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呆子與精明人(1 / 2)

加入書籤

破題完畢,然後便是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洋洋灑灑,八百字的文章,文不修點,一氣嗬成。

為了防止與人交換試卷作弊,科舉中有一項規定,那便是答題要做兩份。一份寫在草稿上,另一份則工整地寫到試卷中。

在草稿上完成後,林晧然接著又譽抄在雪白的試卷上麵,這次寫得很是認真,用規範的小楷字體。

第二道是傳統的四書題:「君子之道,譬如登高!」

這題出自《中庸》,正確的答案早已經浮現在腦海中,當即便又開始答題。

第三道是五經題。

這五經裡會選取帖經的一段,給出一些內容讓你將其他內容默寫出來,這考的正是死記硬背,對林晧然簡直就是送分題。

已經是偏午時分,暖洋洋的陽光將衣服烤熱,大家身體暖洋洋很是舒服。

知縣肖立道看著時間差不多,便將最後一道考題寫在紙上,書吏將紙糊在木牌,兩個衙差舉著木牌又在場地中巡回展示。

最後一個題目是試帖詩,題目是一句詩句:根穿綠蘚紋。

科舉的試帖詩很會玩,要你寫風花雪月,但題目絕對不會直白地告訴你寫什麼,而是摘取前朝詩人詩中一句或者一個典故的一句。

你便要通過這一句進行推敲,從而確定你是要寫風,還是寫花,或者吟雪,亦或者賞月。然後以此為題,作上一首詩即可。

肖知縣出的還算是良心題,畢竟單從文字上推敲,便知道這大概是要寫某種植物,而最讓人容易聯想的便是青鬆。

林晧然原本也是這麼想的,但是在腦海中搜索,發現他真是想多了,這詩的全文是:「數莖幽玉色、曉夕翠煙分。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出自杜牧的《題劉秀才新竹》。

很顯然,肖知縣並不是要大家寫青鬆,而是要以竹為題作一首試帖詩。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八股文為王的時代,詩詞歌賦已經徹底沒落,僅僅隻會在縣試中出現。若是遇到不好詩文的知縣,這試帖詩即便做得再出彩,恐怕他都不會多瞧一眼,隻會關注前麵的八股文做得好否。

當然,詩詞歌賦雖然在科舉中沒有了地位,但在民間和書生間的重要性還是很高的,有力的證據便是唐伯虎大才子狎妓從來不用花錢。

「賦得根穿綠蘚紋」

這是官方標準的答題題目,前麵必須加上「賦得」兩字,然後便是作下一首關於竹的詩,這詩自然得是樂觀向上,能對當今朝廷進行歌功頌德則會更佳。

林晧然一手持衣襟,一手揮毫潑墨,並沒有照著腦海中那首拍馬屁拍得有點惡心的詩,而是憑著他自己的記憶,寫下了另外一首寫竹的詩。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

這首是清朝鄭燮的詩,說鄭燮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但說鄭板橋則無人不識。此刻被某人借用,隻是用這首千古名詩對付小小的縣試帖題詩,著實是大材小用了。

全詩沒有一個「竹」字,但卻每句都在寫竹,恐怕整個大明考場,沒幾個人敢這麼玩的。

在天黑前,考場會分數次打開轅門讓交了卷子的考生離開,即「放排」。官方並沒有規定具體的考試結束時間,但大多是以天色昏暗為準,故而廣東學子的時間相對會寬裕一些。

未時三刻第一次放排,林晧然便是交卷子,是最早交卷的一批,但這批卻僅有十餘人而已,大多數考生都願熬到天黑。

縣試三到五場,這個尺度完全由知縣來定。

第一場考完後隔兩天,便再考第二場,像現在十五號考第一場,那第二場便會安排在十八日。中間的時間是給知縣閱卷,大約在十七號下午便會發榜。

這個榜既有通過縣試的考生,亦有取得參加第二場資格復試的考生。若是上麵沒有名字的考生,則是被淘汰的,可以打包袱回家去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將軍無恙 我能讓軟件隨機變異 我嬌養了未來帝君 代管猛虎連,全成特種兵王了? 快穿大佬撿了個小可憐 一胎多寶:奶爸是戰神 要打凱多的路飛被我送回頂上戰爭 瑪麗蘇女配生存錄 農門長姐之春色滿園 從獅子獸開始的騎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