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感性文學(1 / 2)

加入書籤

大三第一學期的課程和大二第二學期的課程一樣多,都是十三門功課。具體的課程和任課老師分別是:黃曉露老師講授《唐宋文學》,周京華老師指導《論文寫作》,徐潔瑩老師傳授《現代漢語語法》,鍾軍霞老師講解《當代文學評論》,季長河老師講述《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黃萬裡老師同時擔綱《外國文學》和《西方文化概觀》兩門課程,劉蓉蓉老師闡釋何為《語文現代化》,孫超越老師剖析《秘書學》,胡蝶老師分享《美學》奧秘,高才生老師解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傅秋悅老師演繹《公共關係學》,呂冬冬老師親身示範《公關禮儀》。

十三門課程每周依次推進,十二位老師口若懸河,日夜輪轉,星辰交替,時間無聲無息來到了二零零六年的十二月初。

大雪這一天晚上,李經緯看完了《於丹論語心得》這一本書,心中感慨良多,於是便寫了一篇《感性的論語和於丹》。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在一些繁雜瑣屑的事情上花費心機。譬如愛八卦的人就很有可能是這樣一種狀態,今天看到了誰,聽到了一些什麼話,心裡的感受是什麼樣的,都要和盤托出,有時候還要加點油添點醋,從而讓它更有味道一些。

今天,天氣很冷,但太陽整天都堅守崗位,從早到晚沒有偷過懶。然而,人心終不似太陽,除了要知道東和西這兩個方向外,它還要知曉南和北以及中等等一些方位。已知的,它要循著現象去研究其中的奧秘和規律;未知的,它要努力去探尋能夠構成已知的點點滴滴。

於是,在未知麵前,人很多時候會陷入迷惑。惑字,從「或」從「心」,心猶如水麵浮萍,根無所係,身無定所,隨風而往,遇水而動,或左或右,忽前忽後,時而前進時而後退,偶爾向內偶爾向外,漂浮不定。

古人雖有雲: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者不惑。但何為智者?是見仁見智乎,還是無所定義乎?是見飯見屎乎,還是無何奈何乎?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一向尊崇感性。因此,雖知「適而有度」是為人處世的最上乘手法,亦是著文立說的不二法則,但是,如果感性的文章缺乏理性的數據分析,那它無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於是乎,「別人騎馬我騎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似乎無可挑剔。然而,雞蛋尚有縫隙,此話又怎能百無一疏。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芸芸眾生,「騎驢者」往往多跟「騎驢者」比,而很少跟「騎馬者」比,世人常常多跟身邊同等身段的人「華山論劍」,因為人貴有自知之明。

或許,隻有這樣的比較,才能比出水平比出精彩,畢竟驢不僅有雌雄之分,也有高矮肥瘦之別,更有老弱病殘之類。倘若「騎驢者」都跑去同「騎馬者」一較高下,如果他不是神經病,就極有可能是白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出租屋的那十年 NBA:歸來的風城玫瑰 人在玄幻,我掀起互聯網風潮 小師姑會算卦 巔峰文明 穿成山裡漢的皇家小福妻 美食俘虜裡的收藏家 衛旭 我的三國之劫掠天下 從唐磚開始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