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講解五(1 / 2)

加入書籤

鬼王,「鬼王大帥」中的「王」字並不代表至高無上的身份,鬼王的塑像上身裸露,紅發獠牙,手拿鎮妖鈴,猙獰凶惡,整個一副夜叉鬼模樣。他與黑白無常、牛頭馬麵為伍,地位自然不會太高,但因其掛了個「王」字,地位應該高於一般鬼卒,大約是個像山大王那樣的頭領。⊙清·蒲鬆齡《聊齋誌異》卷六《考弊司》介紹了一位主管考弊司的鬼王。他的衙署堂下立兩塊大石碑,上麵分別刻著「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位鬼王叫做「虛肚鬼王」,他長得「卷發鮐背,若數百年人,而鼻孔撩天,唇外傾,不承其齒。從一主簿吏,虎首人身。又十餘入列侍,半獰惡若山精」。這個鬼王雖標榜「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實際則是個貪得無厭、殘忍暴虐的家夥。他規定下屬拜見他,都要割一塊髀肉(大腿上的肉)為「成例」,不管有罪無罪。但「豐於賄者,可贖也」——隻要銀子送得多,就可免割肉之苦。

這裡的鬼王完全是一副貪官嘴臉。鬼王的名目也不少。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載:僅地獄和閻浮提(南贍部洲即人類居住的世界)中的大鬼王即有: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等,小鬼王則數以千計。

日遊神,日遊神,又稱日遊巡。是中國民間信仰中,負責在白天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祇,又稱日遊巡。一開始,日遊神被認為是四處遊盪的凶神,如果沖犯了日遊神將會招來不幸。元朝王曄《桃花女》雜劇第三折:「今日伊出門之時,正與日遊神相遇,便不至死,也要帶傷上陣。」《玉歷至寶鈔》中,日遊神作「日遊巡」,作獄吏打扮,披散著頭發,手持木牌,上寫「日巡」二字。

夜遊神,在南方荒野,有十六個神靈,一個個都是小臉頰、紅肩膀,手挽手的連成一起,給黃帝守夜他們白天隱去,夜晚出現,因而叫做「夜遊神「(<<山海經·海外南經>>)。「夜遊神「用來比喻深夜到外遊盪的人。與日遊神相反,夜遊神是在夜間四處遊盪巡行的凶神,他們與日遊神們日夜輪流值班,專門找人的麻煩,還經常向上司打小報告,活像一幫專門禍害百姓的「陰間小特務」。早在上古時代,我國民間即傳說有夜遊神,《山海經·海外南經》載:「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二八」神,就是夜遊神,郭璞注條曰:「晝隱夜見(現)。」楊慎補注:「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謂之夜遊神,亦不怪也。」

黑白無常鬼,亦稱無常。在舊時迷信中,將無常說成是人死時勾攝生魂、拘提亡魂、打擊惡人的死亡信使,是負責接引陽間死去之人的陰差。分為黑白無常,民間傳說遇黑者為凶,遇白者則喜。《北平風俗類征》:「元旦黎明,攜帕友走喜神方,謂遇得喜神,則能一歲康寧,而能遇見白無常者,向其乞得寸物,歸必財源大辟。」

牛頭,牛頭,又名阿旁、阿防。《五苦章句經》說:「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釵。」

據《鐵城泥犁經》說,牛頭專門負責將罪人帶到閻羅天子麵前,向閻羅天子稟告罪人的罪行。但凡世間不孝父母;忤逆長輩;欺辱僧尼;不信因果胡作非為的惡徒,都是要被牛頭捉住送到閻羅殿前受審的。

經典引用如下:「佛言。我見天下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門道人不敬長老。不畏縣官禁戒。不畏今世後世者。不驚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與閻羅王相見。即去善歸惡。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將人前至閻羅所。泥犁旁言。此人於世間為人時不孝父母。不事沙門道人。不敬長老不布施。不畏今世後世。不畏縣官。」(注:泥犁即地獄,泥犁旁即獄卒牛頭人阿旁)

有資料說佛教最初隻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麵。但也有資料說馬麵也稱馬麵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古今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麵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倒是有「馬麵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佛教傳入中國後,牛頭馬麵之說便在民間流傳,被道教吸收,並充當了閻羅王及判官的爪牙。現很少在佛寺見到牛頭馬麵,反而常見於城隍廟、東嶽廟、閻王廟等。

馬麵,馬麵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麵的形象。馬麵又叫馬頭羅剎。「羅剎」為大力鬼,故馬頭羅剎即馬頭鬼。形象為馬頭人身,與牛頭是老搭檔。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命獸師 無敵從木葉開始 金手指上交後 港片世界當鹹魚 我在洪荒開創遮天帝法 原神:靈降宅男的天降女友 王者大陸:神秘之臨 我有一本未來日記! 最強守夜人 諸天:從四合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