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使團境遇(1 / 2)

加入書籤

五馬渡位於建康西北,相傳永嘉之亂,神州陸沉,中原衣冠南渡,當時有琅邪王、汝南王、西陽王、南頓王、彭城王五位司馬氏宗王由此渡河,便有了五馬渡的名字。

江岸舟船雲集,商船裝卸貨物,客舟辭舊迎新。

一艘橫穿長江的使船停靠在渡口。

溫子昇先祖溫嶠是東晉名臣,先後平定王敦、蘇峻之亂,在江南立下赫赫功勛,死後追贈使持節、侍中、大將軍,諡號忠武。

晉室早已作古,但踏上五馬渡,緬懷先祖功跡,溫子昇滿懷激盪。

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他追憶先祖榮光,在碼頭上等候許久的蕭梁官員領著江東文士,已經笑吟吟地走了近來:

「久聞溫先生盛名,江東士人無不翹首以待,陛下也在宮中等候先生覲見,請隨我先往洛陽館稍作休整。」

溫子昇自無不可,這位負責接待的官員倒是一個好相處的,沒有占嘴上便宜,若是直說要溫子昇往四夷館休息,他定要好好論道中原究竟算不算夷這個問題。

與前來迎接的官員以及江東文士互通姓名後,又是一番見禮,才領著使團隨南梁官員入城。

沿途回想起那些江東文士或景仰、或嫉妒的眼神,溫子昇心中了然,這一趟建康之行,隻怕少不了要以文會友。

好在自己是有真才實學的,也不至於怯場。

車隊駛過深深的城門洞,溫子昇掀開車簾,入眼是一片熙攘的繁華景象,大道兩側不斷傳來各種口音的金陵雅音,讓溫子昇誤以為回到了洛陽城。

西晉定都洛陽,以洛語為官話,稱為雅音。

衣冠南渡,一口雅音的北方士人占據了江南話語權,而洛陽官話與一部分吳地俚語相結合,也就成了如今的金陵雅音。

車隊一路行至洛陽館,溫子昇進門卻撞見一個意想不到的舊相識,爾朱氏核心人物之一,總督徐兗之地的彭城王爾朱仲遠。

「與溫舍人一別經年,不想卻再江南重逢。」

爾朱仲遠揚聲笑道。

溫子昇曾任孝莊帝舍人,爾朱仲遠才有了舍人的稱呼。

爾朱仲遠早沒了昔日意氣,不到四旬年紀,卻已然兩鬢斑白,縱使精心裝扮,也遮不住垂垂老態。

「子昇也不曾想到還能與爾朱公相見。」

溫子昇感慨道。

爾朱仲遠的神色很熱情,詳細詢問族人的境況。

溫子昇一一作答。

得知族人以及爾朱榮、爾朱兆的家眷都被高歡妥善安置,沒有為難,爾朱仲遠唏噓不已。

當日斛斯椿反叛,捕殺他兩位兄長爾朱世隆、爾朱彥伯,而領軍西歸的爾朱度律、爾朱天光同樣死於斛斯椿之手,城中家眷幾為此人屠盡。

聽說這一消息後,他隻帶著家眷,一路南逃,投奔蕭梁。

後來聽聞弟弟爾朱弼帶著部眾南行途中,被部將所殺,也不由得一陣後怕。

唏噓過後,爾朱仲遠對溫子昇長嘆道:

「仲遠所恨者,唯斛斯椿、賀拔勝二人,世子斬殺斛斯椿,為仲遠兄弟復仇,驅逐賀拔勝,更是讓我出了一口惡氣,煩請溫舍人代為向世子表示謝意。」

當初韓陵之戰,就是爾朱仲遠部將賀拔勝反叛,才使得爾朱氏聯軍在難以擊穿高歡車陣的情況下,陣腳大亂,最終導致聯軍潰散。

爾朱仲遠對賀拔勝的恨意可想而知,至於斛斯椿則更不用提,是他毀滅了爾朱氏重整旗鼓的機會。

至於究竟恨不恨高歡,誰也不清楚,想來是恨的,今日這番示好隻不過是擔心北方使團與南梁議和,趁機索要自己北返。

「子昇定會為爾朱公轉達。」

溫子昇應道。

眼見迎接的南梁官員神色越發不耐,爾朱仲遠不敢再耽誤溫子昇的時間,匆匆告辭,回了洛陽館中自己居住的院子。

「南奔之人都是住在洛陽館嗎?」

溫子昇見狀問向隨行官員。

官員知道他的意思,笑道:

「陛下了解爾朱仲遠與賀拔勝之間的恩怨,並沒有將兩人同時安置在洛陽館。」

溫子昇嗯了一聲,便不再言語。

使團在洛陽館安置下來後,溫子昇沐浴更衣,隨南梁官員入台城覲見。

作為北魏孝莊帝的舍人,溫子昇多次出入宮城,這也讓他能夠直觀地比較南北宮城的區別。

兩者同樣雄偉莊嚴,不同的是,興建於孝文帝太和年間的洛陽宮城,並沒有建康台城的歷史厚重感。

自東晉建國以來,這裡有過王與馬共天下,也有謝安石選將破秦;劉裕北伐氣吞萬裡,劉義隆也曾倉惶北顧。

歷經後晉、劉宋、蕭齊、蕭梁四朝,兩百二十年風吹雨打,期間多少英雄人物。

盡管對南梁天子崇佛多有耳聞,但真正見到蕭衍時,溫子昇還是詫異於他的模樣、裝扮。

一襲僧袍披身,頭戴白冠,似乎有些不倫不類,看麵貌又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者。

待溫子昇行禮通名後,蕭衍笑道:

「朕身處江南,卻也常聞先生詩文,常感嘆不能與先生相見,不曾想先生卻任為北使得以南行。」

溫子昇自然是一番自謙之詞。

蕭衍與他言語了幾句後,果然如高澄預料,問起了北方人物,尤其是高歡、高澄父子。

溫子昇依照高澄交代,對高歡大肆誇贊,對於高澄總是顧左右而言他,直到見蕭衍再三追問,才言語間帶了幾分不屑道:

「自然也是不凡的。」

便不再多言。

這樣的神態自然引起了蕭衍的注意,在夜裡迎接魏使的宴席中,特意安排心腹頻頻向溫子昇祝酒,待其有了醉意,再來套話。

溫子昇也如高澄交代的一般,趁著醉意低聲與人詆毀高澄,言說他本人並沒有多少才能,隻是有慕容紹宗等人代他統軍,又有楊愔、崔暹等人為他處理政務,這才有了如今的名聲。

就連高澄在洛陽的改革,也能推到其餘三位侍中李元忠、司馬子如、高隆之頭上,尤其是李元忠、司馬子如這兩位尚書省左右仆射,在溫子昇口中才是洛陽朝政的主事之人,高澄隻是掛職尚書令而已。

這樣的回答雖然荒唐,可對照高澄從未進學讀書的消息,也讓蕭衍信了幾分。

暗自感慨高氏多好臣,竟能輔佐一介孺子做下如此多的大事,雖然認為高澄無甚才能,卻也將慕容紹宗等人的名字記在心上。

高澄賢明的謊言被戳破,反應最大的卻是小高王異父異母的親兄弟蕭綸。

沒有人知道他因高澄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在蕭衍麵前吃了多少掛落。

如今知道那人不過是徒有虛名之輩,自然不願放過,命王府中人在建康大肆宣揚。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術法書冊 海賊:七代目漩渦鳴人參上! 食戟之零 從DNF關服開始當神豪 休夫後帶著手機嫁你弟,讓你追悔莫及 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 飛揚年代:從采購員開始 精靈之我有一個精靈芯片 穿越三年,前任找上門 人在綜影,浪到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