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短暫的禹王,永遠的大明太師(1 / 2)

加入書籤

陳雲甫是個言而有信的人,他既然答應了陳景和這次新內閣的組閣完全由後者來負責就絕不會再插手。

他也沒時間去管。

三十萬遠征軍已經抵達到了金州,隨後便是這些遠征軍的家眷和願意離開中州遷往金州的百姓。

自願報名自願離開。

這又是足足三百多萬人。

後勤的準備、路線的選擇、沿途的供給,這些都是極大的考驗。

好在這些年因為同蒲向東做生意的原因,亞歐已經建造了數十個完備的中轉海港,不過從伊比利亞半島去往金州仍需要四十餘天,如此漫長的行程,三百萬人顯然是不可能一口氣全送過去的。

一趟十分之一,一半船隻載人、一半船隻裝物資。

而在這期間,陳景和經歷長達兩個月的籌備後,也將新內閣的草架搭建了起來。

新內閣的人數將達到史無前例的十五人,其中南方占了八人、北方占了七人。

至於為什麼說是草架,因為這個內閣的最終人數和權力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

既然新內閣將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那這個內閣的入閣條件或者直接說如何入閣由誰來決定?

內閣決定嗎?

那不就成了「世卿世祿」的翻版,我推薦你兒子入閣,你們推薦我兒子入閣。

若是這麼搞的話還不如皇帝家天下。

別人不說,陳景和第一個不願意。

他為了鼓搗出這個新內閣甚至放棄了繼承陳雲甫王位的資格,哪能任由新內閣搞舉薦製。

中國的選官製度有哪些模板?

西周的世卿世祿製,也就是父傳子、子傳孫,卿和大夫的官位世代傳承,這是那個世代的特點,因為太落後,教育更是一清二白,國體還是奴隸製,自然不可能給百姓當官的晉身渠道。

世卿世祿製淘汰。

秦朝的軍功製直接跳過。

漢代的舉孝廉、魏晉的九品中正製也不能考慮,因為選官的主導權在地方世家門閥,也就是前文中提及的士紳地主階級,這個階級是皇權製度下最穩固的國家基石,也是最腐朽的製度產物,現在的大明就算開倒車都開不回去,因為資本主義的風都吹了二十多年,早把傳統的地主階級熏染成資本家了。

這個製度一樣不適合現在的中州,不予考慮。

科舉製?

現在的國家公考就是換殼的科舉,沒問題,用起來挺順手,但科舉製套入內閣選員似乎總覺得不合適吧。

「通過考試進內閣,這不開玩笑呢嗎。」

十五人的臨時內閣會議上,一群人議論紛紛。

「考題怎麼出、考官誰來當?這些問題都沒法解決,所以這種方法也不行,內閣增補選員絕不可以用這種辦法。」

思來想去,什麼製度都不合適。

陳景和兩手一攤:「既然都不行,那就隻剩下公推製了。」

公推製,也就是公選,直白點翻譯就是民主選舉。

但這個製度可不是後世才有的,相反,是一個特別久遠年代時便有的製度。

起於堯舜,終於甘之野戰役。

甘之野戰役的史獻資料出自《呂氏春秋》。

簡明扼要的解釋,就是在甘之野戰役前,神州大地上的諸夏民族選舉王的方式就是公推。

所有部落的酋長一起推選一個有才能的當王,代表人物就包括了堯舜禹。

可後來禹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啟,便是禹傳啟家天下的由來,這就讓一個叫有扈氏的部落很不服氣,後來啟率軍討伐了有扈氏。

兩軍戰於甘之野,前後打了很多年,最後有扈氏敗了,自此家天下製度取代公推製從夏朝一直持續到清朝亡國,前後長達3982年。

民國建立,民主誕生,公推製度再次成為國家政治的根本,這也算是歷史的輪回了。

國家的核心領袖不再由上一任主要領袖任命,而是由公眾推選,這便是公推製。

現在新內閣否定了家天下製度,那麼重新選擇公推製便成了歷史的必然。

「以前公推製的參與者是各部落的酋長,而部落的酋長則是由部民來選舉,這便形成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自下而上的公推製度。

部民選舉酋長、酋長選舉諸夏之王。

咱們的內閣行使的就是王的權力,你、我咱們這十五個人集合在一起就相當於是君王,誰來選舉我們?

部落酋長,也就是各省的布政使主官。

那麼誰來選舉他們呢。

部民,也就是百姓!」

陳景和大手一揮說道:「既然不要家天下,那就乾脆公推,來來回回就這兩種選擇,確立國家製度的事不能騎牆派。」

一群人彼此看看,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苦澀。

「難不成,讓百姓直接選布政使?」

「那倒不是,若是如此的話,國家就該亂套了。」

陳景和搖頭道:「以前部民可以直接選酋長,那是因為一個部落隻有幾百人,多的也就是幾千人。

而且那個時期,咱們的老祖先都集中在黃河一帶,攏共就那麼百八十個部落,選王也容易。

現在咱們的國家不僅疆域廣袤,人口更是上億,有了中央-省-府-縣-鄉村完整的行政垂直架構,所以要相對繁瑣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騙了康熙 這個玩家超可怕的! 射日才是真理 讀書人能有什麼壞心思呢? 雙城之戰:我成了黑氣巫師 滿級大佬拿了病弱劇本 最強魂寵之我能看見天賦 金榜小視頻:從火影開始盤點 重生的我被校花暗戀三年 屯滿物資後穿到農家當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