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恩巴德悲歌 • 一(1 / 2)

加入書籤

從卡爾斯巴德到魏瑪途中的歌德

1823年9月5日

19世紀的頭20年,歌德幾乎每年都要去波希米亞的卡爾斯巴德和瑪麗恩巴德旅行和療養。他在瑪麗恩巴德時,通常寄居在阿瑪麗·萊佛佐太太家中。房東太太的大女兒烏爾麗克,正值妙齡少女,煥發青春的年華。她經常陪歌德散步,像一個女兒對待父親那樣攙扶他,天真地向他談論自己即興想到的一切;歌德也在信中稱她為「親愛爸爸的忠實而漂亮的女兒」。可是時間一久,愛的激情在歌德心中盪漾起來,終於到了不可遏止的程度。

1823年6月,歌德又來到瑪麗恩巴德,他決意想使烏爾麗克成為自己的妻子。

7月,魏瑪公國的卡爾·奧古斯特公爵也抵達該地,歌德就請他代自己向烏爾麗克求婚。但結果隻是聽到一番委婉的敷衍。8月,烏爾麗克一家從瑪麗恩巴德去卡爾斯巴德,歌德亦尾隨而至,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74歲生日,生日之辰,他收到了一件禮物,上麵具有包括烏爾麗克在內的三個房東女兒的名字,但是關於求婚一事卻隻字未提。萊佛佐太太請求公爵無論如何也要慢一點把拒婚的事告訴他的樞密顧問。於是歌德在9月5日帶著不明確的答復離開了卡爾斯巴德。但他剛一和烏爾麗克告別,心情就激盪起來。他忘懷不了烏爾麗克向他告別時的最後一口勿,她的可愛倩影不時浮現,眼前是一片蕭瑟秋色,老人悲不自勝,就在馬車的車廂裡、途中的驛站上,一氣寫下了他晚年最著名的愛情詩篇《瑪麗恩巴德悲歌》。

對於歌德的這件軼事,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都一致認為,《瑪麗恩巴德悲歌》是歌德一生中的轉折點:他從此永遠告別了愛的激情帶來痛苦的時代,而進入心境平靜、勤奮寫作的暮年。

《瑪麗恩巴德悲歌》固然吐露了惆悵之情,但悲歌(elegie)一詞,本是源於古希臘的一種詩體,既可用於哀歌、挽歌,亦可用於戰爭詩、政治詩、教喻詩、愛情詩,如歌德的《羅馬悲歌》,並非是哀悼羅馬之作,乃是采用古代格調寫的愛情詩篇。

——譯者題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烈血蒼穹 賽博朋克:最強傭兵 長生武道:我用氣血無限加點 病嬌瘋寵,暴君掐著她的腰叫乖乖 洞庭季語 病弱皇子嫁我後越來越猛了 九零農女有空間 大夏第一駙馬 非凡神醫 定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