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一戰功成,天下驚(2 / 2)

加入書籤

他要的隻是賞賜有功之臣,包括那些鎮江府的三千兵勇。

隨著朱瞻基將請功折子寫好後,便命人即刻送往了朝廷。

剛做完這些沒有多久,那郭濟便來到了他的小院內。

進門之後,郭濟先是對朱瞻基行了個禮後,說道:「殿下,此次度田令的推行雖然還未完全的結束,但局勢已定,其後便隻是一些零散的差事了。」

「昨日在抄家那些官紳府邸時,城內的三千兵勇表現非常神勇,微臣的意思是,是不是能給他們請點賞?」

聽著郭濟的話,朱瞻基隻是略微思考,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這郭濟看似是為那些兵勇們請賞,但實則卻是想將這賞賜的人情交給他朱瞻基。

畢竟身為鎮江府的知府,他郭濟若真的想賞,昨日抄家的那些金銀稍微拿些出來都足夠他賞賜了。

完全不用征求他朱瞻基的意思,畢竟此番朱瞻基前來,名義上隻是為了督辦新政推行。

而這賞賜之事,說白了還是他們府衙自己的事兒。

如今他將這件事擺到朱瞻基的麵前,除了要將此次賞賜的人情讓給他朱瞻基外,也是在表達臣服之意。

是來給他朱瞻基表忠心來了。

畢竟沒有朱瞻基坐鎮在這裡他也不可能完成這些事情。

在明白這郭濟的意思後,朱瞻基又怎麼能駁了他這好意呢?

「那就按照你的意思擬一份名單出來,從昨日抄家收獲的那些金銀中拿出一部分來賞賜給這些兵勇。」

說完,朱瞻基似乎又想到了什麼,繼續說道:「對了,不光是他們,整個鎮江府衙的官員們都有賞。另外給你們向朝廷請功的折子,我也已經寫好送了出去。郭大人,你就等著升官加爵吧。」

對於朱瞻基說的這些話,那郭濟似乎並不是非常的驚訝,盡管臉上依舊帶著笑,但顯得卻十分穩重。

「升官加爵,微臣不敢奢求,不過此次推行度田令,還全仰仗的殿下坐鎮。同時也為府衙中的其他官員,謝過殿下厚愛。」

聽著郭濟的話,朱瞻基擺了擺手,隨後收斂了一些臉上的笑意後,一臉正色的對那郭濟說:「此番鎮江府新政之事已算完備,本殿下的計劃是在三日後離開,前往揚州府,有意命你為朝廷南直隸新政督辦,為臨時設立職位,官銜暫且不定,你可願意?」

對於如何保持自己與朱瞻基這位皇長孫之間的關係,又該以什麼樣的形式維持,郭濟心中其實早有主意。

如今聽到朱瞻基這麼問他,郭濟不過思考了幾秒鍾的時間,便當即表示道:「微臣願為殿下效犬馬之力!」

這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預想所發展,朱瞻基笑了笑後便說道:「既然如此,那你就下去準備一下收尾事項,另外擬定一個人選出來,繼任鎮江府知府之位。當然,最好是知根知底,對此次新政推行也從頭參與的人,也好將鎮江府新政推行的事務再逐步的完善。」

郭濟送給了朱瞻基一個封賞城內兵勇的人情,而朱瞻基則還了他一個擬定鎮江府繼任知府的人選。

對此,郭濟自然是心知肚明,趕忙對著朱瞻基恭敬的行了個禮後,便轉身離去了。

第二日下午。

應天府皇宮中的朱棣收到了朱瞻基呈上來的奏折。

瞧著這奏折上朱瞻基的字跡,朱棣的嘴角便忍不住的微微翹起。

如果沒有記錯,這還是他這大孫子第一次以奏折的形式給他上書。

如今瞧見,頗有些意思。

至於這奏折上的內容,也無非就是針對鎮江府此次新政推行,為那些官員們請功。

其中當居首功的自然是那鎮江知府郭濟。

其餘便是鎮江府衙內的其他官員們。

對於這份奏折上麵請功的內容,朱棣沒有絲毫的猶豫。且不提,這是他那大孫子朱瞻基第一次給他上奏請功,就光說此次鎮江府新政推行辦的實在漂亮。

一舉打響了在整個南直隸推行新政的號角。

其對整個大明朝的影響,可不僅僅隻是那鎮江府的一城一域。

所以對於他們這些官員們的封賞,即便朱瞻基不說,朱棣也會在今日命人擬寫出折子批閱。

但既然現在他的大孫子朱瞻基已經報了上來,他這個做爺爺的,自然是要成人之美的。

不過對於這奏折內請求為那郭濟冊封為南直隸新政總督辦的事情,朱棣卻覺得自家的大孫子有些小家子氣了。

人家幫你辦了這麼大一件事情,你卻隻為人家求了一個南直隸新政推行總督辦這樣有名無實的職位,且還沒有任何的官銜。

想到這裡,朱棣仔細的考量了一下接下來新政推行的事務後,便大筆一揮,在那奏折上批復道:「原鎮江府知府郭濟,調任為南直隸新政推行總督辦,正三品官銜」

同時還為那郭濟配備了三十人的班底,專門配合其在南直隸新政推行的事務。

當然,說是為郭濟配備,還不如說是為朱瞻基配備。

畢竟老爺子很清楚這次朱瞻基是與他們一道的。

除此外,為保護他們的安全,還配備了一支百人的護衛隊。

由鎮江府內三千兵勇中選拔,俸祿翻三番。

不得不說,此次老頭子朱棣給足了朱瞻基麵子。

要知道,正三品,放在朝廷裡可是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那個級別的。

大理寺卿、太常寺卿不敢說朝堂上的一方諸侯,那也是一方小諸侯了。

如今雖然他郭濟還被置於朝堂之外,但假以時日,隻要他在這次南直隸的新政推行中能夠表現合格,被調遣回京後暗升半級,最次也是一方小諸侯,位列小九卿。

哪怕不升,那也能到六部中做個左右侍郎,為六部尚書做個副手。

如果表現優異一些,等整個南直隸的新政推行事宜完畢後,朝廷再次封賞,萬一升個從二品,到時候可就是在外統管一個行省的一二把手,左右布政使了。

從正四品晉升正三品,這是整個大明朝多少人都夢寐以求的。

想想大明朝有多少的知府,又隻有多少的六部侍郎、便可知其中的難度。

當然,他郭濟能夠如此像飛一般的從正四品直接晉升到正三品官銜,除了他本身這次在新政推行當中的功勞外,最重要的還是看在朱瞻基的麵子上。

如若沒有朱瞻基,他頂多也就隻能從正四品的官銜晉升到從三品的官銜。

這半步的差別,可是天差地別。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朱棣對朱瞻基的培養之用心。

也是在為朱瞻基這個大孫子打造著班底。

而隨著朝廷的批復送回到朱瞻基的手中後,朱瞻基第一時間也明白了老爺子這次是給足了自己麵子。

他這次為郭濟請功,之所以並沒有要求詳細的官銜,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按照正常的晉升流程,一地方知府在晉升時,一般都是暗升半級。

比如從一地知府,晉升為太仆、太常寺少卿,等於從地方主官成為了京官。

好一點的直接升任為京府丞。

一旦到了這個位置上,也就表明了上麵對他的看重。

雖然這些官職的官銜都是正四品。

再往上,便是從三品。

太仆、光祿寺卿,左右參政,亦或者到錦衣衛的北鎮撫司做一個北鎮撫司指揮使同知這類官職。

但這些顯然都不是朱瞻基想要的結果。

雖然那京府丞的職位不錯,可做了這個職位就等於放棄了官銜上的晉升。

正四品還是正四品。

日後指不定還要經歷那從三品的官職。

可如果不給他一個詳細的官銜,在此次南直隸的新政推行結束後,等回到京城,他就可以攜此次南直隸大勝之功,為其直接請封一個正三品的官職官銜。

如果老爺子給麵子,或許拿下那應天府尹的位置也是有可能的。

畢竟這郭濟的才能還是放在主政一方上才能得以體現。

這次他在鎮江府的表現便足以說明很多事情了。

比如這鎮江府中的那些官員們,難不成就和那些被抄家的權貴沒有關係嗎?

一個兩個沒關係可能,全部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這郭濟的主持下,此次度田令的推行,還真的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以及那城中的三千兵勇,也都十分的聽從調令。

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是此次度田令如此順利推行的一個很大原因。

這就間接的體現了這郭濟的才能。

當初他朱瞻基在做那些事情的時候,可是已經做好了很多暗中準備的。

可卻一個都沒用上。

這都仰仗了郭濟的才能。

這也是朱瞻基如此為他精心打算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如果他本身沒有才能,即便他對朱瞻基再忠心,他也不可能如此精心的為其仕途去打算。

畢竟,朱瞻基可是一個連自己的『仕途』都懶得去理會的人。

不過,如今這一切都有了一個好的結果。

老爺子很給麵子,直接便冊封了郭濟一個正三品的官銜,省去了中間不少的麻煩。

日後南直隸事畢,暗升半級做個應天府尹,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當然,這一切還得老爺子不抗拒才行。

畢竟,應天府尹這個位置,可不是一個正三品官銜就能概括的。

除了其必須有過硬的才能外,最首要的一點是老爺子的信任。

想到這裡,朱瞻基也就不再瞎想,直接命人將那郭濟叫了過來。

片刻後,郭濟趕到後,在那傳旨太監的宣布聲中,郭濟恭恭敬敬的跪在了地上,神情凝重的接過了聖旨。

相比於朱瞻基,他郭濟更加明白這聖旨當中的內容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

誰知道聖旨宣讀完畢,郭濟接過聖旨後,那傳旨的太監也在告辭後離去。

緊接著那郭濟便突然跪在了朱瞻基的麵前。

「微臣謝長孫殿下提攜!」

聞言,朱瞻基輕笑一聲,說道:「這都是你該得的,你若沒有這份才能,我就是硬把你扶持上來,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往後種種可還要看你自己了。」

對於朱瞻基的囑咐,那郭濟並沒有說什麼,而是再次朝著他躬身一拜說道:「微臣定不負長孫殿下提攜之恩!」

朱瞻基點點頭,囑咐了一下明日出發,要他趕緊準備好挑選隨行人馬後,便將其打發了。

就當朱瞻基等人在鎮江府的新政推行事務結束後,低調的籌備起接下來繼續推行新政事務的同時。

那漢王朱高煦所在的鳳陽府卻是熱鬧了起來。

在漢王朱高煦絕對的強權之下,那些鳳陽府的官員們也是被逼無奈、

如今已經不是為了政績不政績的著想了,而是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

一些鳳陽府的官員看不慣漢王朱高煦如此的行徑,覺得這樣的事情有違自己的信條,亦或者抱著對漢王朱高煦施壓的想法,竟然主動到了朱高煦的麵前要求辭官。

還表現的大義凜然。

可是,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辭官請求朱高煦不僅沒有阻撓,還在答應了他們的辭官請求後附贈了一件禮物。

那就是他們自己的腦袋。

七名辭官的鳳陽府官員,朱高煦眼都沒眨一下,便命人拖下去砍了腦袋。

按照他朱高煦的話,我家那大侄子為了新政推行都砍了四十幾個人的腦袋,這七個人的腦袋根本不過癮,還放出話去多來幾個人給他過過癮。

遇見這種壓根百無禁忌的渾不拎,那些官員是毫無辦法。

至於朱高煦所說的讓他們多去幾個人,傻子才會去主動獻上自己的腦袋。

同樣,他們也不敢輕視那朱高煦曾經所說的話。

若是一個月內完不成,他們這些人的腦袋要全部帶走。

被逼無奈之下,他們為了保命,此時已經是再沒什麼顧及了。

至於得罪不得罪那些當地的宗親、權貴、官紳,那已經是往後的事情了。

一個月後過不了朱高煦這一關,他們一個個還談什麼往後。

這些個讀書人也算是紅了眼,照著鎮江府的法子,便直接套皮乾了起來。

今天一家,明天兩家,後天就是十多家。

對此,朱高煦非但沒有任何的阻攔,還頗為欣賞。

因為他實實在在的看見了那些耕地數目的瘋狂增長。

抄家一個,多則幾十萬畝,少的也有數萬畝良田。

加上抄家帶來的影響,一些小地主,豪紳,紛紛趕來報備。

畢竟和抄家相比,交點銀子又算什麼事。

況且他們本身的耕地量又不大,多繳也繳納不了多少,那些權貴之所以不繳納,實在是因為手裡的耕地太多了。

別說是攤丁入畝後的土地稅了,就是以往的賦稅,加一起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目。

所以他們才真的是舍不得繳納。

而且這筆巨額銀子是每年都要繳納。

若隻是繳納一次,或許給點銀子,他們又怎麼會真的與朝廷硬碰硬。

短短的一兩天內,那鳳陽府的度田令推行也是進展飛快。

讓那漢王朱高煦是整天露著一張笑臉。

見誰都是笑嗬嗬的。

並且還大張旗鼓的將此事宣揚出去,甚至命人暗中故意往外傳播。

還一封奏折,將近期的進展送往了朝廷,交到老頭子朱棣的手中。

朱棣雖然在看到這折子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表情,但或許是為了照顧這傻兒子的情緒,還是給批復了倆字。

不錯。

而朱高煦在得到這倆字後,更像是得了什麼寶貝似的,隔三岔五閒了就拿出來瞧瞧。

不過也能理解,他朱高煦這一輩子都在為了讓他爹能夠認可而努力著,如今好不容易在這處政上得了這麼倆字,他如何能不珍視如寶。

可就當鎮江府以及鳳陽府在度田令的推行上都搞的聲勢浩大,進展飛速時。

那負責督辦南直隸西南部的楊士奇,卻倒了血黴。

本來這次下到地方親自督辦新政推行,該是展現其才能的時候,可他怎麼也想不到能碰見這麼倆貨。

一個提著官紳的腦袋推行度田令,一個是提著官員的腦袋推行度田令

倒是他這位內閣首輔,原本靠著穩紮穩打,逐步分化的手段,在那廬州府乾的挺好。

短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百萬畝的土地登記和備桉。

這份成績就是隨便從朝廷裡揪,也沒多少人敢說能在半個月內超過他的成績。

可他就是再厲害,碰見這麼兩位也是歇了菜。

尤其是那漢王在鳳陽府的事情他也聽說了,按照那漢王自己的計算方法,砍個腦袋平均能多十萬畝的耕地登記。

兩千兩百萬畝,砍個二百二十個腦袋就夠了。

這比打仗要簡單

瞧瞧,這說的是人話嗎。

那長孫殿下朱瞻基雖然也靠的是強勢的手段,以強權硬推。

可是人家最少還有策略,殺雞儆猴用的就是他楊士奇也頗為嘆服。

可那漢王壓根就是用腦袋在堆。

也別什麼殺雞儆猴了。

咱就這麼一個個來,殺夠兩百二十個,我就收手

一個不求多,但一個也不能少。

可無奈又有什麼辦法呢,他楊士奇又沒有這兩位的魄力、膽量和資本。

隻能是老老實實的按部就班,按照自己原有的計劃,一點點的逐步蠶食。

隻是他這麼費心費力的乾下來,心裡頭卻始終提不起勁兒來。

眼瞅著人家的度天令推行的數目『蹭蹭蹭』的往上漲。

自己這裡卻跟擠牙膏似的,這心裡能痛快嘛。

就這還是最近隨著鎮江府那邊的消息傳過來後,有些地方上的權�

�官紳們意識到了這次朝廷的決心,所以沒敢再僵持。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拋棄渣男後,四國太子爭相求娶 星際之主的炮灰亡夫 奪愛[豪門] 今天開始給主神打工 重生1993:我真不是富二代 大秦:祖龍看我劇本,竟要我監國 網遊:我在超神空間無敵了 綜武:我楊過本就無過,何來改之 笑死,老祖重生還要靠搜刮秘境養活宗門? 漢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