都由北方的平城,遷往位於中原地區的洛陽;因為平城位置偏僻,而洛陽卻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想:要統一天下,必須將國都南遷,才容易掌控中原。當他提出遷都的想法時,卻遭到貴族勢力及民眾的反對。

孝文帝為了達成目的,便想了一個妙計:他宣稱要帶領大軍南征,當他帶著久未作戰的大軍,風塵仆仆抵達洛陽時,軍隊早已累得人仰馬翻,對南征缺乏興趣了。剛好這段期間天天大雨傾盆,把軍隊困得動彈不得,士兵窩在又濕又悶的帳棚中,說什麼也不肯前進,於是一個個都求孝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宣布:「行軍中途,怎麼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願意繼續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後再做南征的打算!」

大家一聽不用南征,高興的不得了,卻也不知不覺的中了孝文帝的計謀定都洛陽。

梁武帝以佛治國

在歷代帝王的影響下,佛教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梁係第一任皇帝蕭衍即是這樣。由於梁武帝以最高權力來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幾乎把佛教提到國教的地位。

◆梁武帝蕭衍像

◆雞鳴寺。梁武帝寺稱同泰寺,位於南京雞籠山東麓冊阜上。

延伸閱讀

一葦渡江的故事

由於蕭衍是篤信佛教的帝王,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所以他在見到印度高僧時也很自負,他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解,達摩一見不契,即渡江北上,但江上沒有船,達摩便在江邊拔下一根蘆葦,投入江中,飛身踏上過江而去。這就是「一葦渡江」的由來。

◆菩提達摩渡江圖碑

北周武帝禁佛

周武帝滅佛,北周政府不僅獲得了大量的寺觀財富,而且獲得了近300萬的編民,遂使生產日益發展,「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從而,為後來隋朝的統一和對突厥的鬥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佛造像。南北朝

◆河南登封嵩嶽寺塔

延伸閱讀

衛元嵩奏文

衛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陰陽歷算,性情譎詐。年少時隨益州野安寺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裝狂放,以吟詩詠賦來博取聲名,並四處向人預卜未來。後來還俗,從四川到長安,結交北周權貴。

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改革佛教,奏文共列有十五條:勸行大乘勸念貧窮勸舍慳貪勸人發露勸益國民勸獠為民勸人和合勸恩愛會勸立市利勸行敬奉勸寺無軍人勸立無貪三藏勸少立三藏勸僧訓僧勸敬大乘戒。

隋文帝楊堅與佛教

自從周武帝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文帝登極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歷史上稱它為黃金時代,對佛教的崇信與虔敬令後人驚奇。佛教的盛傳,離不開楊堅。

◆隋文帝楊堅

◆《授經圖》

延伸閱讀

隋代唯一的國家寺院

隋文帝興建大興善寺為國寺,殿堂雄偉宏大,是隋唐以來,長安最大的佛寺,也是隋代唯一的國策寺院。文帝在此設有「二十五眾」執行佛教教化的工作,所謂「二十五眾」,是由二十五位通達佛教義理的高僧組成,專門弘揚佛法的組織。另外又設五位熟諳諸經論的「五眾」,從事弘法教化。因此培養了許多學者僧及教化僧,提升佛法研究及對大眾的教化工作。

◆敦煌彩繪佛像。隋開皇九年(589年)繪。

唐太宗與道教

唐太宗李世民自稱是李耳的後裔,他在位時采取了興道抑佛的宗教政策,宋代有幾位帝王也提倡道教,於是道教在唐宋時期逐漸興盛。

◆三清圖

◆唐太宗昭陵

延伸閱讀

李世民吞食蝗蟲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體恤百姓,最典型事例莫過於吞食蝗蟲。

在《貞觀政要》中有這樣記載:貞觀二年,京師一帶大旱,蝗災肆虐,一日他視察災情,隨手捉住幾隻正在蠶食禾苗的蝗蟲說道,人以穀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當食我心,無害百姓。說著就要將蝗蟲吞食,左右急忙阻攔,惟恐致病,太宗說,朕所期望的是移災自身,談什麼病不病的,隨之將幾隻蝗蟲吞入腹中。

貞觀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雖無回天之力,但他心係百姓疾苦,身體力行與他們共渡難關。這對善良的窮苦百姓來說已經足夠了,正如史書上記載說:「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嘗嗟怨。」

武則天的佛緣

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廣塑佛像,那時建造的樂山大佛和洛陽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直到今天仍以它的莊嚴壯觀聞名中外,成為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玄奘西行求法壁畫

◆玉泉寺。武則天曾賜玉泉寺舍利。

延伸閱讀

武則天立「無字碑」

武則天前後掌政46年,以皇後身份預政24年,以太後身份執政7年,稱帝16年。臨終遵命除去帝號,仍以高宗皇後的名義和高宗埋在一起,叫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縣城以北梁山上。但由於武則天的影響遠遠大於高宗,人們多稱之為武則天墓。她墓前的「無字碑」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達98。84噸。武則天立這塊「無字碑」的目的,她自己沒有說明,成為了1300多年來人們猜測探究卻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謎」。後人猜測,一種認為是她覺得自己功勞太大,難以表達;一種認為是她知道自己死後一定會引起沸沸揚揚的議論,她任由人們評說。

◆無字碑

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廢佛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被稱為「會昌法難」,是「三武一宗」法難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晚唐以後諸宗的衰頹不振,與這次毀佛有密切的關係。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唐

◆文殊變唐

延伸閱讀

秋梨膏的起源

秋梨膏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藥配伍加工而成的藥膳飲品,由《本草求原》中所載的「秋梨蜜膏」經宮廷禦醫加工演變而成,相傳始於唐朝。據說,唐武宗李炎患病,終日口乾舌燥,心熱氣促,服了上百種藥物均不見療效,禦醫和滿朝文武都束手無策,正在人們焦慮不安之時,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種中藥配伍熬製的妙方治好了皇帝的病。從此,道士的妙方成了宮中秘方,直到清朝流入民間。

周世宗禁佛

在幾次滅佛事件中,後周世宗滅佛是最有影響的一次。周世宗此次滅佛,並沒有大量屠殺僧尼焚毀佛經,而是帶有一種整頓佛教的性質。但由於中國的佛教已經走向了勉強維持的階段,經過這一次打擊之後,就更顯得蕭條衰落了。

◆周世宗柴榮像

◆後周觀音造像。後周廣順元年(951)刻製,位於杭州靈隱寺飛來峰。

延伸閱讀

後周世宗皇後符氏

周世宗柴榮的皇後符氏,是後晉節度使魏王符彥卿之女。符氏出身名門閨秀,是個聰明果斷而月匈懷大誌的女人。曾嫁給大將軍李守貞之子李崇訓,後來李守貞據河中反叛,後漢樞密使郭威奉命討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殺。臨死前,要先殺死全家人。符氏匿於帷幔後,李崇訓找不到妻子,自殺身亡。符氏從帷幔中走出來,對沖進來的軍士說:「我乃魏王之女,郭將軍與吾父交往甚厚,速報與郭將軍」。郭威聞報,立即前來相認,並把她帶回符彥卿的魏王府,讓她與父母團圓。郭威非常欣賞符氏的沉穩勇敢,符氏拜郭威為義父。

郭威養子柴榮鎮守澶淵(河南濮陽)。他的夫人劉氏死後,郭威為柴榮提親,遂納符氏為繼室。郭威死後,柴榮即位,是為世宗,冊封符氏為皇後。955年七月二十一日,符皇後於汴梁(河南開封)滋德殿病逝,終年26歲。世宗十分悲痛,為她服喪七日,諡為「宣懿皇後」,葬懿陵。

成吉思汗開明的宗教政策

在成吉思汗的事業中,宗教是個嚴重而復雜的問題。成吉思汗在少年時代崇信薩滿教,然而隨著其閱歷的豐富,地位的鞏固,逐漸對宗教產生新的認識,製定了對各種宗教「兼容並包」的政策。這一宗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貴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成吉思汗像

◆北京白雲觀內邱祖殿邱處機塑像

延伸閱讀

成吉思汗射飛鷹

一次成吉思汗在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走過去捧起水就喝,正在這時候,突然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虛驚一場,山泉潑得滿地都是。喝水的「渴望」被乾擾,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月要間的羽箭射殺飛鷹,飛鷹中箭跌落在山頂。成吉思汗爬上山頂,發現飛鷹已經被羽箭穿月匈而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旁,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

成吉思汗恍然大悟:原來飛鷹救了我一命,正因為它剛才屢屢打翻我捧著的水,才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汙染了的水。

明太祖與佛教

明太祖在位期間,對佛教實行既整頓限製又保護提倡的政策。這一宗教政策的實施,使得明初佛教迅速恢復和發展,促進了佛教諸宗的融通,奠定了後來僧寺分立製度。

◆鳳陽龍興寺。位於安徽鳳陽縣,龍興寺的前身就是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的皇覺寺。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寢陵。

延伸閱讀

朱元璋與童謠

據《元史五行誌》記載:朱元璋是安徽濠州(鳳陽)人,家境貧寒。至正四年,在濠州鍾離鄉的皇覺寺裡當了和尚。此後他隨郭子興起義,一步步成為該軍統帥,終於於公元1368年攻克了大都,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名政權。其實早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就流傳著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裡萬裡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三眼和尚,指朱元璋,三眼寓意為超常;瞎馬指遍體鱗傷的元朝,因蒙古人被稱為馬上民族。

道教皇帝明世宗

在明代諸帝中崇道最篤者,當數明世宗朱厚璁(嘉靖皇帝)。嘉靖十五年(1536)五月,世宗令人放大火燒掉了169尊佛像13000斤佛骨佛牙等物。這是嘉靖帝對宮內佛教所進行的一次徹底的清除。至此,明代佛教之厄已極,道教開始興起。

◆明世宗朱厚熜像

◆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始建,位於北京景山前街西端,明清禦用道。

延伸閱讀

老子與道教

世人都把老子視為道家創始人,道教的始祖。溯其源,時於西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他把《老子》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把老子的「五千言」稱為《道德經》。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也就是說,老子留給關令尹喜的沒有書名,僅以《五千文》稱之。《道德經》是河上公給定的書名。後來的文化學術社團,宗教教派,為了以「道德」標榜自己的正統,紛紛牽附於老子,甚者以《道德經》作為教義之一。至於道教教義,也是東晉葛洪,南北朝時陸修靜等人,以《抱樸子內篇》「三洞經書」基礎而完成的,並非《老子》之旨,也是老子思想得不到正本清源的原因之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希臘神話 深海主人 鳥與荊棘 泳壇崛起靠我了[遊泳] 拖延症的我嫁入豪門 馬奴 穿成殘疾反派的寡嫂後和他he了 重生後庶女隻想長命百歲 本座真的沒有始亂終棄 絕命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