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 71 章(1 / 2)

加入書籤

一份叫《巴黎晚報》的法國媒體是這樣寫的:「美國第一夫人的設計師希萊爾先月在紐約開設了第一家時裝店,在近期非常矚目,改變了紐約中產女士的時尚風貌……但由於他本人從未露麵,是不是美國人仍有待商確,依筆者看來,希萊爾的設計風格裡有著可可·香奈兒的影子,以簡便實用為主……」

這篇報道被《紐約郵報》轉載了,難怪瑞秋會說那些歐洲人的態度不算友好,這篇報道分明在暗示希萊爾說不定是個法國人,是個美國人都會看得不爽——有才華的設計師就一定要是法國人麼?

但是不好意思,希萊爾不僅真的是美國人,那是一名女性,不知道《巴黎晚報》的記者知道真相後會不會吐血。

法國巴黎的媒體的態度都大同小異:希萊爾是不錯,但是我們的更好。

至於英國同樣也不認輸,據小報《每日鏡報》所載,在巴黎之後的時尚之都是倫敦,還輪不到紐約,就算希萊爾在國內再怎麼受歡迎都改變不了這一事實。

總體而言,希萊爾在國外並未引起多大的回響,僅僅是讓各國的時尚界人士知道有這一號人物,開拓海外市場目前而言還太早了。

美國沒有法國那樣擁有深厚的時尚史,早在兩個世紀以前法國就有裁縫專門為王室及貴族做衣服——當時美利堅才剛剛獨立呢,後來十九世紀中葉又出了查爾斯·沃夫這號人物,把宮殿的定製服務帶到民間,時裝設計師這個職業因而誕生,法國對時尚的貢獻無容置疑。

查爾斯·沃夫是什麼人?在英國出生,後來到法國發展,由此可見英法的確是兩個時尚大國,美國雖然崛起得快,但是歷史始終不如歐洲的國家久遠,人家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時尚時他們還在內戰呢。

時尚早就成為了英法貴族生活中的一部份,需求先於供應,於是誕生了一個個出色的設計師,高級麵料商及手工坊要麼在法國,要麼在英國,無論是人才還是資源方麵,美國的時尚底蘊是遠遠比不上的。

所以你說英法有沒有驕傲的資本?

伊莎貝拉表情不變地放下報紙:「真敢說啊,這些歐洲人。」

瑞秋問:「要聯係記者進行反擊麼?」

很多媒體都向希萊爾拋過橄欖枝,想跟她做個訪問,瑞秋替她拒絕了,聯絡方法倒是留了下來,相信他們也會很樂意給她一個專訪。

伊莎貝拉嘴角一翹:「不用了,你不記得巴黎和會快要來了嗎?」

瑞秋喜出望外:「對啊!」

伊莎貝拉可是為這次的和會特意給威爾遜夫人設計了一個套裝,到時候歐洲各國都會看見,這不就是最好的反擊麼?!

……

巴黎和會於一月十八日在凡爾賽宮召開,沒有結束的期限,直到多方達成了共識並且簽訂協議。

這次會議被許多媒體稱為「戰勝國的會議」,因為戰敗國及中立國都未被邀請,至於英、美、法這三個勝利大國又被稱為「三巨頭」,因此三國的首腦是會議的主角,主導會議的進行。

眾所周知美國總統威爾遜是一名理想主義者,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恰好又是與之對立的現實主義者,他們三人之間必定會有意見不合,三巨頭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是大眾的關注點之一,在和會開始之前各國的時事評論家、政治家、媒體以及官員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猜測和會的走向。

這樣一個受到全世界關注的會議開始的那天在凡爾賽宮外引來了不計其數的記者,各個國家都有,還有數之不盡的民眾圍觀。

每個國家都各自派出代表團參加,合共一千人,數百輛汽車進進出出,把他們載到凡爾賽宮外,隊伍非常壯觀,手持照相機的記者們也不停的按著快門,彷佛在燃燒菲林。

在法的美國人不算少數,當威爾遜夫婦出現的時候,人群之中爆發出來自美國人的歡呼。

他們坐的是開蓬車,一同坐在後座的威爾遜夫婦向民眾揮手,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人注意到她的衣服的不同之處。

——咦?她怎麼好像在穿著……

比利·克拉森是其中一位由《紐約時報》派出的記者,由於車門的阻擋,他看不見威爾遜夫人下半身的衣著,然而光憑她的上身,就能一眼認出是出自誰的手筆!

二十世紀初還不容許女人參政,就算是總統夫人也不能進去,威爾遜夫人純粹隻是陪同總統過來,送他進去之後就會自行離開。

汽車停在凡爾賽宮外,司機恭敬地打開車門,威爾遜總統先下車,再伸手扶他的妻子。

……等等,那是西裝嗎?

威爾遜夫人並不是唯一一位陪同丈夫過來的總統夫人,但其他夫人都是優雅的長裙搭皮草大衣,所以威爾遜夫人與眾不同的衣著特別醒目!

女式西裝其實出現了有一小段時間,由於戰爭的發生導致勞動力大量的不足,婦女們開始參加戰爭與生產,成為新的勞動力,為了方便活動,女性的服飾也開始向軍裝形式發展,女式西裝就是其中一種演變。

更之前的女式男裝可以追溯到騎馬裝,英國人對騎馬裝肯定是不陌生的,騎馬打獵是英國貴族的傳統活動,是女性少數被容許進行的運動之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Cos魏爾倫的我穿越了 天醫龍婿 初戀行為藝術[娛樂圈] 仆人都是未來大佬怎麼破 三國:我家後院通異世 盜墓:搬空青銅門 完全沉浸式遊戲 冠軍之路[遊泳] 團寵三歲奶包:她在星際野翻了 我是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