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集《八識規矩頌》(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麵: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一段的頌文就講出了第八識有三種的相貌,所謂的自相、因相跟果相。《成唯識論》講到第八識有三種相貌,先看第八識的自相,自識體相。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第八識的自識體相,浩浩,就是廣大無邊的意思。廣大無邊指的是誰呢?就是三藏,阿賴耶就是,翻成叫藏。這個藏開出來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或者有人講藏,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這三種的藏都是不可窮其邊際的,它的自識體相,這三種的藏,能藏、所藏、我愛執藏。

這樣的一種體性,它跟前七轉識的關係,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淵深七浪境為風。這個淵就是一個很深遠的大海水,叫作淵。這個淵,這個大海水,這整個大海水比喻作第八識,海水裡麵那個水比喻這個種子,就是大海裡麵無量無邊的水,有乾淨的水,有染汙的水。就是阿賴耶識裡麵有惡業的種子,有善業的種子,就像水一樣。

這個第八識的種子,七浪境為風,就是有因緣的時候它現出七個波浪,這七個波浪指的前七轉識,就是由種子而生起明了的現行。這個水遇到了因緣就會生起波浪,這個波浪是依止大海水而有。這個可以看得出來前七轉識跟第八識的關係,就是這個大海是一個第八識,它的裡麵有無量無邊的水,這個水遇到因緣生起各式各樣的波浪。

這個波浪是怎麼生起的呢?境為風。就是要有所緣境,由這個根境的和合就把這個了別的識給緣起了,使令它生起了。所以這個是把這個第八識跟前七轉識的關係就說出一個譬喻,淵深七浪境為風。這是說明第八識的自相,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先看它的因相。這個第八識的另外一個相貌,這個相就是有作用的意思,它另外一個作用呢,受熏持種,這個都是因相。這個第八識它能夠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為什麼它能夠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呢?這當中主要是來自於它無覆無記這個體性。

比如說我們有一塊布,這塊布它本身有很濃厚的香味,你把它拿到廁所去它的味道不會改變,因為它本身已經有濃厚的味道,它不受熏了。假設我們把這個布洗乾淨,使令它沒有味道,這個時候它就受熏。這個布,一個沒有味道的布拿到大殿去,他就會熏習這個栴檀的香氣。一個沒有味道的布拿到廁所去,它就能夠熏習臭穢的味道。

這個阿賴耶識,第八識,為什麼受熏呢?因為它恆常保持無覆無記,所以能夠受善性、惡性的熏習。如果阿賴耶識本身有善性或者惡性,那就不能受熏。所以它受熏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它無覆無記。

其次,持種。他接受前七轉識的業力熏習以後,他還能夠把這樣子熏習的種子給保存下來。他能夠持種,原因是在於它的明了性它沒有間斷。它剎那生也就剎那滅,剎那滅又剎那生,不常又不斷,所以他能夠持種。就是說它的因相能夠受熏,能夠持種,這樣才能夠使令我們所造的業力能夠保存下來,盡未來際不失不亡。這個是講到這個第八識的因相。

那麼它的果相呢,根身器。這個根身器就是這個持,執持的持貫下來,持種跟持這個根身器。這個根身是指的我們的正報,這個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這個正報。這個器是指的依報的器世間,山河大地、宮殿樓閣等等。我們這一期的果報是誰來執受呢?也是第八識,這個是它的果相。他能夠使令我們這一期果報得以相續。

所以它有因相的受熏持種,也有它果相的根身器。它執持我們這一期的果報,這個根身器,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執持呢?這以下就說明。

去後來先作主公。說我們這個生命的根身器結束的時候,生命結束的時候它最後離開,去的時候它最後,生命開始的時候它先來。換句話來說,它是在一期果報當中的一個主體。去後來先作主公,是說我們要判斷一個有情他生命到底還在不在,就是以第八識來判斷,因為它是一期果報的主。這個主人不在,這個房子就是無主物了,這個人已經不是有情了。說去後來先作主公,是這個意思。

這是簡單的消文,就說明第八識的三種相貌,自相、因相、果相。

我們看蕅祖的注解。我們也是配合這個頌文分成兩段,先說自相:

此第八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所以浩浩而不可窮其邊際,淵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

是說明第八識它的自識體相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所以廣大而不可窮其邊際,淵深不可得其源底。這個浩浩也可以指的是空間,橫遍十方。這個淵深也可以指的它的時間,豎窮三際。它的時間是無限量,空間也無限量。再看:

此識持一切轉識種子,故名能藏。受轉識所熏成種,故名所藏。被第七識執持為我,故名執藏。

第八識的自相是廣大無邊,他的自相有三種相貌。第一個持一切轉識種子,故名能藏。這個能藏,這個藏當然是一個倉庫,它能夠保存。這個能,就是它是能,它所對望的是善惡的種子叫所,這個種子是所藏。所以它對望的善惡種子來說,它是能藏,是這個意思。假設它受轉識所熏成種,就這前七轉識的現行來說,前七轉識是能熏習,它是所熏習,它又變成所了,它變成被動了。所以這個能所看它對望什麼。

說,你父親他扮演兩個角色,你父親對望你的祖父,他是兒子,因為他對望你的祖父,它是扮演兒子的角色。你父親對望著你,他是父親,因為他對著你來說他是父親。所以他同時也是父親也同時是兒子,看他是對誰來說。

第八識的現行識,它的明了性,對望著善惡種子來說它是能藏——我是能藏,你是我所藏,善惡種子是所藏。就著它的受熏來說,對望的前七轉識的現行,前七轉識是能熏,第八識是所熏,它又變成所。不管是能藏所藏,這個都是浩浩不可窮其邊際,淵深不可得其源底。

我們看這個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的了別是有限量的,沒有說什麼浩浩三藏不可窮,沒有這樣的話。由於我們第六意識的空間,我們第六意識要分別,要有名言。當然讀書多的人名言多,他能夠廣泛地分別諸法的自相、共相;讀書少的人他的名言,他的範圍,活動範圍小。從時間上來說,你第六意識分別一段時間一定要休息,沒有人說不睡覺,沒有這回事情。你一耗神,就要養神。

但第八識不是,第八識的功能它從來不睡覺的。它不管就著它的持種,就著它的受熏,它無量劫來不斷地在那個地方受熏持種,持種受熏,它是沒有邊際的。不管能藏,不管所藏,都是不可邊際的。再看它第三種的藏:

被第七識執持為我,故名執藏。

第八識的本身是無覆無記,但是旁邊的第七意識就把第八識的見分執著為我,把第八識的相分這些根身器界把它執著為我所,好了,這個時候變成它是一個執藏,這我愛執藏。第八識所扮演的我愛執藏,就是說,因為第七意識把第八識執著為我的關係,使令第八識這個自我的角色也就沒有窮盡了,它永遠扮演著一個生命的自我的角色。而這個自我的角色盡未來際永遠沒有斷絕的時候,除非入聖道。

不過當然它的我愛執藏,問題我剛剛講過,還是在第七意識。第八識是被冤枉的,因為它被第七意識執著為我,所以使令它扮演一種我愛執藏的角色。

它這三種角色,第一個它的持種——能藏,受熏——它的所藏,乃至於它被誤認為我,這個自我的角色,這三種都是浩浩三藏不可窮,不管是從時間是從空間,是沒有窮盡的一天,是這個意思,叫自相。這以下就把這個八識講出一個譬喻:

此識如水,前七轉識依此得起,猶如波浪。

說這個第八識就像大海水,大海水無量無邊的水,這個水就是種子。這個水遇到風的因緣就會生起波浪。前七轉識遇到境界它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波浪。這個波浪是怎麼有的呢?

此識所現境界之相,能於轉識作增上緣,猶如猛風。

就是第八識所變現的那個根身器界,這些相狀境界,或染汙的境界就引生了染汙的前七轉識,清淨的境界引生清淨的前七轉識。它能夠於前七轉識作增上緣,猶如猛風,淵深七浪境為風。

我們講這個識,唯識學講萬法唯識,說一切法都是心識所變現,但是它講這個識,能變現的識也是無自性的,也是因緣生。這個因緣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個所緣緣是很重要。說你麵對的境界能夠決定這個心識的染淨。

你看孟母三遷。孟母一開始住在一個墳墓的旁邊,就是孟子這個人從小很聰明,聰明人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就看到別人在那個墳墓祭祀,它就能夠把一些祭祀的儀軌做得很好。孟母說不可以,我的兒子不能隻是做這種事情,做這種境界的事情不可以,就搬家,搬到菜市場旁邊。看到殺豬賣菜,他也把這種動作做得很好。這個時候孟母還是覺得,這樣子還是不可以,這樣的熏習還是不可以,就搬到學校旁邊。哦,這個時候孟子看人家讀書,他也學讀書,這個孟母同意了,果然成就一個亞聖孟子。假設孟子他母親一開始沒搬家,就住在菜市場旁邊,孟子他頂多就是一個可能把豬殺的技術很好而已,不能成就亞聖了。

所以這個淵深七浪境為風,就是前七轉識的現行還非得要有境界的刺激。這個境界是染汙,就引生了前七轉識一個染汙的心識;如果境界清淨,就引生前七的一個清淨的識。

它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凡夫的心生起了別一定要有一個所緣緣,不可以說我這個內心無住,不可能。聖人的心它跟境界一接觸它是無住的,染汙的境界,清淨的境界不能動搖他。但是凡夫的心有所住,就是你要注意你所住的境界。你要依止一個清淨的僧團,你容易生起善心,生起念佛念法的心,你在僧團裡麵做早晚課,連吃飯的時候都上供,吃完飯還要回向法界眾生,回向無上菩提。

就是你那一念心識不能離開所緣境單獨活動,不可以。而這個你所攀緣的境界它正是會影響你的識的清淨、染汙,直到你入聖位以後,到八地菩薩就好一點。這時你的內心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了,你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觸,那完全是無住的境界,境界是染汙是清淨跟你沒有關係了。

但是這個凡位就是淵深七浪境為風,這個風它會影響你的波浪的方向。這個風是往東邊吹,波浪就往東邊跑;風是往西邊吹,這個波浪就往西邊跑。所以這個境界風能夠決定前七轉識的波浪的一個方向。不管是怎麼樣,這七個波浪都是依大海而生起的,是這個意思。

這一段是說明這個第八識的自相,它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這三種藏,這是自相,可以作前七轉識的依止。

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先看因相:

此識一味無記,恆時相續,故受前七轉識之所熏習。

就是說它能夠受熏,它之所以受熏,主要是一味無記,恆常相續。因為它無記,所以能夠受善惡的熏習,這個是講受熏。

其次再講持種,持一切法的種子,他能夠,受完熏以後能夠把受熏以後的這些功能都保存下來。

這兩個都講因相,受熏持種都講因相,那麼它的果相呢?

根身器,執持內根身,執持外在的器世間。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說第八識的變現根身器界,它是頓生頓滅,就是說這個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它那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突然間全部都出現了,變現你的根身器界;突然間全部消失掉。然後下一剎那再全部都出現,下一剎那全部消失掉。但是因為他的速度非常的快,使令你感覺到這個身心的世界是相續的,事實上它是頓生頓滅、頓生頓滅。

所以我們說,現在的山,這樣的景色真是美呀。你講這句話的時候,現前的這個山色跟前一剎那的山色已經不一樣。你說我現在的身體很健康,其實當你這個話講完以後,你當初所緣的色身頓生頓滅,頓滅頓生,也不是你講話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色身了。就是頓生頓滅,頓滅頓生,是這樣子的。阿賴耶識它變現果報是這樣子變現的,所以我們講生住異滅,其實我們這個果報沒有住相。

所以在《瑜伽師地論》裡麵彌勒菩薩很明顯地指出,這個果報隻有生異滅,沒有住相。突然間全部出現,突然間全部消失掉;然後突然間又全部出現。當然你下一剎那出現的跟前一剎那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很類似。所以講持內根身,及持外世界,它不是恆常住的,它是頓生頓滅的。這也可以看得出一切法是無我的,是畢竟空的,是容易體會的。

若於死位,此識最後舍棄。若於生位,此識最先來執。雖非實我實法,而一期生死,必此為總報主也。

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前五識會先敗壞,因為前五根會先敗壞,色身會先敗壞,地水火風次第地敗壞。前五根一敗壞以後,前五識的了別性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隻有剩下一個第六意識。

所以我們最後的臨命終的苦,死的苦,表現在前五識的苦是很微弱,因為這個根一敗壞以後,前五識的了別暗鈍了,但是心苦是很厲害的,愛著這個世間的眷屬、財富,如生龜脫殼。

所以臨命終的苦多數是第六意識的心苦。這個時候第六意識還在,明了性還在,慢慢慢慢地前五識不活動了,就剩下第六意識單獨存在,慢慢慢慢第六意識也消失掉了。當第六意識完全都不起現行的時候,這個人進入悶絕了,就是有第七跟第八。

悶絕有的時候是很長,有的時候很短,有的人悶絕會悶絕好幾個小時,有些人悶絕很快。悶絕完了之後就變成中陰身了,第八識就離開身體。這個第八識一離開我們的身體,這個色身就是無情物了,就不是有情了。所以說我們死的時候第八識是最後離開。

不過這第八識的離開還有差別,在《大毗婆沙論》上說,假設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善業起現行,這個時候我們的溫度會從腳部開始冷起,冷冷冷,冷到頭部去。如果臨命終時候惡業起現行,那麼你第八識跟溫度的離開是從頭部先離開,頭部先冷,冷到腳部去。

《大毗婆沙論》講一個偈頌說: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地獄腳板出,旁生膝蓋離。

說這個頂聖,你這個第八識最後是在頭頂上離開,全身都冰冷了,隻有頭頂還熱,最後從頭頂離開,這個人是一個聖人,或者是往生阿彌陀佛國了,超越三界,頂聖。眼生天,到眼睛的時候,全身都冰冷了,眼睛還熱,這也不錯,生天了,頂聖眼生天。

人心,最後在心髒的地方離開,做人。餓鬼腹,在肚子的地方離開,這個到餓鬼道去了。地獄腳板出,全身都冰冷了,腳板的時候還熱,最後從腳板離開,這個人就要超度了,到地獄去了。地獄腳板出,旁生膝蓋離。畜生道從膝蓋離開。

所以這個第八識的離開的這個部位還是有差別,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或者是惡業起現行。總之,第八識最後離開。

我們投胎的時候第八識先來,先來執受。就是無明緣行,先有一個業力,有業力裡麵就有一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一進來以後,跟我們這個父精母血一接觸的時候,就創造一個名色,這個時候就有第六意識了。名色——六入,眼耳鼻舌身長出來就有前五識了,乃至於後麵的各式各樣的生起了,所以說它是去後來先作主公。

雖非實我實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為總報主。

雖然第八識是頓生頓滅,頓滅頓生,它不是一個真實不變的我跟法,但是就著這一期果報的生死,以它為果報主。就好像說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到底是有沒有人的呢?就看主人在不在。這個房子主人不在了,這個房子是無主物了。所以這個房子是不是有主物無主物,看主人在不在。

說我們這個生命到底是有情無情,就看阿賴耶識在不在,不是看第六意識,看第八識。第八識在,這個就是有情,這個生命還沒有結束,你一殺死他就是斷有情命。第八識離開這個就是無情了,你破壞他就不壞根本了。所以一期的生死以第八識作果報主的,是這樣子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慘死重生,颯爽王妃大煞四方 你努力升級,奈何我直接扮演神明 其實我不想修仙長生 萬又一 微信的秘密 詭異降臨:我反手拜師九叔 【無界構想實體流痕檔案】 反骨大妖 轉生異世界:我組建了獸人軍團 俠女錢二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