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火炮瞄準(1 / 2)

加入書籤

鑄炮之外,還有一件事尤振武一直在牽掛。

用完早飯,離開鑄炮廠,尤振武腳步不停的去見王徵老先生,一來向他請早安,二來查看鼓風機的進展,並想著快速取水的器具,一進榆林書院大門,就看見兩個將近兩米高的箱型木結構,正擺在院中,幾個老木匠正圍著它忙乎,寬袍大袖,花白頭發的王徵站在廊下,向一個年輕學子輕聲說著什麼,那學子一邊搓手取暖,一邊不住的點頭,卻是劉廷傑之弟劉廷夔。

尤振武忙上前行禮。

見到尤振武,王徵和劉廷夔都十分歡喜,王徵指著麵前的兩個箱型大物,說道:「賊人雲集,老夫一日也不敢怠慢,最遲明日下午,它們就可以成了。」

尤振武圍著兩個大風箱轉了一圈,仔細觀察,發現風箱兩端各設有一個進風口,口上設有活瓣。箱側設有一風道,風道側端各設一個出風口,口上亦裝有活瓣。通過伸出箱外的杆,驅動活塞往復運動,促使活瓣一啟一閉,以達到鼓風的目的。而機杆上安裝有轉軸,通過畜力拉動,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風力。

看完後,對王徵的設計和木匠們的手藝,表示嘆服,雖然眼前的木製大風機遠不能和後世的鼓風機相比,但就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來說,已經是達到了頂峰。以鑄炮廠的使用,完全足夠。

見劉廷夔手拿圖紙,用細毛筆在大風箱各處做著記號,刨削整齊的轉軸木料上,也是由他做最後的度量和把關,猜想劉廷夔已經學到了不少近現代的機械學,於是就著圖紙詢問,劉廷夔皆對答如流,心知劉廷夔果然已經學到了不少,而王徵的機械學後繼有人,心中不禁欣慰。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右賓兄,這機械之學,除了葵心先生,你怕是我大明第二了。」尤振武贊道。

劉廷夔嚴肅道:「不敢,有總鎮在前,我何敢稱第二?總鎮來的正好,關於火炮瞄準之學,我正想要請教呢。」

原來,在修建鑄炮廠,準備鑄炮的同時,尤振武也沒有忘記炮手的培訓。

火炮鑄的再好,沒有優良的炮手,也是枉然。

----身為九邊重鎮,榆林城中自然也是有炮手的,但尤振武經過檢驗,發現他們雖然能放炮,也能擊中目標,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放炮技巧,都是口耳相傳,全靠經驗取勝,完全沒有近現代的瞄準知識,不知拋物線,不知測距,基本不使用工具,完全就是靠目測和後續的校準。

使用虎蹲炮和佛朗機炮還好,如果是紅夷大炮這種射程更遠的先進大炮,其繆差會相差很大,如果連續校準,不但貽誤戰機,也會大大浪費本就不多的彈藥,因此,非是對他們進行再培訓不可。

培訓需要教官,近現代的瞄準知識,亦需要有人傳授,而目不識丁的普通軍士是做不到這些的,因此尤振武請王徵老先生幫忙,在榆林學子中幫忙物色人選。劉廷夔就是其中之一。

尤振武笑:「正想和右賓兄探討。」

不止是劉廷夔,王徵之子王永春對火炮之學也非常有興趣,連同一位名叫連元的學子,三個人一直在學習火炮瞄準之術。

所謂的火炮瞄準,簡單講,其實就是一道幾何題的解答,炮彈從一個地點通過拋物線的方式到達另一個地點,火炮瞄準就是要測算出火炮發射時的方位和角度,算的越準確,誤差就越小,就越能擊中敵人。

火炮瞄準第一要學的測瞄,第二是計算,這些東西在孫元化所寫的《西法神機》,何汝賓的《兵錄》,以及最最重要的,湯若望與焦勖翻譯編寫的《火攻挈要》中都有記載,隻不過三本書寫的都並不詳細,語焉不詳,一來是故意隱藏,免被外敵或者是居心不良的人學去;二來,確有一些是他們了解不到的地方。

尤振武從三本書中摘錄了一些要點,又根據自己後世在大學裡麵所學,進行了一些完善和補充,編了一套簡單教材,交給王徵一看,王徵看完大加贊嘆,詢問教材的來歷,尤振武依然如過去,隻說是偶然所得,王徵是淳淳君子,從來也沒有想過尤振武會騙他,因此也不多想,隻是一個勁的說,天主偉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教材,有王徵的指點,但使認真學,劉廷夔,王永春和連元三人就一定能學到東西。

正說話間,一個年輕的書生從後院走了出來,向尤振武行禮。

「學生連元,見過尤振武。」

「不敢。連秀才,多禮了。」尤振武忙還禮。

連元今年剛剛二十,正是好年華,人長的也頗為英俊,令人一見就生出好感,通過交談,尤振武這才知道,原來連元是綏德人,祖上做過大官,當日,就是他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劉彝鼎的撤退號召,和老師劉彝鼎一樣,連元熱血激憤,憂國憂民,雖然是一個秀才,書香門第出身,但卻已經有投筆從戎的覺悟,也因此,他才主動學炮。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靈氣復蘇:我綁定了小破球 鬱爺被夫人心聲氣瘋了 一人疫醫 封神:開局九連抽,召喚諸天神魔 重生後,我抗旨不接賜婚 聊齋:我有玩家麵板 我的帝國模擬器 射雕之緣起全真 將軍府的恩愛日常 天女悍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