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攝大乘論》(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頁,辛三、果相。

前麵一科是講到阿賴耶識的因相,阿賴耶識的因地,主要是分別自性緣起,就是我們善惡的業種子;第二個是分別愛非愛緣起,我們心中的愛取煩惱。這兩種和合,就使令我們在三界、六道得果報。這以下,我們講到辛三的果相。

辛三、果相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這個阿賴耶識等於是整個生命的根源,所以我們講到阿賴耶識,就是藏的意思,它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阿賴耶識是一個自相;這個一切種子是它的因相,因這個種子,它有成就果報的功能,所以它是一個因相;這個異熟是它的果相。

什麼叫異熟識?這個熟就是成熟,它能夠使令這個業力的種子轉成果報,這個叫做熟。就好象電飯鍋,電飯鍋能夠把米煮成飯,所以這個電飯鍋有成熟米的功能;阿賴耶識亦復如是,它不但是保存種子,這個種子在它的保存之下,也會慢慢的被它成熟,因緣具足的時候,它能夠把這個種子煮成成熟的果報,所以阿賴耶識有熟的功能。

這個熟為什麼加一個異呢?這個異的意思,就是有很多的差異。阿賴耶識把這個種子轉成果報的時候,有三種的差異:

第一、異時而熟

時間上有差異,所謂的異時而熟。就是說,你現在雖然持戒、念佛,當然這樣的一個業力,應該是淨土的因;但是你現在還是一個人,你不能急。就是你在積集善業的時候,是不能馬上得果報的,你現在的果報是在酬償先業。你現在的身心世界,可能你不是很滿意;但是它是你以前業力所表現出來的,你必須把這一部分的因緣結束掉;你今生所修習的功德,你是來生才能受用的,就是異時而熟,你造業跟得果報的時間,有前後的差異。

第二、異類而熟

我們在修因的時候,這個業是通三性的,有善、惡、無記三種體性,因通三性;但是果為無記,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都是無記的。比如說一個人貧窮,或者一個人長得醜陋,這個是一種不可樂果報,但是一個人貧窮不是罪,它不是惡性,它是無記的,因為他可以因為貧窮而努力向上,這個貧窮反而對他是修行的增上緣;而這個惡是障道的,惡法是障礙聖道的。所以說,我們論果報,不能論善惡,這個人卑賤、貧窮,隻能說是一種痛苦的果報,這些都不是罪業,隻有因地才講善惡,果報是無記的。所以從這個因到果的時候,它的性質產生變化,產生差異。

第三、變異而熟

這個變異就是說它的數量。這個種子,它以前可能因地很小;但是他沒有懺悔、起邪見,他得果報會很重。反過來,他以前雖然造了很大罪業;但是他後來修行,真實的懺悔,斷相續心,這個時候,種子的勢力也會變小。也就是說,種子轉成果報的時候,它會經過一場變異,或者你去隨順、隨喜,或者你產生懺悔、對治,這個時候,種子的勢力會產生變化。

總而言之,我們造了業以後,從這個業到果報的過程當中,有時間的變化、有性質的變化、有數量的變化,所以叫做[異熟識],它有種種差別的因素,所以這個異熟就是它的一個果相。

在《高僧傳》上說:南北朝有一個道秀法師(道是道德的道,秀是神秀大師的秀),這個道秀法師,在《高僧傳》上說:他是博學多聞,通達很多的教理,智慧也特別的高;但是他的性格上有一個缺點,這個人瞋心、對立心很重。他經常跟人家辯論,他一定要勝過對方,他不管什麼都是以勝負,[我要勝過你]這樣的心態,來跟人家辯論。後來有一天,他跟同參道友在討論佛法的時候,觸動了他的瞋心,這個時候,他的瞋心非常的熾盛,全身發熱,他就離開了道場,想要到樹下去乘涼。結果他到樹下以後,那個瞋心不斷的增長廣大,他就在今生當中,從一個人變成一條很大的蟒蛇,今生變成蟒蛇。在《高僧傳》裡麵,祖師就下這樣的評注說:一生持戒聽聞佛法,結果因為瞋心的緣故,而在蟒蛇身承受福報。大蟒蛇當然有它蟒蛇的福樂,但是它的果報是卑賤的。

所以這個地方,我經常回憶懺公師父對我們的開導,他說

修行人有三個重點:解門、行門、性格

——懺公師父

懺公師父說:這個性格最重要了。他說:你有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你要是性格不好,都不行!這個性格就是你的思想不夠調柔。就是說,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你的解、行二門是一種資糧力;但是你的性格不好(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你的個性對立心太強、或者是高慢心太重,這個時候,會使令我們這個善業,產生錯誤的引導。所以這個地方講異熟識,就是說這個業力要轉成果報,其實這當中有很多的變數。這個變數,你第六意識的思想、或者以世俗話來說是你的性格,在引導這個業力的時候,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懺公師父說:你即使有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你的性格不好,都不行!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講到我們生命的根源──阿賴耶識的三種相貌:因相、果相跟自相。前麵是長行,這以下用偈頌,作一個重復的說明。

己二、頌(分二:庚一通內外種辨;庚二辨內種異於外種)

庚一、通內外種辨(分五:辛一舉六種種子;辛二釋種子六義;辛三釋所熏四義;辛四破餘異執;辛五顯為二因)

這當中分兩科:一、通內外種辨;二、辨內種異於外種。

先把這個種子的種類,有內種跟外種作一個辨別。通內外種辨有五科:一、舉六種種子;二、釋種子六義;三、釋所熏四義;四、破餘異執;五、顯為二因。先看第一個舉六種種子。這個科題,韓清淨居士是用六種種子;不過我看古德的注解,這一科是講到兩種種子,一個種子的差別。所以我們這個六也不要去掉,如果大家願意的話,我們在旁邊,可以寫一個二括號一下,它的義是兩種種子。我們看論文:

此中五頌:

辛一、舉六種種子

外內不明了,於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

從大乘的角度認為:一切法不是由業力所變現的,這樣講太粗糙了,應該說是由種子所變現的。一切法的生因,不是大梵天、也不是梵,是種子,所以我們有須要對這個種子的相貌加以探討。這個種子具足來說,有內種跟外種。外種就是植物,比如說稻、麥、蘋果,等等,它有引生果實的功能,這叫外種;第二個叫內種,內種就是阿賴耶識所保存的善惡業力的種子,這叫內種。這兩種,內是不明了的,就是這個阿賴耶識種子的體性,是非善、非惡的,是無記的,所以叫不明了,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於二唯世俗勝義。這兩種種子,有世俗跟勝義兩種的差別。這個外種,是依止世間的名字來理解的,說是這個凡夫的分別所能了知的事物,所以它是一個世俗的智慧。就是我們透過一些參考書,植物的書籍,我們就知道:這是蘋果的種子、這是稻的種子、這是麥的種子。所以對這個外種的理解,是一種世俗的智慧。但是對阿賴耶識的種子的理解,那是勝義的,那是一個聖人的清淨智慧,才能夠覺察的道理,不是凡夫跟二乘所能理解的,所以說於二唯世俗、勝義。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勝義這兩個字是通前通後。勝義就是內種子,它有六種差別的相貌,這是把這個相貌的差別相表達出來。這六種到底是什麼相貌呢?下一科會說明。

辛二、釋種子六義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

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大乘佛法一再的強調:宇宙萬法的生因,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身為宇宙萬法生起的一個親因緣,它到底是什麼相貌?本論當中提出了六點:

第一、剎那滅

就是說這個種子的體性,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一個有為法;簡別外道說:一切法的生因,是這個自性、梵、自在天,這些都是不生不滅的,都不能改變的。我們的種子,會因為你的思想不同而變化。比如說:你累積了一種負麵的業力,殺生的業力,你對這個殺生的行為,念念的隨喜,這個種子它就不斷的不斷的增長廣大;你現在開始懺悔對治,這個種子的勢力就會變小。所以這個種子的體性,它是一個可以變化的有為法,這是第一點。

第二、果俱有

這個果俱有就是說,這個種子的因消失了以後,這個果報就出現了,這個因滅果生,必須是同時成就。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五蘊身心,是一個人的五蘊身心,是過去持五戒的業種子所資持的,這個時候因滅果生同時存在。就是說我們這個身心世界,是頓生頓滅、頓生頓滅,當裡麵五戒十善的業力消失,它釋放出來的時候,這個五蘊的果報就出現了;出現了以後,它又反熏回去,這個果報消失了,又變成種子;那麼種子又變成果報。因為我們這個五蘊身心的生滅相貌太過頻繁,所以我們看不出它有生滅,其實我們的生命是:身心世界突然間出現了,突然間全部消失了,又突然間全部出現了。這個果俱有就是說因滅果生,它是同時存在的。這個剎那滅跟果俱有,都是在詮釋阿賴耶識這個轉──前後轉變的功能。

第三、恆隨轉

這個恆隨轉的意思,就是這個善惡的種子,是一類相續,不失不亡,乃至成佛為止。就是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業力,比如說你剛剛拜了一部《八十八佛》,這個善種子當然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這個善惡的種子,隻要它還沒有釋放出來、或者還沒有懺悔對治,這個種子會生生世世跟著你,不會失掉的。雖然它生滅,但是它又相續,它不會失掉的,不會因為你換一個人身就失掉,不會的。

第四、性決定

生起善惡功能的體性,是決定而不錯亂的。就是說這個種子:善的種子是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惡的種子也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個體性是不能改變的,沒有人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種子的體性。比如說我們現在開始修行佛法,我們開始斷惡、修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理論上來說,這都是在栽培一種安樂的種子;但是我們現在可能痛苦依舊,這個表示說,這個叫做重報輕受。我們要相信啊!比如說你現在拜佛,拜到最後結果肚子痛。你不能說:因為拜佛而肚子痛。這樣講不對。就是你以前有這個罪業,這個拜佛是個善業,善業怎麼會招感肚子痛?

就是說,你內心當中有這一部分的罪業,這個時候因為拜佛的因素,把這個罪業逼出來。其實所有修行的道理,都是這樣子的!不可能因為你的修行而產生增加痛苦,不可能!這樣子,善惡的體性就錯亂了。不管你現在因為修行而增加多少痛苦,這都是由罪業所帶動的,你的善業一定是招感安樂果報,所以叫做性決定。這個恆隨轉跟性決定,都是在詮釋種子的相續功能,叫恆;前麵的剎那滅跟果俱有是強調轉。

第五、待眾緣

這是講種子要變成果報的時候,必須要等待因緣的成熟。不管你現在佛號念得多好、數量念了多少,你也不能夠馬上往生。就是你過去的業力,所釋放出來這個人的果報,隻要這個業力的能量還沒有釋放完畢,你往生的因緣就還沒有成熟。就是說,種子要變成果報,要等待因緣,就是待眾緣,不像自然外道所說的,它必須要等待因緣。

第六、引自果

引自果就是說,差別的種子會引生差別的果報,這簡別外道的一因多果論。外道說:宇宙間就是一個因,就是大梵天,大梵天創造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佛法不同意一因多果,佛法是認為多因多果。比如說你過去歡喜布施,所以你今生財富很多;但是你在布施的時候,又造了殺業,所以你雖然財富很多,但是你就多病。就是說你今生的果報體,是很多很多因的累積,不隻一個因。所以你的生命當中,有些你很滿意、有些你不滿意,因為你的因地也造了很多的善、也造了很多的惡,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就錯綜復雜──有些地方你滿意、有些地方你不滿意,這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因地本來就不圓滿了,你怎麼能夠要求果報圓滿呢?所以叫做引自果,每一個因地都有它相應的果報。總而言之,我們今天造了一個種子,在阿賴耶識當中,它就是

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

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

諸位,我們看過戒律,佛在世的時候,比丘尼僧團有一個叫蓮華色比丘尼,她是一個阿羅漢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其實她在家的時候是一個淫女,從事淫欲事業的。她能夠從一個淫女出家又證得阿羅漢,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她是阿羅漢,她有神通,她自己也說:她剛開始跟三寶結下一個比較殊勝的因緣,是過去生當中,她是一個演戲的女演員,後來有一個因緣,她演一個比丘尼,打扮成比丘尼的相貌,她內心去揣測身為比丘尼內心的思想,這個時候,跟三寶結下一個深厚的因緣。當然有因緣的人,就能夠生生世世又遇到三寶,不斷的栽培善根。

到了迦葉佛的時候,看經論的描述,她的戒沒有持得很清淨,就是她的戒有過失,所以她沒有成就聖道。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雖然她剛開始是把欲望的種子先表現出來,但是她遇到佛法,她的善根一出現以後,光明一出現,所有的黑暗都破壞了。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在三寶當中不斷的修行,感覺上我好象沒有什麼變化;但是諸位要知道,其實你所累積的持戒、修止觀的善根,在你生命的深處,那個內心的根源、那個阿賴耶識當中,你那個種子已經開始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它在那個地方不斷的相續變化、變化相續。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蕅益大師講到種子的時候,他很強調一個觀念,他說:你一個修行人,你要深信一個道理──善能夠破惡,惡不能破善,這個你要相信。就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而不是黑暗能夠破除光明。就是說,有時候我們會想:我在無量的流轉當中,其實我累積惡法的時間比較多,在無量的流轉當中,我顛倒的時間很長,累積惡的功能比較強;但是我在三寶當中,可能修習幾生而已,善根比較薄弱,那怎麼能夠求生淨土?你這樣想是錯了!你修習善法的善根,是隨順於本性的,是真實的功德;你過去顛倒,那是違背本性,那是虛妄的境界──真實是能夠破除虛妄。

你看蓮華色比丘尼,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過去熏習很多貪欲的種子,她在家的時候,還是一個淫女;但是佛法不怕你欲望重,也不怕你煩惱重,怕的是你沒有善根,因為善根能夠破除黑暗。所以這個地方是說:這個種子在內心當中,是不斷的相續變化,這當中我們隻要栽培清淨的善根,就能夠對治這些邪惡的功能。

辛三、釋所熏四義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重生之我成為大明皇太孫 讀心大小姐,廢材逆天撿碎片! 這個宗門全是悍匪 鳳凰絕戀 凹凸:人魚的贊歌 重生嗎 血帝 明心見誌 總裁遇上小嬌妻 四合院之無奈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