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心戰布局(1 / 2)

加入書籤

地處襄水之陽,故名襄陽。

襄陽城自古就是用武之地,地形險要。沔水自西向東,流經襄陽城北在襄陽東北的魚梁洲轉而向南,再流經襄陽城東,向南而去。

繞了個彎,沔水在襄陽城的東麵和北麵形成天然的屏障。

魚梁洲,是襄陽城東北方,沔水之中的島嶼。舊時,襄陽城東門外皆稱魚梁之地,相傳東漢末年的名士龐德公便是居住於此。著名的「鳳雛先生」龐統便是龐德公的侄子。

襄陽城北臨沔水,沔水渡口歷史悠久,是戰國時期便成為南方楚國的交通要津的北津渡。

襄陽城西,同樣有一條深闊的水流形成天然屏障,那就是著名的檀溪。

因為《三國演義》的膾炙人口,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廣為流傳,令檀溪更加出名。不過,滄海桑田,檀溪已消失不見,空留地名供後人追思。

襄陽城南就是令襄陽得名的襄水,檀溪水向南匯入襄水,流經襄陽城南,一路蜿蜒向南,經過峴山腳下,在桃林渡匯入沔水。

桃林渡是漢代改的名,最早是同樣在戰國時楚國交通要津的東津渡,後世又改名為「鳳林渡」。今天,襄陽地方政府在這裡建造了鳳林古渡公園。

襄陽城南除了有襄水,還背靠峴山。

峴山包括了諸多山峰,相傳東吳大帝孫權的父親,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就是在峴山中了劉表部將的埋伏身亡。

依山傍水,天下雄城!

襄陽城中,刺史府內。

蕭衍正在接待客人,是兩個風格迥異的年輕人。一個身材高大雄壯,威風凜凜;另一個文質彬彬,一身書卷氣。

這是上庸太守韋睿的兩個兒子,高壯的是長子韋放,書生模樣的是三子韋棱。

兩人從上庸而來,一路風塵仆仆。

來到襄陽,沒有耽擱片刻,直接來刺史府求見。

見子而知父。

兩個兒子各具特色,卻均氣度不凡,可知韋睿是一個怎樣不同凡響的人物。

一番互相見禮,禮節性地客套之後,蕭衍笑問:「兩位公子來訪,不知尊侯有何見教?」

韋放沒有拐彎抹角,朗聲答道:「奉家父之命,特來蕭使君帳下聽用!」

而他的三弟韋棱則將之前父親那番「天下真人」的故事講述了一遍。

壓抑著內心的喜悅,蕭衍麵帶微笑,當即任命韋放為主簿,韋棱為記室。

固然被韋睿這樣的人物稱贊值得高興,但最讓蕭衍由衷喜悅的是韋睿派包括嫡長子在內的兩個兒子來效力,實則有以子為人質,表達投效誠意的意思。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得到韋睿這樣的人才,勝過千軍萬馬,同時也可以對沔水上遊的上庸方向放心了。

雖然治所漢中的梁州刺史柳惔就是蕭衍的自已人,但關係到身家性命,刺史也未必指揮的動下屬的郡太守。

蕭衍眼神示意,一直站立在他身側的兩名十幾歲的少年立刻上前熱情招呼韋放兄弟,去安頓下來。

那是自小被蕭衍收養、親自調教的兩名孤兒,一個名叫俞藥,一個名叫陳慶之。

兩個人身上各自投射了一部分蕭衍的影子,俞藥性格跳脫,文武雙全;陳慶之先天身體孱弱,不長於騎射,但性格沉穩,謹守禮節,擅長弈棋,精通兵法。

襄陽城西,檀溪之畔,有一座大營,搭起了茅屋千餘間,駐紮著過萬壯勇。

蕭衍以抵禦北魏為名,大肆招募壯勇,編練新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帶我滾 窮途末世 綜武:朕登基第一日,簽到遮天法 江南跑去學創世 靈氣復蘇:夢裡的修仙之道 穿到修真界,我想擺爛 界七 諸天重生:無敵從六王子開始 對交 無燭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