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接盤俠」(1 / 2)

加入書籤

謝謝你來看這本小說(*^▽^*)

腦子寄存處,自助領取號碼牌123456789

請去本書結尾,憑號碼領回寄存的腦子。

-------------------------------------

1968年,農歷10月18號,公歷12月7日。

今日大雪,數九寒冬的天氣。

外麵大雪紛飛,白茫茫一片。

中州省 正陽縣 昌平公社(鎮) 隆盛大隊(村) 知青點

村尾孤零零地豎立著一排狹長的3間屋子,前後左右沒有相鄰的人家。

混著稻草的土磚牆,紮的板板正正的茅草頂。

中間的屋頂,煙囪裡冒著白色的煙。

屋子裡傳來木鍋鏟與鐵鍋悶悶地劃拉聲。

磚土房,一進門就是廚房,土灶。

左右各兩間屋子。

2個女知青在廚房裡忙活著,一個做飯,一個燒火打下手。

3個男知青坐在廚房裡汲取暖意。

手團到袖口裡,時不時地抖抖腿積攢熱量,偶爾往左邊的屋子張望。

左邊屋子裡。

四麵灰土牆,有一麵紙糊的窗戶。

進門對麵平整的牆上有一個奇怪的凹坑,讓人不禁懷疑屋子以前是不是養牛的,被牛撞過。

最醒目的還是進門的一個大長炕,6米多長,3米寬。

炕頭躺著一個麵色萎黃,頭發淩亂,神色呆呆的年輕女孩。

頭上纏著一圈白紗布,手腕上也纏了嚴嚴實實的紗布,微微有些黃,不知道多久沒換了。

女孩呆愣愣地看向屋頂,像是要試圖數清楚屋頂用了多少根茅草!

實則心裡翻江倒海,一浪接過一浪的翻滾。

她,活在新華夏,長在春風裡的夏芝青穿越了。

偶爾做個好人好事,沒想到好事做了,好人沒了。

莫名其妙地穿到同姓人身上。

但,不同名。

她看小說也沒瞧見過這麼新奇的「接盤俠」式穿越。

什麼是「接盤俠」?

顧名思義:別人扔掉的燙手山芋,你不嫌燙的顛顛地緊緊接著。

這具身體的主人本名叫夏春生,金陵人氏。

1968年7月高中畢業,才15歲。

(各個地區的學製略微不同,大部分地方實行「五二二」(522)學製,5年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15、6歲高中畢業,19歲左右大學畢業。)

原主4歲的時候親生母親病逝,4歲半的時候繼母進門。

親奶奶可憐家裡三個孫子孫女沒人管,四處打聽,老姐妹,遠房親戚裡麵尋扌莫兒媳婦,最終給二兒子找個寡婦續弦。

那年,沉默寡言的老男人(30歲),年輕能乾的小妻子(23歲)。

喜結連理。

鰥夫配寡婦,月老都誇好。

(四、五十年代的人們,普遍結婚早,16歲結婚生子是正常現象。)

這個重組家庭,挺過了三年大飢荒,一眨眼就過了11年。

如今在遠方當兵的大哥(21歲),嫁做人婦的二姐(19歲)。

在國營飯店後廚當洗菜工的三姐(18歲),和原主同一年畢業的四姐(16歲)。

備受寵愛的龍鳳胎六妹和七弟(10歲)

大哥,二姐跟原主同父同母。

三姐和四姐是後媽帶過來的。

六妹、七弟、與原主是同父異母的關係。

原主本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最受關注的那個。

可惜親生母親早逝,後媽帶了前夫家的孩子,後來又給夏家生了孩子,她從幺妹,變成了五妹。

排行在中間的孩子往往被忽視。

她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怯懦,寡言。

在家像個鵪鶉一樣,永遠縮在角落裡不吱聲。

1955年8月,京都第一支青年誌願墾荒隊奔赴北大荒蘿北縣。

不少知識青年被第一支隊伍的熱情所感染踴躍報名,去到邊疆,去到大西北,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此後每年至少送4~6批知識青年下鄉。

夏家今年7月份剛好有2個高中畢業的孩子,街道辦要求至少有一個下鄉,兩個也不嫌多。

下鄉有多苦,看看那些回返鄉探親的知青們就知道了,曬得黢黑,臉頰凹陷,人都老了5歲。

雖說在鄉下,不需要每月固定買糧吃,糧食比城裡多一些。

但是開荒種地可不是人人都能種好的。

工分攢的不夠多,照樣吃也吃不飽,餓也餓不死。

不少熱血青年被這些人嚇到了,剛畢業的學生哭著喊著不肯下鄉,求父母給他買工作,再不濟嫁人娶妻也是條出路。

城鎮用工已經飽和,一個蘿卜一個坑,哪有多餘的崗位。

夏家的兩個孩子,一個沒有發言權的繼女,一個怯懦慫包的親女。

兩人沒說去,也沒說不去。

腦子拎不清·裡外不分·自以為公平的蠢人·夏父嘆了半宿的氣。

最終選擇最原始的方法:抓鬮。

抓到「去」的下鄉,抓到空白紙的留在家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成為文娛教父,隻想為前女友鋪路 鎧甲勇士坤騎 椿北苑緣 是媽媽是女兒 哦!那些愉快的晚年生活 人在奧特我有一個聊天群 Fate:詩與月 一念花落知多少 刻銘月 光影之子:青望宗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