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新的問題凸顯出來(1 / 2)

加入書籤

1918年10月25日結束的第13次伊佐河戰役,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產生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

已處於瓦解狀態中的奧斯曼帝國遭此重創,已經對贏得戰爭勝利不抱希望。

10月27日,奧斯曼帝國代表在停泊於摩德洛斯港的唐國「新夏威夷公爵」號戰列艦上,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第13次伊佐河戰役空前慘敗的消息傳來,簡直就是一場空前的政治地震,從而導致奧匈帝國統治全麵瓦解,這一分崩離析的進程已經無法挽救。

奧匈帝國內部積壓的矛盾徹底爆發,已經呈現處處烽火的形勢。

捷克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南斯拉夫人紛紛起來反抗,這些民族分別宣告國家統一和獨立,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處於絕望的奧匈帝國統帥部,亦於1918年10月26日,在帕多瓦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宣布戰敗投降。

這個時間點,比原來歷史上提前了整整一周。

同樣失敗的陰雲籠罩著德意誌帝國,在盟友紛紛繳械投降後,德國人也扛不住了。

第13次伊佐河戰役慘敗的消息傳來,德軍已經無力彌補南線戰場的兵力短缺,從糧食,武器到彈藥全都極度匱乏,戰爭已經無以為繼。

11月27日,德軍最高統帥部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以及德國首相、外交大臣等政府要員,為采取緊急措施而舉行會議。

魯登道夫在會上表示道:

「德軍無力在前線展開攻勢去摧毀敵軍,憑借防禦行動求得和平也不可能,勝利也無指望了。

唐國的空中優勢非常明顯,他們幾乎擁有無窮無盡的物資和兵力來源。這將摧毀我們的一切努力,應當通過外交途徑結束戰爭。」

在西線戰場

9月3日,德軍被迫從亞眠突出地帶撤退,德軍在這片戰場損失慘重。

協約國方麵,集中了英法唐三國的兩個裝甲師,三十二個步、騎兵師,利用空中優勢的打擊,迅速突破了德國軍隊的前沿陣地。

幾天內,德國就把1918年3月開始進攻時所占領的地區丟得一乾二淨。

9月12日至9月15日,德軍在聖米耶爾突出地帶又遭到了慘敗。

在這一戰役中,被協約國俘獲的德軍就有十六萬多人,再度遭到重創。

協約國軍隊以優勢兵力在瑪恩河、亞眠和聖米耶爾等三個突出地帶,對德軍及其同盟國軍隊實施打擊,徹底奠定西線戰場的優勢地位。

從1918年夏季至今,德軍損失的兵力已達七十多萬,由於後備兵力已消耗殆盡,無法補充,使得西線德軍的兵力處於很大的劣勢。

南線戰場的失敗猶如喪鍾一般,徹底擊垮了德軍抵抗的意誌。

魯登道夫將軍不禁哀嘆道;「10月25日是德國軍事史上的最黑暗日子。」

西線戰場上

早在九月初,協約國軍隊開始在蘭斯和凡爾登之間發起總攻,並很快地突破了興登堡防線。

比利時軍隊也大舉反攻,開始收復本國領土,德國失敗已成定局。

大唐帝國軍隊在巴爾乾戰場的反攻也取得很大勝利,9月29日,保加利亞向協約國投降。

西線戰場和南線戰場先後崩潰,戰線向德國本土推移,已經成為難以避免的災難前景。

此時國內的矛盾總爆發,令德意誌帝國焦頭爛額。

11月27日的內閣緊急軍事會議上,興登堡元帥向德國政府提出:

「立即向我們的敵人呼籲媾和……形勢日益吃緊,可能迫使最高統帥部作出沉痛的決定。」

德國將軍們一致認為,簽訂停戰協定是挽救帝國的唯一辦法。

實際上

早在10月4日,德皇威廉二世就任命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馬克斯·巴登親王為總理,主持媾和事宜。

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德皇威廉二世尚心存僥幸,希望以保留德意誌帝國體製的情況下,能夠體麵的退出戰爭。

德國新政府在瑞士政府的協助下,向唐國首相提出:

倘若以「十五點」為基礎媾和,德國願意簽訂停戰協定並開始和談。

「十五點」是唐國首相胡永堂勛爵於1918年1月8日,在唐國下議院的演說中提出來的和平政策,旨在以此為核心結束戰爭。

胡永堂勛爵的「十五點」政策,是在國際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的形勢下,提出的瓜分世界「和平綱領」,並且著重提出了「沙俄威脅」問題。

唐國此舉的目的,就在於把對德談判的外交主動權抓到自己手裡。

10月8日,唐國復照德國,要求它的政府確認接受「十五點」以及胡永堂勛爵後來歷次聲明中所提出的要求。

到10月23日,唐國政府才把德國政府停戰媾和的要求通知給協約國,並提出以首相胡永堂勛爵「十五點」作為未來「和平條約」的基礎。

大唐帝國政府表示;

若不以「十五點」為談判基礎,大唐就單獨和德國媾和。

在這種逼宮情況下,英、法、意等國經過多日的閉門磋商,代表協約國集團於10月27日通知唐國,同意以「十五點」為基礎開始與德國談判。

此時,威廉二世皇帝已被迫退位逃往國外,巴登親王的內閣也宣布辭職。

1918年11月1日,以德國不管部大臣馬提阿斯·艾爾茲貝格爾為首的德國代表團,在巴黎東北部康邊森林的車廂裡接受了停戰條件,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

當日中午11時,正式宣布停戰。

這個時間,比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提前了整整10天。

康邊協定的簽署,意味著歷時五十一個月零四天的列強瓜分世界的大戰的結束。

這次戰爭,其規模之大在歷史上是空前的,三十四個國家近十億人口被卷入了戰爭。

戰火蔓延的麵積達四百萬平方公裡,各國直接參戰的人數達七千萬人之多,戰爭波及的人口達到35億。

在戰爭中,有一千萬餘人戰死、二千萬人受傷。僅參戰國的直接軍費就達二千零八十億唐元。

戰爭使各國人民陷於更加困苦的境地。而唐國壟斷資產階級卻大發橫財。

唐國壟斷資本1916—1918年的三年間,每年平均收入比大戰前的三年增加了六十九億美元,成為最大的贏家。

僅「滅菌王」(磺胺)一項,每年就帶來十數億唐元的巨額利潤。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護國神龍 從前有座鎮妖關 我在此地即為天庭 年紀輕輕當了反派爹 玉盤珍饈 錦衣良緣 重度迷戀是病,得治! 作精美人重生後 真千金在星際放牛 七零作精偏要做對照組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