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母子沖突(1 / 2)

加入書籤

如此過了半年, 乾清宮與壽康宮的矛盾終於全麵爆發。

高手過招,不可能一開始就當麵鑼對麵鼓的下場開撕,何況他們是高居帝國寶塔尖的母子關係, 無以避免, 代理戰爭打起來, 外朝內廷順理成章便要有人遭受池魚之殃。

外朝中槍的是和碩恭親王、內閣首輔、總理大臣奕。

奕在鈕祜祿氏跟前玩不轉, 橫豎隻有打支應的份,換成毛兒都沒長齊的皇帝侄子, 他再是恪守臣子本分, 不能改變的一個現實是初掌大權的同治帝在政治上相當稚嫩,作為朝廷首輔、皇帝親叔, 於公於私都要對皇帝的不當決策有所規諫:比如重修圓明園。

政敵是親媽, 大清以孝道治天下,同治帝便想到了榮養那拉氏的法子,擱從前, 皇帝能在圓明園和紫禁城兩處住著,英法入侵北京, 圓明園教英法聯軍一把火燒毀大半, 甭管皇帝太後,除了紫禁城無處可去, 盛京倒有故宮, 承德的避暑山莊也寬敞,可那都是遠離政治中心的地界, 那拉氏自己不願意離開京城, 同治帝也擔心背負不孝罵名,正在為難之際,堂弟載澄私下給他出主意來了:修園子!把圓明園修一修, 然後請聖母皇太後移居圓明園頤養天年。

鈕祜祿氏歸政前曾明發上諭,皇帝親政後,不許百官援引兩宮太後垂簾訓政時的旨意反駁天子詔令,奕便不好拿著《八條詔書》說事兒,一味在「國庫空虛、節省開支」八個字上下功夫,很是惹怒了另有算計的同治皇帝。

得知修園的謀主是自己的親兒子,恭親王二話不說,直接上了家法,一頓板子下來,打得同治帝火冒三丈,索性殺雞儆猴,朱批諭旨,革去奕議政王爵、免親王雙俸、黜為郡王。

這一舉動招來了朝廷上下的極大反彈。

奕被降過爵,但彼時他確實是犯了錯,誰也說不得什麼;如今另當別論,議政王爵還是母後皇太後主政時加封的,皇帝剛主事,先就違背了母後皇太後的基本國策,爾後無端革了首輔王銜,再要坐視不理,怕連天也戳個窟窿。

母後皇太後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臣們一股腦的往壽康宮撞鍾,那拉氏趁機收攬人心,親自出麵,表示自己並不願意移居圓明園,加上遼東的鈕祜祿氏通電過問,隻隔一天,奕訢便被賞還親王爵位及雙俸,同治帝親政後的第一把火也沒能燒起來。

這也罷了,那拉氏很快動手,直接在兒子頭頂上澆了一盆涼水。

人倫三大矛盾,姑嫂矛盾、嫡庶矛盾、婆媳矛盾,三樁矛盾,一樁比一樁難纏,超出婆媳矛盾的升級版矛盾,大約就是兒媳婦由另一個與自己具有嫡庶矛盾的人來插手敲定、自個兒卻需要與這個搶走一大半兒子的女人朝夕相處的情況吧!

「你跟皇帝都大婚半年了,怎麼還沒有動靜?」那拉氏開始挑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先帝隻有皇帝一個兒子,你是狀元的女兒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還用我來教你麼?」

阿魯特氏隻能認錯:「太後教訓的是,臣媳知罪!」

「你倒乖覺,不是當娘的,誰能一心一意為皇帝著想。」那拉氏「哼」的一聲,「身為皇後,獨占椒房之寵,你要爭氣也還罷了——偏偏又——我問你,你有什麼打算沒有?」

阿魯特氏微皺眉頭:「太後的意思是——」

「去年大挑,有四個秀女留牌記名,我瞧著富察氏很好,先把她接進宮中吧!」那拉氏頓了一頓,「生了皇子,一樣管你叫皇額娘,看母後皇太後就知道了,皇帝對她比對我還孝順呢!」

「這——」大婚半年沒有喜訊,擱一般家庭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何況婚嫁的對象還是萬民之主?阿魯特氏並非不急,表姨媽把路給自己鋪平了,與皇帝丈夫也算伉儷情深,奈何肚子不爭氣,如何打得了婆婆的駁回,「太後說的極合情理,但母後皇太後有懿旨——臣媳是晚輩,若公然違逆,皇上麵前不好交代。」

那拉氏明顯被噎了一下:「我慮著了,母後皇太後遠在關外,也不能為這種小事聒噪她,一旦皇帝添了大阿哥,母後皇太後隻有歡喜的道理,難道還會因此向你問罪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這該死的第二異能 尼羅河的倒影 德妃的躺贏人生 全民領主:開局召喚德邦總管 全球數據化:我能強化萬物 海賊之麥田守望者 離婚後少奶奶她光芒萬丈 你是我的朝思暮想 扮醜後被千億大佬纏上 諸天之天外降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