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顆粒化火藥(1 / 2)

加入書籤

六個鐵匠如墜雲霧,像聽天書一樣詫異地張開了嘴巴。

秦昭笑了笑,說道:「這個新式火箭是這樣的,拿紙來,我把火箭的構造圖畫給你們看。「

……

黑爾火箭是英國人發明的。

但更嚴格一點來講,是由英國人威廉姆·黑爾改良的。

火箭技術最早應用於實戰是在中國。大明朝現有的營兵係統裡就有大量的火箭。

比如明代的火器「一窩蜂「,就是在普通箭矢的頸部裝上煙花的噴射火藥。使用時候用一個長筒型圓筒裝載三十二發這樣的箭矢,對準敵人。然後將連接到每一個箭矢的引線一次性點燃,三十二發弓箭就一次飛射而出。

還有一次裝備三支較大火箭的,稱為神機箭。更有一次裝有一百發箭矢的,稱為百虎齊奔。明代軍隊裝備了大量製式不同,種類繁多的火箭式武器。

但是這些火箭都是利用火藥增加冷兵器的攻擊力,並沒有形成熱武器殺傷。

真正將火箭用為熱武器的是印度人。在大不列顛帝國殖民印度的殖民戰爭中,印度的土王們大量使用了能飛能炸的熱武器火箭。這些火箭就和煙花火箭類似,有一根長長的尾部作為穩定杆,飛到目標後爆炸。

英國人從這些印度土邦軍隊手上學會了火箭,用於拿破侖戰爭,在戰爭中大放異彩。英法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向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發射了約25000枚火箭,幾乎將城市夷為平地。

但此時的火箭還有飛行軌道不穩定的缺點。在最極端的案例裡,射出去的火箭甚至會一路掉頭,炸到發射者的位置上去,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英國人就這麼磕磕絆絆地使用著軌道不穩定的火箭,在拿破侖戰爭中用,美國獨立戰爭中用,在鴉片戰爭中更是大用特用。

清人在《英夷入粵紀略》對火箭進行了詳細描述:

「英逆火箭,是其長技,能射數百丈,…以堅木為尾,長**尺,或丈許,受藥之筒,長二尺,大三寸,以薄銅或馬口鐵為之,筒下旁環六孔以引火,箭尾之木,以鐵羅絲緊貫於筒中,筒上又貫銳木尺許。木末或用鐵如槍筒,內三之二受起火之藥,三之一受爆竹橫藥,箭到藥燃,筒轟迸裂,火即散飛,延燒營帳房屋。」

但是這樣的火箭彈道實在是太不穩定,英國人隻將其用於決定生死的大規模會戰中,充當壓製性火力。

一直到1844年。這一年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受到來復槍的啟發,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逼迫火箭在空氣中前進時候高速旋轉,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

黑爾的這一次改進,讓火箭能瞄準了,讓火箭從不太效率的大規模壓製性壓製火力變成了精確攻擊武器,一舉奠定了火箭在戰場上的作用。

後世的喀秋莎火箭筒,導彈,都是在黑爾火箭的基礎上發展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打造玄幻 我在漫威當反派 我是魔教之主 武道長卷 師靈卡遊界 走進遊戲 遠古復蘇的強者 河神的黴運徒弟 亂鬥樂園 癡雞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