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命的意義(1 / 2)

加入書籤

這些內容本來是寫給自已的,因為人嘛,本來就會有時迷茫,那天傍晚刷手機刷累了,借著月色在校園裡遊盪。對,是遊盪,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兩瞬間讓人恍惚,我走在圖書館旁,兩邊的人匆匆忙忙,路邊燈光灑在水塘,波光粼粼,兩邊昏暗的樹木像是狼堡的植被跑了出來,些許人坐在椅子上,仰著頭或低著頭,不知道他的世界是什麼色彩。

如今大學也該畢業了,突然想把那次的思考發出來,生命嘛,難以定義,意義嘛,難以尋找。人們翻上了一個高山,好像尋找到了答案,但山一重又一重,思考一路又一路,山在變,心在變,難以定義,難以尋覓。希望一路走來,仍能理解以前的自已,過好當下的生活,走好未來的路。

下麵的內容還是很久之前寫的,有些許改動,(刪減了一些圖片,為了保持流暢)隻是希望某天自已看到時時候心裡也能有所觸動

哲學的開端是追尋本源,從泰勒斯的水到巴門尼德的存在,人們妄圖直接從一類物或一種邏輯中直接追尋世界的本質。而後柏拉圖為我們造就了一種理念,一種抽象,一種絕對存在,中世紀哲學無論是教父哲學還是經院哲學,也都隻是把一種理念具化成一種根本的神,一切真理都存在於上帝之中。 從笛卡爾開始,他的我思故我在是一種純粹的邏輯(雖然後麵被人辯駁過), 從經驗和邏輯兩個方向開始人們在不斷批判與思考中懷疑上了一切(一切都是真的嗎?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缸中之腦)。直到康德劃清了理性的界限,黑格爾給傳統哲學基本畫上了句號,馬克思將其應用到生活。 傳統哲學的大廈雖然已經建好,但他帶來更多的是一種虛無感,無論是叔本華還是尼采都妄圖從自我中尋找生命,人們解構生活剖析自我,在宏大敘事上和微觀尺度中不斷尋找新的理論。 從本體論 到認識論 再到方法論,人們不斷縮小視野,認識自身的不足,在碎片中尋找本質與意義。

生命無意義隻是在不斷追問生命意義下論證出來的。就像數學家一直追求完備性一樣,雖然出現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但數學大廈仍然健在。(值得一提的是,生命無意義的論證好像寓於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非常喜歡羅翔老師的話 大致意思(人們說生活無意義,那麼一定有它的的對立麵,那也就是有意義)*(如果說生活無意義,那麼這句話的本身也就沒有意義)

雖然不是特別認同他的邏輯,(因為在數學裡麵否定的否定他也說不準是啥。無窮的無窮,很大可能也是無窮,要知道數學才是純邏輯)但是他的觀點一直是謙卑而積極向上的,那種樸素的價值觀也許才是真正的生活根本

如果生命是結果導向的話很容易得出結論,一切都會死亡,一切都沒有意義,但這是事實和尋找生命的意義相悖。如果尋求於生命本身,就會有以下幾個追尋方向(當我們再追問下去就會發現生命還是沒有意義,後麵給出原因)

共分為了四大類(隻是提供了大致的想法,語言樸實也可能缺少邏輯)

第一大類

生物角度解釋,說了我們為什麼活著,但並未解決我們如何活著

1傳承基因這個角度是從生物進化方向分析的,如果你對古生物學有些了解的話,你就會發現一切的開始隻為了基因服務,那麼,轉換到基因的視角下,人就隻是一種軀殼,為了基因復製而產生(參考《自私的基因》第一章)。從生物角度很好的解釋了人為什麼活著,但是他並未解決人根本的需求,甚至否定了人存在本身的活力。

2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不為基因也不為任何隻是為了求生的本能(可能單細胞生物就是這樣的吧)。這種觀點給人提供了人活著的原因就是為了活著,但是他否定了人自身的可能性,既不存天理,也滅人欲。

第二大類

自我超越角度,為我們提供了活著的意義,但沒說為什麼活著

1自我的不斷提升,不斷實現超我,具有非常高的靈活性,並且可以不斷的完善自我,尼采的角度為當時迷茫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支柱。但感覺人是社會屬性的,不可能完全的不提社會,其二就是如果繼續追問提升自我是為了什麼依舊會陷入一種虛無黑洞

2享受生活,(理由同上自我的不斷提升,不過目標變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月喻 重生:從藍星開始統治諸天星辰 我一牧師,血量奶量多億點合理吧 葬帝牧長青 樂清歡 掘地求生:為建地都,挖空地底! 賽博修真:我以萬族為銘文鑄金身 人在修仙界:心向正道被迫成邪修 賽博朋克:血與酒 真亦假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