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1 / 2)

加入書籤

鯉,是鯉形目鯉科鯉屬淡水魚類。體長形,側扁;腹部圓,頭較小;體背灰黑或黃褐色,體側帶金黃色,腹部灰白色;背鰭和尾鰭基部微黑,尾鰭下葉紅色,偶鰭和臀鰭淡紅色,但色彩常因棲息水體不同而有變異。鯉因其鱗有「十」字文理,故名。「鯉」為「利」的諧音,故稱鯉魚為「元寶魚」。鯉除中國西北高原的少數地區外,在各水係均有分布;亞洲和歐洲的自然水體也均有分布。棲息於河川中下遊、湖沼、水庫等水流靜止的水域,尤其喜好營養豐富、底層或水草繁生的水域。鯉適應性強,耐寒、耐鹼、耐缺氧,能生活在各種不良環境中,性活潑而善跳躍。鯉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以藻類、水生植物及螺螄、河蚌、水生昆蟲的幼蟲等為食。鯉產卵期因地區而有不同,一般為4-5月,最遲可至6月產卵,卵粘性。鯉壽命長,有的個體能活幾十年。中國的鯉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詩經》中記載到「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鯉魚躍龍門」是中國人民傳頌的經典故事,講述了鯉魚逆流而上、勇於嘗試跳躍並最終團結合作躍過龍門的奮鬥歷程。這個故事反映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團結協作的精神,被後人用來比喻成功和努力奮鬥的意誌。同時,鯉魚也被視為中國魚文化的代表和國魚。鯉具有抗逆性強、分布廣,易於養殖,養殖成本低和易加工等特點。鯉色彩絢麗,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河流、湖泊水質汙染,加之黃河斷流等問題,鯉資源有下降的趨勢,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收錄,列為易危(VU)。

鯽(學名:Carassius auratus)是鯉科、鯽屬魚類,體長469-255毫米。體長橢圓形,側扁,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腹緣窄而無皮棱;眼側中位,後緣距口勿端較近。眼間隔寬凸。前、後鼻孔相鄰,位於眼稍前方。口前位,斜形,下頜較上頜略短。唇發達。無須。鰓孔大,側位,下端達前鰓蓋骨角下方。鰓蓋膜相連且連鰓峽。鰓耙外行發達,有許多小突起;內行寬短。螺分2室。肛門位於臀鰭始點略前方。背鰭始於體正中央的稍前方;臀鰭短,始於倒數第6-7背鰭條基下方;最後硬刺似背鰭硬刺;月匈鰭側位而低;腹鰭始於背儲始點略前方;形似月匈鰭;除少數小魚外,均不達肛門。尾鰭深又狀,叉鈍圓。鯽為溫水性魚類。鯽喜在水的底層活動。鯽對低氧的適應能力很強,是雜食性魚類,幼魚階段食性與成魚相似。鯽的成魚主要食有機碎屑、水草、植物種子,另有相當數量的搖蚊幼蟲、枝角類和橈足類,也食商品飼料。鯽為多次性產卵魚類。鯽分布於中國除青海 、西藏外的各大流域 、湖泊 。在北美洲、歐洲、非洲、印度、韓國、日本有引種。

鯿

鯿是鯉形目鯉科鯿魚屬的魚類動物。又稱長春鯿、長身鯿。鯿魚體高,甚側扁,呈長菱形,腹部自月匈基部下方至肛門具腹棱,尾柄寬短。頭小,側扁,略尖,頭長遠較頭高為小。口勿短,口勿長大於或等於眼徑。體很側扁,故名鯿魚。鯿魚在中國東部平原區南北各水係均有分布。鯿魚生活於水的中下層。幼魚以浮遊動物和藻類為食,成魚則主要以水生高等植物為食。一般2冬齡魚開始性成熟。產卵期在4—8月。在一定流水條件中產漂浮性卵。生長不十分快。常見者重1市斤左右,最大可長到4市斤。鯿作為一種典型的產漂流性卵魚類,鯿的繁殖活動對水溫和水流的要求比較高,受江河水電開發影響,鯿的自然繁殖規模明顯下降;再加上過度捕撈和江河阻隔等因素影響,鯿的種群數量不斷下降,並且低齡化、小型化趨勢明顯。鯿魚是一種名貴的經濟魚類。可作為飼養對象。脂肪豐富,肉味鮮美,是群眾愛好的食用魚。

查看更多

進口日本水產名單

共264個詞條

20萬閱讀

阿瓜大麻哈魚

澳洲鯖

八角魚

查看更多

詞條圖冊

1

概述圖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星辰遺民 林大小醜,不要搞笑了 杏緣 若有天命必勝天半子 嬌妻劫 湖邊有株喜林草 新世紀鬥帝傳說李哪吒大戰朱佩琪 開局點滿武力值後在師門橫著走 江邊映入雪 山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