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戰爭中的威爾珂》譯者附記(1 / 2)

加入書籤

勃爾格利亞文藝的曙光,是開始在十九世紀的。但他早負著兩大害:一是土耳其政府的凶橫,一是希臘舊教的錮蔽。

直到俄土戰爭之後,他才現出極迅速的進步來。唯其文學,因為歷史的關係,終究帶著專事宣傳愛國主義的傾向,詩歌尤甚,所以勃爾格利亞還缺少偉大的詩人。至於散文方麵,卻已有許多作者,而最顯著的是伊凡跋佐夫(ivan vazov)。

跋佐夫以一八五0年生於梭波德,父親是一個商人,母親是在那時很有教育的女子。他十五歲到開羅斐爾(在東羅馬尼亞)進學校,二十歲到羅馬尼亞學經商去了。但這時候勃爾格利亞的獨立運動已經很旺盛,所以他便將全力注到革命事業裡去;他又發表了許多愛國的熱烈的詩篇。

跋佐夫以一八七二年回到故鄉;他的職業很奇特,忽而為學校教師,忽而為鐵路員,但終於被土耳其政府逼走了。革命時,他為軍事執法長;此後他又與詩人威理式珂夫(vel^ish-kov)編輯一種月刊曰《科學》,終於往俄國,在阿兌塞完成一部小說,就是有名的《軛下》,是描寫對土耳其戰爭的,回國後發表在教育部出版的《文學叢書》中,不久歐洲文明國便幾乎都有譯本了。

他又做許多短篇小說和戲曲,使巴爾乾的美麗,樸野,都湧現於讀者的眼前。勃爾格利亞人以他為他們最偉大的文人;

一八九五年在蘇飛亞舉行他文學事業二十五年的祝典;今年又行盛大的祝賀,並且印行紀念郵票七種:因為他正七十周歲了。

跋佐夫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舊文學的軌道破壞者,也是體裁家(stilist),勃爾格利亞文書舊用一種希臘教會的人造文,輕視口語,因此口語便很不完全了,而跋佐夫是鼓吹白話,又善於運用白話的人。托爾斯泰和俄國文學是他的模範。他愛他的故鄉,終身記念著,嘗在意大利,徘徊橙橘樹下,聽得一個英國人叫道:「這是真的樂園!」他答道,「sire,我知道一個更美的樂園!」——他沒有一刻忘卻巴爾乾的薔薇園,他愛他的國民,尤痛心於勃爾格利亞和塞爾比亞的兄弟的戰爭,這一篇《戰爭中的威爾珂》,也便是這事的悲憤的叫喚。

這一篇,是從劄典斯加女士的德譯本《勃爾格利亞女子與其他小說》裡譯出的;所有注解,除了第四第六第九之外,都是德譯本的原注。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二日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活在戰國:鬼穀子的局助讀 魯迅的故家 西廂記 夢魘都市:我竟能吸收怪異能力 不正常玄幻 我隻想安靜地當一個禦獸師 快穿當大佬拿了受氣包劇本 喜歡你喜歡我的樣子 神醫毒妃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