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回回炮(1 / 2)

加入書籤

唐軍從晌午收兵後,便在叛軍望不見的東麵山坡上,大規模地砍伐樹木。林嗣昌帶著八千士兵不斷將一顆顆高大粗壯的樹木放倒,接著周廷構領著大隊的騎兵,用馬匹將這些樹木一股腦兒拖回大營。

而營中的工匠們則滿頭大汗地將這些參天大樹一批批鋸成原木,很快便搭建起大量的柵欄和箭塔。

但砍伐如此多的樹木,絕不僅僅是用於築造工事。

如今南唐情勢危急,壽州城的戰事必須速戰速決,而連日以來,唐軍幾乎已經用盡了各種攻城手段,投石機和車弩盡皆用上,效果卻不盡人意。

這壽州城的堅固顯然超出了李源的想象,投石機雖然威力巨大,但砸在壽州加厚的城牆上,卻出乎意料地隻是坍塌了幾處垛口,而車弩的命中精度實在太差,近日唯一的戰果便是差點轟斷了東門吊橋的繩索,運氣還是差了那麼一絲。

壽州城既然如此堅固,光通過蟻附之類徒耗人力的做法,顯然無濟於事。於是從第一日攻城起,李源便不斷苦思冥想,直到將目光投向了營中的那五台投石機。

說起投石機,這種大殺器實際上自戰國時期起便開始運用於戰場,尤其是漢朝之後運用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當時的投石機是將底部埋於地下,不能移動而且十分笨重。

到了東漢末年,一代雄主曹操不知從何搞來的辦法,在官渡之戰中首次使用了一種可以移動、操作便利的小型投石機,而最後戰爭的結果,便是袁紹的軍隊數倍於曹操最後卻被曹軍擊敗,這不是說曹軍的勝利全靠的投石機,但是它的作用也很明顯,後世將其稱為「霹靂車」。

而如今唐軍大營中,從濠州調來的這五台投石機,外觀上雖然不同於霹靂車,但同樣是以犧牲威力來換取機動性。

這些投石機是楊吳時期劉仁瞻之父劉金命人打造,已有了些年頭,但其外觀與南唐如今的製式投石機並無區別,隻需兩匹馬輕輕一拉,底盤的圓木小輪便緩緩移動,隨軍征戰十分便利。

但與之對應的是,體型和承載量縮小了許多,如若攻伐一些小城,或者野戰或許足夠,但投擲四五十斤重的石彈,對壽州這種誇張的堅城來說,幾乎不痛不癢。

在營中觀察了幾日,李源也看出了其中的門道所在,如若能設法製作出能投射更大重量石彈的投石機來,哪怕稍微犧牲一些機動性,隻要能拉上戰場,未必砸不穿那壽州城牆。

請教了一番營內的工匠們後,李源的設想便有了雛形,靈感與南宋時期著名的「回回炮」大同小異。

這種由蒙古傳入中國,在襄陽大戰中大顯威力的「回回炮」,實際上還是依靠槓杆定理製作的巨型投石機,一端裝有重物,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將放置彈藥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放好石彈後砍斷繩索或者直接砸開固定的木軸,石彈便會順勢拋出。

於是李源按著些許記憶繪製了幾張圖紙,與工匠們探討了兩三日,最終礙於這位李大帥的命令,一頭霧水的工匠們隻得按著這幾張歪歪扭扭的圖紙,連同營中百餘名士兵,合力製作了幾台造型怪異的龐然大物。

但試驗結果卻不盡人意,往往還未開始,要麼拋臂直接斷裂,要麼底座承受不住,直接坍塌。

在李源幾欲放棄時,一名老工匠倒是提了個建議,成功的關鍵或許在於拋臂的選材。

在發射過程中,拋臂必須要承受巨大的形變,但拋臂的重量又不能太大,否則拋臂彈起的速度會很慢,投擲的彈丸也就達不到需要的速度,影響射程和威力。

簡單來說,選材必須堅硬且富有彈性,例如梨木、蠟木。

顯然,如今八公山上的原木,顯然達不到這等材料要求,短時間又不可能去尋找其他種類的木材,於是這名老工匠提議,不如試試以木頭、獸筋和獸皮復合製作拋臂,以補充其彈性與彎曲程度,而周圍山林裡倒不缺野牛野狼之類的動物

李源雖然有些不解,但如今既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倒也隻能死馬當活馬醫了!決意將之采納,今日最後再試驗一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東京刑事:警監榮耀 海賊之火焰女王 救命,我真的不想當病嬌黑月光 穿越夫郎有點甜 遮天之時之蟲 穿成賈寶玉:我靠種田逆襲了 紅樓之賈環厲害了 [三國]我真不想當主公 重活:1982 華娛之神仙姐姐是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