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棍訓狂生(1 / 2)

加入書籤

「這有武技,會兵器之人,各地倒還能找出些,這有實戰經驗的老邊兵哪裡有這許多,聽說有不少豪紳世家,跑到邊鎮去重金禮聘參加過實戰的老邊兵。」

「另外《幾何原本》是徐閣老譯泰西之書,學的人本也不多,如今科舉要考,卻是教師難覓。誰家能占得先機,搶到好教師,在科考裡必定大占便宜,故此也非常搶手。」

汪汝淳聽了非常高興,他是贊助李之藻刊印《同文算指》並作校勘,本來就對此有興趣。

嗬嗬笑道:「若是這樣,就算不為科舉做官,習度數學的人也必定越來越多。」

他說到這裡,得意的捋著頜下短須,「新政之後,汪某即便不再經商,就去教授算學、幾何,也可以發筆小財了。」

朱由檢想到戰時十八條裡還有一條是要對地方官員進行軍事能力測試,尤其是守城能力和帶兵能力。

便向孫國禎問道:「考測地方官軍事才能,是否已實施?」

孫國禎道:「這卻還未開始,內閣頒發的新政細則裡考慮到驟然變動地方官,易致混亂。且對縣官考察,也需有合適人員,故此給了半年期限。大概在半年之後才會全麵展開。」

「那具體考察辦法,是否有了?」這是朱由檢確實想知道的。

當初製定十八條,其實隻給了一個籠統的方向,變成具體可操作方案,則是讓陳仁錫、徐光啟自己去動腦筋了。

也不知道自己離京這段時間,內閣有沒有定出辦法。

孫國禎點頭:「已經有了,大致上是一年一次,讓縣官到府城去考試,府官到省城去考試。內容便是守城和練兵需知要點。所以如今雖還未考測,各地知縣、知府都已在學習守城和練兵之術了。」

張岱連連搖頭道:「這有何用?這等法子,不是讓官員紙上談兵麼?縱使背的一肚皮的守城和練兵條文,不能用於實際,又有何益?」

柳敬亭也附和道:「宗子這回說的倒是有理,俺也覺得是這樣。」

汪汝淳卻笑道:「紙麵上知道總比紙麵上都不知道要好。總不能大動乾戈,讓每個縣官實際守一回城,那太勞民傷財了。」

張可大對汪汝淳的說法也點頭表示贊同:

「紙上談兵也好過完全不談。況且守城和練兵原本就是該記住許多條文和要點,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敵人攻城有幾種辦法,我方針對每種攻城,又該如何破解。若是對這些爛熟在月匈,真到實戰之時,總不至於手足無措,亂成一團。」

孫國禎道:

「朝廷給的辦法裡,也並非隻是筆試,還包括將來派通曉軍事的禦史巡遊各地,對知縣知府抽查。臨時抽選某府某縣,實地演練一番,看看是否有章法。若是實際操演表現糟糕,便奏報廢黜該官。這麼辦,既免各地都興師動眾,也能讓地方官心存忌憚,不敢懈怠。」

朱由檢點點頭,表示嘉許:「不錯,抽查也足以起到鞭策作用。」

他站了起來,說道:

「聽爾等說了這麼多,朕倒是真想實地去看看這戰時新政產生的效果。」

孫國禎連忙問道:

「陛下想到那裡去看?」

朱由檢道:「先去看看書生學子們如今的情形。」

孫國禎道:「那陛下可以去登州學宮或者瀛洲書院、大東書院、蓬萊書院。」

朱由檢對幾個書院頗感興趣,要孫國禎詳細介紹一下。

孫國禎點頭稱是,這瀛洲書院在登州城西門外的君子洲上,最初是嘉靖二十八年的登州知府周嶅所建,萬歷三十七年副總兵吳有孚出資重修。

大東書院就在察院東麵,這地方本來是武庫舊址,嘉靖三十九年知府盧㝉創建,原名是道東書院。後來被推官白儲玿改成現在的名字。

蓬萊書院則是在鎮海門西邊,民間學者創建

這幾個書院裡瀛洲書院和蓬萊書院,更注重講學論道,裡麵不僅有童生,生員甚至舉人都可能去聽講,還常有外地學者去訪學辯論。

大東書院則都是童生,主要還是為童生考上生員而設,要進書院本身也需經過考試。

不過若是本地人,有錢資助書院,也有機會讓子弟進去。

進這大東書院的童生,都是少年,年紀大的童生也不好意思和小一輩廝混了。

書院中的教師比一般縣學、郡學還是強一些,有從其他地方重金聘來的飽學宿儒。

朱由檢聽說大東書院就在察院不遠,更來了興致,當即便要去看一下。

孫國禎爽快答應,隻是要皇帝去時,最好還是讓侍衛同行。

朱由檢也同意了。

他此時本就穿著便服,也無須另外換衣服。

考慮去書院人太多也不好,他就決定讓汪汝淳、張岱兩人隨行,再帶上包括張淵在內的四個侍衛。

七人從察院後門悄悄出來,然後沿著街道朝東而去。

在向路人打聽了幾次後,終於找到大東書院門前。

見到院門敞開,便要跨步而入。

一個看門蒼頭聽到動靜,走過來,攔住他們的路,問道:

「什麼人,怎麼隨便就要進書院?」

朱由檢說道:「我等想進書院遊覽一番」

蒼頭狐疑打量眼前這七人,聽口音也不似本地人,說道:

「書院是讀書的地方,有什麼好遊的。這登州蓬萊名勝多的是,你們到這裡遊覽什麼?」

說著,就做了一個往外趕人的動作,邊趕便說道:

「快走,快走,讀書清淨之地,若是什麼人都闖進來,像什麼樣子?」

朱由檢道:「我等也是讀書人。既是書院,豈由不讓讀書人進的道理?」

蒼頭皺眉搖頭:「你們就算是讀書人,也不是這個書院的學生,進來做什麼。」

說著又指了指朱由檢身後幾個侍衛,道:

「況且看你後麵這幾位,橫眉怒目,結實精壯,也不像讀書人模樣。莫不是頑皮學生約來尋釁打架的?

「要是什麼公子衙內,那就帶家丁到別處去耍,不要擾了這裡。」

朱由檢見這蒼頭不肯通融,倒是有些難辦。

不拿出點身份,連這門都進不去。

於是說道:「江南三公子,你可聽過,吾便是其中的方以智。若是沒聽說過,就去通報你們書院山長。」

他知道方以智和冒襄、陳貞慧、侯方域合稱明末四公子。

陳貞慧年齡最大,現在已經有二十四歲了,冒襄年齡和方以智相仿,侯方域現在不過是十歲多一點。

所以這個時候四公子的說法肯定還沒有。

但前三人都是江南人,號稱三公子還是可以。

不管現在有沒有這個提法。

這麼說出來,至少也能唬一唬這蒼頭,讓他去通報一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詭秘之命運之輪 彼岸藍楹兩界隔 寄生修仙,我能通曉一切 諸天:從茅山出師開始 雲傾北冥夜煊 從亮劍開始當老師 鬥羅:黃金心髒 無限,從開端開始 我福運小農女,開局解鎖冰箱很合理吧 柯南之變裝在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