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趙匡胤的機遇(1 / 2)

加入書籤

未竟的事業

在周軍和唐軍激戰的幾年中,契丹盡管沒有出兵,卻不時騷擾一下柴榮的後方,這讓柴榮非常頭痛。

柴榮也非常清楚,與南方的蜀國、南唐相比,北方的契丹才是真正的大敵。況且任何一個有抱負的皇帝,都會以收復幽雲十六州、恢復大唐疆域為已任。

現在南唐屈服了,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教訓囂張的契丹人了。

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再次親自帶領大軍北伐契丹。這是他人生中最絢麗的一筆,可惜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親征。

柴榮來到北部邊境滄州,周軍分成水陸兩支大軍,陸上由韓通帶領,水上由趙匡胤帶領,大軍一起向契丹境內進發。

這次征伐進展得極為順利。在周軍強大的攻勢下,契丹守將紛紛投降,周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寧州、莫州、瀛洲以及瓦橋關、益津關。

瓦橋關以南全部平定,幽州就在眼前。

這是自幽雲十六州被契丹占領後,中原政權對契丹的最大勝利。柴榮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他的目標是拿下幽州。

五月初二,柴榮在行宮與將領們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這場會議開得非常激烈。大家的意見分歧很大,具體來說是柴榮和大家的意見分歧很大。

柴榮想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幽州。這個想法很大膽,也很冒險。

盡管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周軍就收復了瓦橋關以南的全部失地,可是周軍畢竟還沒有與契丹主力正麵決戰。

此時契丹主力已經集結到了幽州北邊。契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輕易放棄幽州的。形勢很明朗,契丹準備在幽州附近與周軍決戰。

將領們對與契丹決戰的信心顯然是不足的,紛紛給柴榮做工作,反對繼續北伐。這些人都是老江湖,給柴榮做工作也很講究技巧。先是給柴榮戴高帽子,皇上您離開京城四十二天,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幽州以南的土地,這已經是罕見的功績。然後就是講明利害關係,如今契丹主力騎兵都已經集結到幽州北麵,再繼續深入就很危險了。

柴榮這個人從來都不搞什麼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他一向都是是自已拿定了主意就乾,盡管大多數人反對,他還是強行下命令繼續前進。

以柴榮的火爆脾氣和強勢性格,是沒有人敢繼續跟他頂著乾的。

那就繼續向北,向著幽州,前進吧。與契丹主力決戰!

以當時後周與契丹的實力,如果這場決戰發生的話,勝負真是難以預料。中國歷史在這裡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走向,未來三百年也有可能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改變了柴榮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就在當天夜裡,柴榮突然生病了,而且病還很嚴重,不然以柴榮的強悍性格,是絕不會放棄既定計劃的。

身染重病的柴榮,無奈之下隻好下令大軍班師回朝,放棄進攻幽州。

臨死前的安排

回到開封後,柴榮的病情並沒有好轉,他知道自已時日不多了。最大的遺憾是統一天下的理想還沒有實現。本來自已想用三十年的時間統一天下,讓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現在看來是沒有機會了。

柴榮最擔心的是國家的繼承人。三個兒子卷入政變被劉承祐所殺,四兒子柴宗訓現在隻有7歲。7歲的兒子,如何鎮得住手下的驕兵悍將,

柴榮對手下的大將顯然是很不放心的。據趙匡胤同誌後來回憶說,柴榮當年看到方麵大耳的將領就很不高興,把他們全都給殺了。

柴榮不是因為嫉妒他們長得帥,而是他相信一種說法——方麵大耳的人有帝王之象。當年吳國太就是看劉備同誌長得方麵大耳、一副帝王相,所以把女兒孫尚香許配給他。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點:第一,趙匡胤的長相沒那麼帥,要不然在柴榮身邊那麼長時間,早都被乾掉了。第二,柴榮這個人雖然是明君,但是猜忌心很重,很害怕大將造反。

當時禁軍都是精銳部隊,所以柴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禁軍的高級將領。禁軍分為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最高將領叫都點檢,當時由張永德擔任。這個張永德盡管比趙匡胤小兩歲,卻一直是趙匡胤的頂頭上司,因為他還有個顯赫的身份——郭威的女婿。侍衛親軍司最高將領叫都指揮使,由李重進擔任。這個人他是郭威的外甥,也是皇親國戚。

按道理說,這兩人都是柴榮的親戚。但柴榮恰恰對他們倆最不放心。兩人都是禁軍裡扌莫爬滾打多年,在軍中的關係盤根錯節。並且這兩人為了爭權奪利,曾經鬧得不可開交。萬一他們要有什麼二心,柴家的江山就不保了。

更何況,在北征契丹的路上,柴榮在閱覽公文時,從公文袋中得到了一塊木牌,上麵寫著「點檢做天子」五個大字。

這五個字刺痛了柴榮的神經。關於這塊木牌的來由,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李重進放的,也有人說是趙匡胤放的。是誰放的,對柴榮來講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對禁軍的最高權力進行重新再分配,把大權交給自已放心的人,這樣才能確保江山永固。柴榮根據多年的觀察,物色到了兩個合適的人選。

第一個是韓通。這個人長期是侍衛親軍司的都虞侯。韓通同誌為人比較耿直,沒有什麼心眼。但他這個人比較剛愎自用,喜歡發脾氣,經常瞪著眼睛訓人,所以人稱「韓瞪眼」,群眾關係不是太好。這就好辦了。人際關係差的人,想造反也沒人幫你,這種人用著最放心了。

第二個就是趙匡胤了。趙匡胤是柴榮一手培養,一手提拔起來的。柴榮看著他從年輕的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長為殿前司的都指揮使。小夥子作戰勇敢,有勇有謀,對自已絕對忠心耿耿,並且為人謙虛謹慎,看不出有什麼野心。

自已培養的人,還能拆自已的後台,造自已的反?況且,還有韓通。讓韓通來裁決軍務大事,反過來製約趙匡胤,這樣就不用擔心了。

柴榮回開封後,不久就免除了張永德的禁軍職務,把殿前都點檢一職授予趙匡胤。

這樣,趙匡胤又升官了,這一次是做上了殿前司都點檢,就是殿前司的一把手。不過這一次不是因為戰場上立功,而是權力製衡的結果。

為了保證政局的穩定,柴榮又做出了一係列的布置。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等人都掌管軍事(知樞密院事)。

六月十九日,39歲的柴榮去世了。帶著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遺憾,帶著對未來的憂慮,五代歷史上最英明神武的君主離開了人世。如果不是這場突發的重病,中國歷史上又會多一個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的偉大人物。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歷史沒有如果。

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順利即位,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風平浪靜,似乎大周的江山會繼續穩固下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似清常在 玄雷問鼎 秦,皖供奉 京海狂飆:高啟蘭的重啟人生 我在緬甸的那幾年 不會寫小說的大子的新書 鬥羅之陰陽聖龍傳承 猩紅之月:我契約百萬吸血鬼! 神跡之無敵迪寶寶腦洞大開的日子 我是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