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麵,整個唯識的修行位次有五位:第一個資糧位、第二個加行位,加行位的相貌就是: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加行位的特色是帶相觀空,這個觀念我們已經解釋清楚了,看第三十四麵,加行位的相貌在第三十四麵的第二段講得很清楚,加行位有四位——就是煖、頂、忍、世第一,叫四加行。

然諸菩薩於此四位,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也。

所以這個地方說「現前立少物」,簡單的講就是帶相觀空,他能夠遵循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這些法語的引導,他的心開始不隨順妄想而轉,開始遵循佛法的文字去思惟,思惟久了以後,因為有禪定的攝持,他的心安定下來,安定下來但是他還不能夠放棄佛法的名相,因為他一放棄的話他的真理就會消失。他的真理的出現要依止聞思,這叫帶相,帶著文字相來觀察內心的真理,所以還是有所得。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大乘的修行從本論來說也是兩個重點:

一個是信心,一個是智慧。

當然這個信心也包括願力,信心和願力是分不開的。就是說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叫資糧位,資糧位就是仰仗大乘的信心,依止菩提的願力、依止菩提心、每天懺悔業障、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每天靠做功課,聽聞佛法來加強自已的信、願。不過這個地方就是說,因為資糧位的菩薩「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心中有很多的煩惱、障礙,所以他的心跟正念相應的時間少,跟妄想時間多;所以他有時候功課做完的時候,到處走一走放鬆一下。

但加行位的菩薩沒有這回事情,加行位的菩薩經過一大阿僧衹劫不斷地用功,心中禪定現前,他已經從佛法的正見,而轉成內心的正念,所以叫內凡位,心遊理內。資糧位要經過一大阿僧衹劫。加行位時間很短,可能一生——如果精進的話,一生就經過煖、頂、忍、世第一;也可能三生、五生;總之一個人成就禪定以後,他成就聖道的時間已經不遠了,所以叫做內凡,雖然是凡夫,但是他內心當中已經跟真理相應的時間長,叫加行位。

經論上說加行位的菩薩一般來說不容易墮惡道,就算他沒有成就聖道就死亡了,一般不容易墮惡道;即使墮惡道,唯識學上說「雖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善根特別強,跟資糧位不同,資糧位菩薩是退轉的太厲害,不可思議,資糧位菩薩今生是一個出家人,好樂佛法,你來生可能是做大國王,那是非常的放逸,甚至於誹謗三寶都有可能。

就是資糧位的菩薩,你有無量的可能性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什麼事都可能做得出來的。但加行位的菩薩不是,他雖然還沒有成就聖道,但他善根的體性決定不可能造惡業,也不太可能墮惡趣,就算墮惡趣——「雖墮惡趣,終不久留」馬上彈出來,因為他善根太強。他等於是已經經過了凡夫位的尾端,但是還沒有成就聖道,在過渡時期叫做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這個階位的時間應該非常的短。看第三通達位,這個地方從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聖道。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如實通達唯識相性,其相雲何?

這個地方見道,見到圓滿的真理,見到什麼道?包括見到了唯識性跟唯識相——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這個菩薩內心是什麼相貌?我們看偈頌: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一個菩薩,當然所有的菩薩都是從凡夫開始修行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做菩薩,這個菩薩經過凡位的資糧,搖搖晃晃的修行,也經過加行位的用功,他突然間有一天打坐的時候,在一個禪定的明了寂靜的心中,突然間一念的相應慧,這個時候內心的太陽出現了,那麼他的相貌「若此」,這個此就是很短暫的時間,突然間,就是一時的、一剎那的時間,這個地方一般來說成就聖道都是在禪定,不可能在散亂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時候,都是在禪定的時候。那麼他對於所觀察的境界,當然加行位所觀察都是觀察真理,這個時候連能觀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觀所觀唯是一心。這個時候能所雙亡,他的內心真實的契入到唯識的真實性,「離二取相故」對於能取、所取的分別全部破壞。

就是加行位的菩薩還有能、所,有能觀的智、所觀的真理,帶相觀心,假借語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趨向真理;但是通達位他是能觀的心跟所觀的真理兩個…「智都無所得」,能所雙亡,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當然那個是一個很短暫的一剎那的時間,這個時候階位叫通達位,通達位隻有一剎那,下一剎那就叫修習位,通達位的時間是非常短,要比加行位更短,隻有一剎那的時間,所以「若此」,一剎那的時間,

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真理,亦名「見道」。

這個名相大家清楚了,

謂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這個地方解釋偈頌的前半段,說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這個時候他內心無所得的智慧,不取種種戲論相故。這個戲論就是我們心中的名言,名言為什麼叫戲論——但有言說都無實意。我們剛開始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這個空還是沒有出現,沒有出現但是已經有隨順於空義。雖然說隨順空義,在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來說還是戲論,因為你還帶相觀空,那麼突然間你連心中的名相都消失了,所有的戲論都消失,這個時候能觀的智跟所觀的真理,是平等不二,能所雙亡,諸相叵得。你已經是一個聖人,不必再假借文字去了解真理,你的心就是真理。

過去有一個禪師,參禪很久以後,他去參訪法眼文益禪師,當然禪師強調是以心印心,把自已修學的心得,請善知識來印證。見到法眼文益禪師以後,他說我這段時間的修行有一個意境,請老人家您幫我印證一下,說我最近的修行「萬裡晴空,一輪明月,如何?」我長時間的修行,內心當中,在萬裡晴空當中月亮出現了,烏雲慢慢淡薄了,他心中的妄想淡薄了,妄想雖然有,他心中的法寶一現前妄想就消失了。我這樣子的修行,請老人家幫我指證、指證。

法眼禪師說:「猶是階下漢!」,你還沒有完全相應。這個時候當然真正修行人他很謙卑,馬上跪下去頂禮說:「請師接上階!」請師長再引導我一把,把我推一把。法眼文益禪師說:「月落後再來相見!」就是說萬裡晴空一輪明月,這個表示你還是在對治。當然對治很重要,但是這個還是過程。你要能夠「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任運的;就是那個月亮消失了以後,月落後再來相見。當然相見不是跟法眼文益禪師相見,是跟真理相見。

我們剛開始在了解真理是帶相觀空,但是真實的契入真理是離言說相。就是說你從這個地方到達彼岸要坐船,這個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引導你到彼岸,到彼岸的時候,你的船要舍掉。當然剛開始沒有船你也不可能到彼岸,這個船本身也不是彼岸,它是一個過渡時期,大家體會體會。

然「真見道」,是根本智,親證真如,不變相故,名為「挾帶」。若「相見道」,是後得智,變相觀空,仍名「變帶」。

說是見道位,見到什麼道?見到兩個道,第一個叫真見道,第二個叫相見道。真見道是根本智,親證二空真如理,不變相故,名為挾帶。我們剛開始所見的道見到是圓成實性、見到二空真如,這個時候是不變相,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觸是有能所,有見分,有所謂的相分。但是在聖人的無分別智契入二空真如的時候,他沒有相分,隻有見分,隻有見分沒有相分,他沒有能所。為什麼這樣講?佛法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是說你修唯識觀他修天台觀,在資糧位、加行位的時候,天台跟唯識安立的名言不同,所以他契入真理的方便會有差異。但是當唯識觀跟天台宗一剎那跟真理相應的時候,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真理是完全一樣,因為都不帶相。如果帶相那就有差別了。要是講相分:你心中的相分跟他心的相分不同。

你看這個佛像,你心中有相分,你心中的影相跟他心中的影相不同;但是你跟真理相應的時候沒有相。所以為什麼十方的聖人證入真理的時候,大家都是,你的心是如,他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心中沒有相分,過程會有相,但是到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這個是根本智契入真如時候的相貌是無相。但是根本智以後第二剎那引生的後得智,所謂的證得依他起性,這個時候變相觀空,仍名變帶。

所以我們在通達位的時候通達兩個真理——第一個見到了真見道,第二個相見道,相見道是屬於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方便,它還是有相。

你看龜山靈祐禪師,他有一天組織結夏安居,九旬的用功,最後一天臨走的時候大家跟他告假,他跟大家講一段開示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裡無寸草處去」。說你們告假,你是東去回到自已的場所,東去西去,但是最重要的安住處你不如到萬裡無寸草處去,這是你真實的歸依處、大安樂處。我們翻遍佛陀的清淨的話語,佛陀沒有講這句話:不如到無萬裡無寸草處去;但是它的義理跟佛的義理相符合。龜山靈祐禪師怎麼能夠講出這樣的相出來呢?這就是他的後得智。

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隻有欲望,沒有所謂的道,那麼剛開始我們是怎麼辦?帶相觀空,文以載道,從文字的思惟觀察,去慢慢慢慢地趨向道。但是當我們跟道相應的時候,也可以從道裡麵創造文字出來,你也可以創造文字出來廣攝方便。德山「棒」、臨濟「喝」;你問德山祖師什麼是佛法的真實義?打你一棒,他用打的方式來開導佛法;你問臨濟祖師說什麼是佛法的真實義?訶責你?那麼不管打不管訶責,他就有辦法把你的妄想消滅,讓你悟入真理,這個都叫相見道。既然是相,每一個祖師的方便都有所不同。

通達位的相狀,他自已受用的真見道是離相,那個不能跟別人分享,但是他從真見道出來的時候,他所應用的依他起性,所謂的後得智。觀察眾生的根機,安立不同的方便,那就是變相了,他會顯現各式各樣的相,或者是攝受的相,或者折服的相,各式各樣的相,這叫通達位。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其相雲何?

通達位我們講過,通達位隻有在初地的初心。就是你剛剛證得初地的那一剎那叫初心,之後到初地的後心都叫修習位。他能夠隨順於他的二空真理,他的真見道、相見道不斷的在進步,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看偈頌: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

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

這個地方分兩段,先看他內心的體性再說明他內心的妙用。修習位總共有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於十地,十地位的菩薩,他的內心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無得:他心中不管是斷惡修善度眾生,他心中是沒有這個能所的對立,完全跟無所得相應,跟空性相應。

第二個、不思議:妙用難測,叫不思議。

第三個、是出世間智:這種智慧是無漏的,他沒有煩惱,沒有跟罪業相應。

所以他以無得、不思議跟出世間智來贊嘆十地菩薩的內心,前麵是講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講自利,這種內心有什麼作用呢?「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他能夠調伏兩種粗重的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所知障。他舍掉煩惱障,就成就了大涅槃的轉依果,舍掉了所知障就證得大菩提果,這叫二轉依果。菩提、涅槃兩種轉依果。

十地菩薩他的意境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凡夫很難理解,什麼叫不可思議?佛法講不可思議就是,你很難用我們這種有所得的心去思考去表達,心思口議,我們沒辦法表達。

我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在郊外為諸比丘說法,講四聖諦的法門,這個時候就剛好有一群天人從空中飛過去,聽到佛陀法音以後,就飛到法座上來聽佛法講四聖諦,聽了以後起歡喜心,有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佛陀頂禮以後就離開了。阿難尊者說:佛陀,這些天人看到你老人家說法就起歡喜心,是什麼因緣?一切法因緣生怎麼回事呢?

佛陀說:過去我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做一個國王,這個國家本來是非常的富足,但是突然間旱災,沒有下雨,沒有下雨就歉收了,所以大家就飢荒,很多人餓死了。這個時候國王就把倉庫打開,用國家的倉庫來養這些飢民,但是天上還是不下雨,國家倉庫裡全部吃光了。這個時候國王就說:現在我非常慚愧,我認為一個國王沒辦法教導你們,沒有辦法給你們飲食,我現在不能再做國王了,他就要離開這個國家去帶領其他的人,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找食物,他說願意跟我走的,那麼就跟我走,你不願意就留在這個地方。

這個時候有八萬多人願意跟著國王到其他地方去找食物,正好找到大海,有海就有食物了,就抓魚、抓動物。但是七弄八弄把大海邊緣的東西都吃光了,還是沒辦法,大家又瀕臨死亡的邊緣。國王就感到非常的慚愧,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跑到海邊就發願說:我身為他們的國王不能提供他們飲食,我非常慚愧。就發願:「我現在死掉以後,依我的願力跟多生多劫所修的善業力,我要變現成一條大魚,用血肉之軀來滋養他們的色身。以後我要用佛法來滋養他們的法身」。

當然我們凡夫沒有什麼資糧力,發願就沒有什麼效果,這個菩薩有資糧力有福德智慧資糧,他發願以後,跳到大海去死掉了,死掉以後就變成一個五百由旬大的大魚。一早起來,有這麼大的魚,大家你砍一刀我砍一刀,大家就靠這個魚度過了旱災的飢荒,得到了生命的相續。這八萬多人過去就是因為這樣跟釋迦牟尼佛結的因緣,所以今生做天人的時候,看到佛陀說法起歡喜心而得度。

就是說我們凡夫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凡夫的六度是不殊勝的。其實我們在修六度是假借眾生的因緣,來成就自已的福德智慧,是成就自已。真正六度的殊勝是從初地開始,因為他的心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他是不可思議的,他能夠用自已的色身去布施,不要說外在的金錢,他們連生命都能夠布施。當然這樣子的思想對我們凡夫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凡夫是愛著自已,保護自已——我愛執。當然這個聖人把我愛執破壞以後,他心中隻看到功德沒有看到自我,他該做的事情他就去做,這是不可思議的。有關十地菩薩,我們看: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薩斷惑證真表

十地菩薩——修習位,當然我們現在應該說是資糧位的菩薩,所以十地菩薩對我們來說非常的遙遠。但是從成佛之道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遲早要成佛,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也遲早要經過這十個階位,現在我們也無妨用一種向往、隨喜的心情來學習十地菩薩的功德。首先我們把這個」地「做一個解釋,為什麼這十個菩薩用「大地」來形容呢?

第一個、不動義:這個地方贊嘆菩薩涅槃的功德,他的明了的心跟順境逆境接觸的時候,內心能夠如如不動,就像大地一樣不動,贊嘆他的涅槃的攝持,這個也是贊嘆他我空的智慧。

第二個、能生義:一切的草木都從大地引生,這個是贊嘆他菩提的功德,他的大悲心,能夠引生種種的妙用來度化眾生。所以他有不動義跟能生義,所以叫做大地。這十地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燄慧地,

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一、歡喜地。斷異生性障。證徧行真如。

第一個歡喜地,「初入聖性,生大歡喜。」這個菩薩經過資糧位、加行位以後,經過了一大阿僧衹劫,節省飲食、節省睡眠,調伏自已非常辛苦,這個時候跟真理相應起大歡喜。他整個前麵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所以這個地方歡喜地是形容菩薩內心的心情。他所斷的是異生障,所證得是徧行真如。那麼這異生當然是差別,他以前的生命是差別的,活在我法二執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時候跟真理相應,內心開始平等,徧行就是平等,他證得的平等真如,內心跟平等相應,把以前差別的思想都消滅了。

二、離垢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

離垢地就是:「具足屍羅,遠離汙垢。」屍羅就是戒,他的戒波羅蜜圓滿,他這個邪行——就是一些犯戒的過失,乃至於誤犯都不會犯了。他內心當中的真如是最勝真如,這個真如裡麵已經遠離身口意的過失,他永永遠遠不會損惱眾生,這叫離垢地——持戒的圓滿。

三、發光地。斷暗鈍障。證勝流真如。

這個地方是禪定的圓滿,「成就勝定,大法總持。」暗鈍障就是前麵的初地二地的禪定還沒有得到四禪,可能隻有初禪二禪三禪。發光地他有四禪的攝受,他對無量的法義已經不再忘失了,所以他沒有暗鈍的情況,證得勝流真如,這個我空法空的真如能夠攝受無量無邊的法義,叫做勝流,能夠來自利、利他。

四、燄慧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玄幻:主角們看到我都哭了! 我的人生評估係統 我領先你們一萬年 我問佛佛問我 我的女友是個愛鍛煉的富豪 生花不華 異域喵王 信口狐說 領域的英雄 盜賊之海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