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 • 一(2 / 2)

加入書籤

年1月8日,威爾遜在向國會致辭中提出被他自己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四點,即最後一點:「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論是以德、奧匈、保加利亞為首的同盟國,還是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都是通過秘密談判和締結秘密協定來保證各方希望爭得的利益。1917年11月爆發了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蘇維埃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了不割地(即不侵占別國領土、不合並別的民族)、不賠款的和平綱領,廢除秘密外交,並宣布廢除俄國臨時政府締結和批準的全部密約,而且將這些密約公諸於眾。密約的主要內容集中歸納在1915年4月26日的《倫敦密約》中。這個密約規定了英、法、意、俄、日等協約國戰後劃分勢力範圍的具體辦法,包括瓜分德國屬地,肢解土耳其,給予法國確定其與德國接壤的西部邊界的自由,給予俄國以確定其東部邊界的自由。俄國蘇維埃政府公布密約的行動,在歐美引起強烈震動,輿論嘩然。飽經戰禍之苦的各國民眾,熱烈響應蘇維埃政府的呼籲,積極展開反戰運動,要把世界大戰轉變為國內革命,這無疑是對西方社會的嚴重挑戰。麵對這種局麵,為了抵消布爾什維克的巨大影響和贏得民心,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其中第一點就是主張公開外交,不得有任何秘密的國際諒解。救世主(ssias,音譯:彌賽亞),源出聖經故事。《聖經·舊約》稱,公元前12世經至公元1世紀,猶太國處於危亡時期以來,猶太人中流行一種說法,稱上帝終將重新派遣一位「君王」(彌賽亞)來復興猶太國,《聖經·新約》借用此說,聲稱耶穌就是彌賽亞,但不是「復國救主」,而是「救世主」,凡信他的人,靈魂可得到拯救,升入天堂。摩西(ses),聖經故事中古代猶太人的領袖。《聖經·出埃及記》載,摩西帶領在埃及為奴的猶太人穿越沙漠、歷盡艱險,遷回到迦南,並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寫在兩塊石板上的十誡。猶太教將《聖經》首五卷稱做「律法書」,並稱出自摩西之手,故有《摩西五經》之稱。建立國際聯盟是威爾遜對外政策中的主要構想。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於1920年1月成立,總部設在日內瓦,先後加入的有63個國家。美國是最初的發起國,但國際聯盟盟約在1919年11月19日被美國參議院否決,1920年3月19日,美國參議院第二次否決了包括《國際聯盟盟約》在內的《凡爾賽和約》;因此美國始終沒有參加國聯,威爾遜的政治理想也終於成為泡影。爾後,日本和德國於1933年退出國聯;意大利於1937年退出。蘇聯在1934年加入,1939年被開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標榜「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國聯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4月宣告解散,所有財產和檔案均移交聯合國。

威爾遜無法抗拒這樣的呼聲。他在美國的朋友們勸他不要親自出席巴黎和平會議。他們說,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他,有責任不離開自己的國家,而寧可從遠處領導談判。但是伍德羅·威爾遜沒有被說服。他覺得,即使是美利堅合眾國總統這樣一個最為顯貴的職位,如果和要求他去完成的使命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他說,他不願意隻為一個國家效勞,隻為一個大洲——美洲效勞,而要為全人類效勞;他並不僅僅隻為這樣一個特定的時刻效勞,而要為更美好的未來效勞;他不願意心月匈狹隘地隻代表美國的利益,因為「利害關係不會在人與人之間產生凝聚力,而隻會產生離心力」,而他願意代表所有人的利益。他覺得,他必須自己小心翼翼地守望著:不讓軍事家們和外交家們再次煽起狂熱的民族情緒——因為人類的和解意味著為軍事家們和外交家們的險惡職業敲響了喪鍾。他必須親自充當擔保人,保證是人民的意誌而不是他們領袖的意誌迫使與會代表說什麼樣的話,而且在這一次媾和會議——人類的最後一次和最終決定一切的和會上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在全世界麵前開誠布公地說。

「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和平會議,有美、英、法、日、意等27國參加,戰敗國均不參加,中國作為戰勝國亦參加了和會,蘇維埃俄國未被邀請參加,和會實際上由美、英、法三國領導,最後簽訂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史稱《凡爾賽和約》。由於和約無理地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移交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極大憤慨,導致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迫使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威爾遜正是抱著這樣的願望站在「喬治·華盛頓」號軍艦的甲板上,凝望著在霧靄中出現的歐洲海岸——它顯得模模糊糊和遊移不定,恰似他自己關於未來各國人民和睦友愛的夢想一般。他挺直地站立著,身材魁梧,麵容堅毅,戴著眼鏡的雙眼散射出銳利而又清澈的目光,微微突出的英美人的下巴,但豐滿的雙唇卻緊緊地閉著。他是基督教長老會牧師的兒子和孫子,因而在他身上就有長老會教士的那種嚴肅和狹隘。在長老會的教士們看來,世間唯有一種真理,而且他們肯定:就是他們所知道的那一種真理。他在自己的血液中既有虔誠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祖先們的無比熱忱,也有加爾文教徒信仰的奮鬥精神——是這種信仰把一種要拯救罪孽深重的人類的使命賦予給了威爾遜這樣一位領袖和導師。基督教的殉道者和被視為異端而遇難的基督徒寧願為自己的信仰而受火刑也絲毫不離開聖經——這樣的執著一直在他身上起作用。在他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學者看來,「人性」、「人類」、「自由」、「和平」、「人權」這樣一些概念並不是冷漠的字眼;這些字眼對他的父輩來說是《福音》書中的訓道,對他來說也不是空洞抽象的思想概念,而是他決心要逐一去捍衛的宗教信條,就像他的祖先捍衛基督教《福音書》的教義一樣。他已進行過許多鬥爭,但是這一次鬥爭將是一次決定性的鬥爭。——當他凝望著的歐洲陸地在自己的視線中顯得愈來愈明朗時,他油然產生了這樣的感覺。但當他想到,「如果我們能夠意見一致,我們要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鬥爭;如果我們不得不互相爭執,我們也要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鬥爭。」這時候他不知不覺地繃緊了瞼。

威爾遜的祖父是北愛爾蘭的移民,1807年遷居美國,外祖父是蘇格蘭的移民。威爾遜的父親約瑟夫是弗吉尼亞州斯湯頓縣長老會教堂的牧師,祖父也曾任長老會牧師。威爾遜是美國第一個有博士學位、當過大學教授和大學校長的總統。他善於用福音式的語言講話,他的政治思想和奉行的政策固然是一個保守派,卻博得自由派的歡呼喝彩,把他奉為偶像,一度還擁有「救世主」的名聲。威爾遜和列寧生活在同一時代,列寧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威爾遜則是20世紀初美國尋求「領導世界」的思想導師。

💦夢|阮|讀|書

基督教興起時,曾在羅馬帝國被視為異端而受到迫害。最後一次大迫害發生在戴克裡先統治末期,迫害基督教徒最凶惡的敵人是伽勒裡烏斯。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始於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80年,狄奧多西大帝頒布敕令,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烈血蒼穹 賽博朋克:最強傭兵 長生武道:我用氣血無限加點 病嬌瘋寵,暴君掐著她的腰叫乖乖 洞庭季語 病弱皇子嫁我後越來越猛了 九零農女有空間 大夏第一駙馬 非凡神醫 定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