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流民(6)(1 / 2)

加入書籤

第十四章 流民(6)

大棒加蘿卜,流民們老實的不行。一部分修築城牆,更多的人則是開墾安置區。開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趕上下一次的秋收,讓安置下來了的流民能夠良好的進入到自給自足的循環中。

另外三縣,也都跟著滄縣的步伐走,由於以工代賑執行得比較早,沒有出現流民暴亂的事情。當然,也有普通百姓混在流民中間的,但是他們也賣力氣乾活兒,不是白吃飯,所以徐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安閒了幾天,又出了一樁子事。滄州城內,糧價飛漲,傳言刺史府給流民吃大白米飯,導致糧食被買光了,所以糧價飛漲……

隻有一家糧棧還能按照平價賣糧,哪家?黃家……為什麼黃家能夠按平價出糧?不知道,隻知道有一天黃家小姐氣沖沖的從刺史府出來。並且有人說,從未見過黃家小姐這麼失態,一定是吃了大虧導致的!

於是又有傳言了,滄州諸位世族被刺史逼著賣糧,隻有黃家沒有遵從刺史的意願。所以黃家還有餘糧,但是黃家從此要被刺史敵視了。其他家族沒有糧,所以糧價愈來愈高。

——徐清自然知道這是謠言,因為他從沒向世族買過一粒大米,更不用說逼著別人賣了。但說出去沒人信啊,不然你說說為什麼糧棧糧缺價漲?

是誰在造謠生事?

上一次流民鬧事,就是有人在慫恿的原因。徐清暗中讓暗河跟蹤那幾個剩下的吃白飯的漢子,想要調查了一下,卻所獲頗少。

隻知那幾個漢子不是滄州之人,似乎真的隻是吃白飯的。徐清下令以工代賑之後,他們馬上出了滄州,朝著河南方向而去。暗河跟出了滄州,又跟了四十裡,沒見他們有返回之意,也就沒注意了……

滄縣縣令邵登遞上折子來,稱「民怨沸騰」。

看了折子,徐清冷笑一聲,民怨沸騰?滄州城買米吃飯的不過五百戶,加上城外,也最多八百戶。這點人還算不上民怨沸騰……糧棧的大頭,是來往的客商。

小型商隊的人數也有五六十人,人吃馬嚼的,一天糧食的耗費也頗大。商隊行進速度又慢,從此至彼,往往十多天,他們便要在糧棧中一次補充滿。故而一旦糧棧糧價高,影響最大的就數他們了……

幸好,城內買米的人少,商隊也不多,糧價飛漲,但黃家的糧食還是平價,所以對滄州城的實際破壞力有限。破壞最大的,是徐清的在滄州的名望。

條條傳言指向徐清,隻道徐清犧牲滄州自家人,討好外來人,厚此薄彼,肥水外流。徐清支了一個信給黃詩梅,讓她按著市價將黃家的糧價漲上去。徐清知道,黃詩梅是為他擔著責任呢。徐清不需要這點事她來幫忙,他還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在世家裡麵當內應呢……

一天時間,黃家糧價漲的和市價一般高。城內幾百戶人家要看就要斷炊,氣氛低沉……

於此同時,暗河開始在各處安排眼線,嚴密監視有無人聚眾鬧事。

黃詩梅遞了一封信來,說各世族本來是沒有意識到徐清政令中暗藏有帶毒針頭的,除了黃詩梅。但之後,徐清安排流民以工代賑之後,又有一人看出來了,而且他將這個想法一把捅了出來。

世家之人也不是傻子,這一提醒,幾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原來是軟刀子割肉。

各個世家聚集在一起,商量怎麼和徐清掰手腕。結果就商量出來這麼個先壞了徐清名聲,再限製徐清權力以保證自己利益的主意。

信的末尾,黃詩梅筆跡稍草,寫了一句,「原來青蛙真的不會跳出來」。至於桶出來的那個人是誰,黃詩梅就沒提到了,想來她也是不知道的。

有人察覺出那幾封政令的危險,本就是情理之中,溫水煮青蛙的這種計策本就不甚高明。之前世家沒有重視徐清,所以不擔心徐清做的事會有什麼深意,徐清也就利用這一點,想能割下幾兩肉就幾兩肉吧。

如今,既然已經被察覺到了,是想掰手腕了,那就那就掰手腕吧……

遍查滄州上下官吏,找出和世家關係密切的幾個,反正他們也不乾淨,很容易就找了一些證據,全部被徐清下獄。滄縣之外的幾縣,還要押回滄州……

盡起滄州兵馬,近四千人,白天風風火火出稱,在幾個世族莊園邊上散一散步,喊一喊口號,搞搞軍演,而且還是真刀真槍的「實彈」演練。

另外,一道政令發出:

「凡是新增的戶口,不論是流民還是黑戶,今明兩年每丁納糧半石,雜稅全免。舊的戶口,今年兩年每丁納糧一石,雜稅同樣全免……」

最後,收買了一些市井之人,對謠言進行反攻。散播,世族想要提高糧價擠走為國為民好刺史的言論,雖然這種言論讓徐清自己都起了不少雞皮疙瘩,但為了掰腕子,雞皮疙瘩算什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仙俠相关阅读: 我的妃子是唐朝女妖 穿成惡女後每天都在洗白 唐朝打工女 穿越之刁蠻千金在唐朝 跑去唐朝做導師 新二戰風雲 二戰之救贖 我的二戰 饞妻難哄 穿書後,我嬌養了反派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