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2 / 2)

加入書籤

王黼見蔡京不上套,便繼續攻擊鄭居中、鄧洵武道:「當今官場,風氣甚壞,做事最是浮躁,滿朝上下,皆以復燕之說為時髦;所謂士大夫們,高高在上,全然不顧國家之根本利益,說起事來,一套一套,看似以國家社稷為重,其實是借此標榜自己,利用此事攻擊朝廷棟梁之才。我有言在先,就復燕之事,還會有人大放厥詞的。」

在王黼咄咄逼人的態勢下,鄭居中、鄧洵武處於下風。

徽宗見狀,正要表態,鄧洵武又出列道:「啟奏聖上,現有蜀中士大夫安堯臣就復燕之事上書,轉呈與臣,讓臣進諫於聖山。」

一旁的王黼見狀,忙說道:「看看,我就說嘛,如此一個標榜自己的機會,士大夫們豈能放棄?!」

徽宗未理睬王黼,對鄧洵武道:「卿可當殿誦讀,讓眾卿們都聽聽,安堯臣是如何一番言論。」

安堯臣,四川廣安郡人,乃安惇族人,舉進士不第,閒居鄉間。聞聽到朝廷有聯金滅遼的傳聞,一時激憤,寫下了諫書,議論平燕之事,因無渠道進獻,忽然想起同為蜀人的鄧洵武,故此投書鄧洵武處,請鄧洵武代為轉呈。

雖然王黼剛才已言「我有言在先,就復燕之事,還會有人大放厥詞。」但現在朝廷正在議論聯金滅遼之事,正爭論得激烈,是該呈上去的時候,鄧洵武也不顧王黼有言在先了,故此亮出了安堯臣上書一事。

現在,聽到徽宗讓當殿誦讀,鄧洵武便掏出安堯臣的上書,大聲念道:

「宦寺專命,倡為大謀,燕雲之役興,則邊釁遂開;宦寺之權重,則皇綱不振。

昔始皇築長城,武帝通西域,煬帝遼左之師,明皇幽薊之寇,其失如彼。周宣王伐玁狁,漢文帝備北邊,漢元帝納賈捐之議,光武斥臧宮、馬武之謀,其得如此。昔太祖撥亂反正,躬擐甲胄,當時將相大臣,皆所與取天下者,豈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蓋以區區之地,契丹所必爭,忍使吾民重困鋒鏑!章聖澶淵之役,與之戰而勝,乃聽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貫勾結蔡京,同納趙良嗣以為謀主,故建平燕之議。臣恐異時唇亡齒寒,邊境有可乘之釁,狼子蓄銳,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伏望思祖宗積累之艱難,鑒歷代君臣之得失,杜塞邊隙,務守舊好,無使外夷乘間窺中國,上以安宗廟,下以慰生靈。

上書言事人:安惇族人安堯臣。」

安惇,字處厚,廣安郡人。上舍及第,調成都府教授。上書論學製,召對,擢監察禦史。哲宗初政,許察官言事,諫議大夫孫覺請汰其不可者,詔劉摯推擇,罷惇為利州路轉運判官,歷夔州、湖北、江東三路。

安堯臣因自己名不見經傳,故此借了族人安惇的名氣來張目。

安堯臣的上書,直指童貫、蔡京和趙良嗣三人,惹得童貫大怒。

蔡京表麵上也是大怒,然心中卻是暗喜,既被視為主戰派,又表達了息戰之願望。

徽宗聞聽後,沉吟不語。徽宗沉吟,是因為不好當場表態。

在徽宗心裡,早已有了主意,就是要再派人去聯絡金人,與金人的結盟,但朝會上反對意見也很強烈,為了表示微妙的中立態度,不使大臣們揣摩到自己的心思,徽宗決定給安堯臣個小官,麻痹下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

徽宗沉吟了一陣後道:「這安堯臣乃安惇族人,也算是士大夫,不管言事正誤,精神可嘉,可提拔為官,為朝廷盡力。」

隨即,徽宗當殿宣布,提拔安堯臣為官。當然,給的是承務郎這樣的小官,大官徽宗沒舍得給。

當日朝會畢,徽宗一邊準備安排人員二次使金,一邊讓蔡京、童貫、王黼三人繼續論證,務必要拿出個萬全之策。

通過朝會,蔡京吃準了徽宗的意思,知道徽宗已拿定主意,定要與女真結盟,以收回燕雲十六州。故此,蔡京心裡雖然不贊成,但表麵上卻大力支持童貫的聯金滅遼之策。

王黼自然是沒啥說的,隻要是徽宗皇帝想的,便是他要做的;故此,對聯金滅遼之事,王黼熱心的很,恨不得立馬就能實現。

因為童貫乃武人,權勢熏天不說,且還是閹人,這就犯了士大夫之兩重忌諱。

平時的時候,士大夫們雖然眼熱童貫受徽宗之寵信,權勢大得不一般,但也無可奈何,畢竟這個閹貨還能打仗;然而現在,聯金滅遼尚不知結果如何,此時不借機攻擊這閹貨,還待何時攻擊?!

故此,一班士大夫們對童貫群起而攻之。

童貫被圍攻,童貫心裡既委屈,又不服,遂於激憤中,向徽宗皇帝上了《平燕策》,以顯示自己的真才實學和運籌帷幄的能力。

在《平燕策》中,童貫淡化了聯金滅遼的分量,側重於收復燕雲,大意是雲中是根本,燕薊是枝葉,當分兵騷擾燕,而後以重兵取雲中等等。

童貫的策略不能說不高,但宋朝軍力實在不濟,實在承擔不了如此高超的策略,故此使好策略成為紙上之談,落不了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校草天天偷聽我心事 向全世界直播詭異復蘇 相思化作煙雨樓 貴妃是狐不是惑 蠻荒種田,首領夫人又開掛了! 豪門嬌妻也內卷 護國神婿 大隋軟飯王 陰陽小道姑 軒龍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