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1 / 2)

加入書籤

李善長一怔愕然心驚,貌似真的下了地獄,還有包拯那個級別的閻王,人家正人君子的戰鬥力,確實要比他強得太多。

想想也是,在人間都鬥不過,更遑論地下了。

所以對於老李來說,還是安安穩穩多活幾年,享受最後的時光,這才是算得上不枉此生。

正在他們倆隨口聊著之時,朱元章竟然回來了,而且是興匆匆的,臉上洋溢著喜氣。

「張先生,李先生,你們倆真該出去瞧瞧!就坐那個軌道馬車……從北平到大沽口,速度快,還舒服平穩……咱這輩子走南闖北,就沒遇到這麼舒服的馬車!爽利,得勁兒!」

老朱興奮說著,有些口渴隨手拿起茶壺倒了一杯,剛喝進去,就覺得苦澀難忍,他緊皺眉頭,又到了另外一壺,結果卻是奶茶,甜到齁。

朱元章這個氣,「你說你們倆,就不能弄點人能喝的?」

張希孟無奈苦笑,他是因為寫書太多了,需要茶水提神,故此越喝越苦,至於李善長,純粹是上了年紀,味蕾退化,必須加大劑量刺激。

要是抽空給他弄點奶油泡芙什麼的,老李保準愛得地老天荒,刻骨銘心。

張希孟隻能遞給老朱一壺熱水,又給他點龍井茶,讓他自己弄。

朱元章也沒法子,隻能沖泡妥當,這邊等著茶水涼下來,那邊跟張希孟和李善長念叨,他確實體會到了軌道馬車的好處。

平穩,速度快,運量大。

「咱看史書說,秦朝當年為了調兵容易,修了直道,耗費不小……咱想問問你們倆,能不能到處都修上軌道馬車,方便調運貨物?到底是跟秦朝那樣,耗損國力,弄一個短命亡國,還是能讓大明更上一層樓?」

老朱說完,看著這兩位,作為當世最強的兩位文臣,他們能有什麼高見?

張希孟笑了笑,「主公,其實提到了秦朝亡國,這事說起來,隻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始皇錯估了國力,他把紙麵數字當成了能動用的國力……同樣的錯誤,還發生在隋朝身上。」

朱元章皺了皺眉頭,似乎不解其意。

這時候李善長笑道:「上位,太師的話,老臣給做個注腳……他所講秦朝的毛病,就是在統一天下之前,秦朝國家不大,商鞅變法之後,政令通暢,調動人馬錢糧,都很順暢。所以才有秦國的強悍國力。待到始皇一統天下,大秦國土增加了六倍,人口增加了五倍……秦始皇還以為這些新進並入的疆土,可以像原來的老秦一樣。動員兵馬徭役,修長城,建設驪山陵墓,又修直道,大肆巡遊天下……始皇帝以為,他的國力完全可以承擔,殊不知剛剛統一之後,六國故地,無論百姓,還是官吏,都遠遠比不上秦國故地,他勉力為之,天下大亂,也就不足為奇了。」

朱元章一怔,很快抓到了關鍵,「紙麵上的國力,並不能當成實際的國力,李先生,果然厲害啊!」

李善長一笑,「上位,這也是老臣幾十年打理庶政,積累的經驗。其實這個道理,放在歷代,都是通用的,為什麼歷代的雄主駕崩之後,儲君都很難順利接住這個局麵?奧妙就在這裡。因為歷代雄主,都是令行禁止,下麵不敢有任何的鬆懈。可是當儲君繼位,一切湖裡湖塗,還不明白怎麼回事。又缺少足夠威望,主少國疑,肯定會出事的……就拿隋煬帝來說,他就是犯了這個錯,把大隋朝紙麵上的國力,當成了可以使用的力量,所以才有百萬大軍征高句麗,才有一年之內修運河。」

朱元章遲疑了少許,他低聲道:「李先生,咱怎麼覺得你話裡有話,說明白點,咱們不用遮遮掩掩。」

李善長頓了一下,這才道:「老臣聽太師講了,上位有意退位,把國家交給太子殿下。老臣這才仗著膽子,把這個道理說了,上位能如此做,確實是大明之福,蒼生之福!」

老朱微微點頭,老李的這番話,確實是真知灼見。

「李先生,那咱問你,新君即位,要怎麼辦,才算是英明聖睿?」

李善長想了想道:「上位,要讓臣說,新君務必要休養生息,鎮之以靜,徐徐圖之,方才能順利延續盛世,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朱元章沉吟不語,他默默思量著。

張希孟也同樣思索著李善長的話……為什麼說老李是個人才呢,哪怕到了今天,他的話依舊能給張希孟極大的啟發。

李善長說出了一個很無奈的事實,不是後人不想延續前人的政策,是實在做不到……六國貴胃會忌憚秦始皇,但不會畏懼秦二世。隋文帝能號令關隴集團,隋煬帝就沒有這個威望。

放到歷史上的大明朝,洪武永樂,都能以鐵腕治國,但是到了仁宣兩朝,他們不收縮又能怎麼樣?

學著爺爺,父親,四處征戰,大刀闊斧嗎?

對不起,他們真不行,這不隻是能力的問題,也是時運條件所致……朱元章自己打天下,自然為所欲為。歷史上的永樂皇帝,也約等於打下了一半的天下,但是後繼者卻沒有這個條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陛下,朕是大唐的忠臣 星海縱深 諸天直播:從拯救小龍女開始 卑縛 諸天武命 修仙:開局從藥童開始 帶著王府一家穿六零 先婚後愛:大少奶奶不能惹 這真不是第四天災 我的劍渴望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