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遼寇退中原,漢朝稱正統!(1 / 2)

加入書籤

恩奈商社所屬的汴梁郊區、揚州郊區、長安鹹陽、長安驛馬鎮等四大商貿藩鎮,經過幾十年發展後,各藩鎮通過土地及產業購買、聯婚聯盟等方式大量地兼並了周圍很多中小地方藩鎮和勢力,形成包括商業貿易、運輸、物流、工業、農業、畜牧業等產業在內超大型商貿軍事集團。

各藩鎮的人口、城鎮和產業等規模擴大後,每個藩鎮都在湖泊區和山區建設躲避戰爭的堡壘村寨。

在和平時期,這些村寨駐紮和訓練藩鎮的軍隊和預備役部隊;在戰爭時期,這些村寨可以安置從藩鎮城市裡撤退而來城鎮軍民。

藩鎮城市及商貿基礎設施是藩鎮必須堅守經濟及社會基礎,因此,不論是和平或者戰爭,藩鎮守備軍都必須保衛藩鎮,血戰到底!

由於恩奈各藩鎮與朝廷、地方衙門,以及國外主要勢力都要有著良好商貿關係,因此,真正與恩奈商社下屬藩鎮為敵的軍閥勢力很少,就算在戰爭期間,恩奈商業係統也能安然無恙!

契丹軍在攻擊後晉的馬家口、陽城等要塞失敗後,他們不甘罷休,與後晉形成僵持對峙局麵,而後晉軍也在陳列重兵準備伺機反攻!

大遼會同九年(946年),契丹以欲取故予之計,派遼將趙延壽詐降晉軍,誘晉軍出兵攻遼!

晉出帝石重貴果然中計,在不察真偽的情況下,他馬上調宿衛禁軍及諸道兵會集廣晉(今河北大名),企圖攻取瀛(河間)、莫(雄縣南)二州,進圖幽州(北京)。

同時十一月,石重貴以杜重威為帥,引兵三十萬進抵瀛州,前鋒將梁漢璋率先出戰,未捷身亡。

契丹軍大舉反攻,杜重威懼戰,退兵武強。

契丹軍追擊至恆州(河北正定),扼中渡橋(正定東南),與晉軍夾滹沱河而峙。旋契丹出奇兵迂回至欒城,斷晉軍糧道。

晉帥杜重威心懷異誌,以腹背受敵,挾眾將降。

契丹以降將張彥澤為前鋒,倍道疾驅,攻入大梁(開封),晉出帝被迫投降,後晉滅亡。

大遼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初一日,遼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

其後他召集後晉群臣,表示要擇一人為中原之君,後晉群臣則請願推戴遼太宗。

大遼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日,遼太宗耶律德光於穿著通天冠、絳紗袍,登東京皇宮正殿,接受胡漢百官朝賀,宣布大赦。

下詔建國號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升鎮州為中京。

耶律德光帶領遼軍入主中原稱帝時,他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草原遊牧部落及軍事集團的首領,對於如何統治一個以農業、工業及商業為經濟支柱,以定居民居住的城市及村莊等為基礎的國家?他幾乎一竅不通!

因此,耶律德光帶領部隊進入中原後,他還是按照契丹的老規矩,讓他官兵們放開手腳去「打草穀」,也就是官府和老百姓家裡搶劫財物、拉夫搶女、燒死奸淫!

契丹軍所作所為極大地破壞了中原的社會及經濟基礎,中原人民紛紛逃亡南方避難,通過他們惡行激起了中原血性民眾強烈抵抗!

耶律德光在汴梁待了幾個月之後,他感覺中原民眾已經沒有什麼東西讓契丹軍搶劫了,他們從草原趕來牛羊(這是契丹軍的移動糧倉)已經快要吃完,加上中原老百姓的反抗越來越猛烈,對於常年穿著厚實皮衣皮褲,喜歡寒冷和乾燥的契丹兵而言,他們無法忍受夏天裡中原的天氣悶熱和潮濕的天氣!

因此,耶律德光將中原統治交給他助手打理,他帶上所有的戰利品,帶領契丹軍撤離中原!

深居太原城的劉知遠通過他在中原各地使節及安插的密探,密切地監視著契丹軍在中原的一舉一動!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十二日,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與他的文武將吏等,認為中原沒有主人,劉知遠的威望日益隆盛,眾心所歸,寫信勸他登上帝位,劉知遠謙讓不答應!

此後眾官三次上書,諸軍將吏、貴臣耆老,一個接一個地懇切陳請,劉知遠才發布文告應允。

同年同月十五日,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他沒有馬上改國號,但棄開運年號,而延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接著,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取錢帛;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

於是,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附後漢。

契丹軍退出中原後,同年六月劉知遠帶領後漢大軍從太原出發,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最終他們拿下汴梁城及開封,並在這裡建立國都,改名為劉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正式稱帝。

劉知遠果斷采納了皇後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

同時,契丹軍進入中原後,到處以「打草穀」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乾守衛汴京!

劉知遠看準形勢和時機,采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以及河南、山東及河北等中原重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世界的咆哮 一品錦鯉村婦 將門第一女相 步海歌 幸運盲盒店 穿書之炮灰大佬請歸位 全球最牛學生 筆墨九界 魔梟狂龍 讓心兒靜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