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 • 三(1 / 2)

加入書籤

鬥爭十分激烈。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是:浪費了許多時間。伍德羅·威爾遜的另一個疏忽是,他沒有把自己的夢想事先用文字表述得清楚明白,因而在討論中經常節外生枝。他隨身帶來的盟約計劃完全不是最終的定稿文本,而僅僅是第一稿草案,它不得不先在無數次的會議上討論、修改、增刪。除此以外,外交禮節還要求威爾遜在抵達巴黎之後去訪問其他結盟國家的首都。也就是說,威爾遜要訪問倫敦,要在曼徹斯特發表演講,然後又前往羅馬。由於他不在場,其他舉足輕重的政治家也就沒有真正的興趣和熱情推進他的計劃。在巴黎和會全體會議舉行以前的一個多月時間就這樣白白失去了。而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在匈牙利、在羅馬尼亞、在波蘭、在巴爾乾半島、在達爾馬提亞的邊界上,都接二連三發生了占領地盤的鬥爭,既有正規軍,也有誌願軍;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在維也納的飢饉日趨嚴重;俄國的形勢變得愈來愈緊張,令人十分憂慮。年12月14日,威爾遜抵達巴黎之後不久隨即前往倫敦,12月22日,會見德比伯爵(edxdgeevilliersstanley,第17代德比伯爵earlofderby,1865—194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1918年以及1922—1924年任英國國防大臣)。年12月30日,威爾遜在曼徹斯特發表演說,解釋他的集體安全概念如何與美國不卷入歐洲事務的傳統相結合。年10月30日夜,匈牙利的工人和士兵武裝起義。1918年11月16日,哈布斯堡皇朝在匈牙利的政權被推翻,匈牙利正式宣布為共和國。1919年2月20日,協約國駐匈軍事代表、法國的威克斯向匈牙利政府遞交一份照會,要求匈牙利東界駐軍在10天內後撤100公裡,空出的地方由協約國軍隊占領。共和國新成立的卡羅利政府既不敢接受又不能拒絕這一通牒,決定辭職下台,將政權交給社會民主黨人。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達成協議合並,正式宣告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年11月,德軍撤離羅馬尼亞。羅馬尼亞軍隊開進奧匈帝國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12月1日,宣布該地區並入羅馬尼亞。年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本人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個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以表示它是1795年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滅亡的波蘭共和國的繼續,但波蘭第二共和國在1918年底僅擁有原波蘭王國和加裡西亞西部的領土。它的四周邊界均未確定,原普魯士占領的波蘭土地仍處在德軍占領之下。畢蘇茨基提出恢復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前的「歷史邊界」的口號,主張使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同波蘭組成聯邦製的國家。1918年底到1919年初,隨著德奧軍隊的撤退,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在利沃夫建立了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但在利沃夫市,波蘭人占全市居民的62%,猶太人占20%,烏克蘭人隻占15%,於是波蘭居民在「波蘭軍事組織」的幫助下,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展開了爭奪利沃夫的鬥爭。年秋,奧匈帝國已瀕於崩潰,帝國內各民族反戰和反君主政體的人民群眾運動日益高漲,軍隊反戈,在南斯拉夫,許多士兵從前線逃回家鄉。他們自稱「綠軍」,手持武器同奧匈帝國官方對抗。1918年10月底,駐紮在裡耶卡和普拉兩地的軍隊舉行起義,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在群眾運動興起的情況下,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幾個政黨在薩格勒布召開國民議會,宣布南斯拉夫地區脫離奧匈帝國。1918年12月4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宣告成立。達爾馬提亞(daltia)是巴爾乾半島瀕臨亞德裡亞海的一條狹長的沿海地帶,它的北部地區當時是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人爭執的領土。年以後,奧地利境內糧食明顯缺乏,飢饉現象日趨嚴重。年11月,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鄂木斯克發動軍事政變,自稱是「俄國的最高執政者」。他得到協約國的大力支持,用外國槍炮裝備了自己的25萬軍隊,與此同時,高加索的鄧尼金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也都率領軍隊向蘇維埃政權進攻。在蘇俄境內開始了生死存亡的國內戰爭。

但是,即便在1919年1月18日舉行的巴黎和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已確定:《國際聯盟盟約》將是總和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還僅僅是在理論上。而盟約文件卻始終尚未定稿,文件還始終處在無休止的討論之中,從這個人的手轉到另一個人的手,從這個國家的政府轉到另一個國家的政府。這樣,又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對歐洲而言,這是非常動盪不安的一個月,歐洲愈來愈急切地願意得到自己真正的和平——事實上的和平。1919年2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以後過了三個月,威爾遜才提出盟約的最後文本,也是被大會一致通過的文本。

夢·阮+讀·書engruan-co

世界再次歡呼。威爾遜的主張贏得了勝利:從今以後的和平將不再通過武力和威脅而得到保障,而是通過達成共識和相信至高無上的公正而得到保障。當他離開凡爾賽宮時,一片暴風雨般的鼓掌歡呼。他又一次——但也是最後一次——帶著自豪、感激的幸福微笑環視擁擠在他周圍的民眾。他感覺到,在這個國家的民眾背後是其他許多國家的民眾;在苦難深重的這一代人背後是未來世世代代的人——他們將由於和平得到最終的保障而永遠不再知道戰爭的災難,永遠不再知道強迫簽訂霸王條款的和約給戰敗國帶來的屈辱,永遠不再知道戰勝國的專橫霸道。這是他最偉大的一天,但同時也是他幸運的最後一天,因為他第二天——1919年2月15日就回美國去了,以便他在返回巴黎簽署另一份最後的戰爭和約以前,先在美國向自己的選民和同胞說明這份永久和平的「大憲章」,可是恰恰由於威爾遜過早地離開了他取得勝利的戰場而最終斷送了自己的勝利。

年2月15日威爾遜啟程回美國,1919年2月24日抵達波士頓。他急於趕回美國,是想在美國國會休會之前爭取得到共和黨參議員們的支持。大憲章(gnacharta),此處是指《國際聯盟盟約》,「大憲章」一詞本是英國歷史術語,源自1215年英國大封建領主迫使英王約翰(john)簽署的一份文件,該文件保障了臣民的部分公民權和政治權。後來「大憲章」被引申為基本章程、基本綱領等詞義。

當「喬治·華盛頓」號軍艦駛離布雷斯特海港時,禮炮再次鳴響,不過歡送的人群已稀疏不少,他們的神情也顯得相當無所謂。在威爾遜離開歐洲時,歐洲各國的民眾對這位「救世主」所懷的巨大希望和激情已漸漸消退。在紐約,等候他的也是冷淡的接待。沒有飛機在軍艦上空盤旋,振翅飛翔,沒有暴風雨般的歡呼聲;而在他自己的白宮辦公室裡,在參議院,在國會,在自己的黨內,在自己國家的民眾那裡,所遇到的更是一種深懷疑慮的詢問。歐洲不滿意,是因為威爾遜走得不夠遠;美國不滿意,是因為他走得太遠。歐洲覺得,威爾遜還遠遠沒有把各種互相抵觸的利益結合成為一種偉大的、普遍的人類利益;而在美國,他的那些已經在自己心中想到下一屆總統選舉的政治對手們則宣傳說:威爾遜毫無道理地在政治上把美洲新大陸與難以揣度和不安定的歐洲大陸結合得太緊,從而違背了美國國策的基本原則——門羅主義。在美國,人們十分急切地提醒伍德羅·威爾遜:他不應該隻想成為未來夢想之國的奠基人,不應該隻想到外國,而應該首先想到美國人,是美國人把他選做他們自己意誌的代表而成為美國總統的。於是,威爾遜不僅要為在歐洲的談判殫精竭慮,而且還不得不既要與自己黨內的人士又要與自己在政治上的反對派開始新的協商。他不得不在這座令人自豪的國際聯盟的大廈後門補堵上一道牆——他自以為他已無可指摘地建造了這座難以攻克的大廈呢。這是一座危險的後門——美國在任何時候都可能從這座後門撒離大廈,也就是說,要預防美國撤出國際聯盟。如果美國不參加國際聯盟,那麼也就意味著,威爾遜設計的永久性大廈——國際聯盟的第一塊基石會被挖走;大廈的牆基會被打開第一個缺口,而這個缺口則是災難性的,它會釀成大廈的最終倒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烈血蒼穹 賽博朋克:最強傭兵 長生武道:我用氣血無限加點 病嬌瘋寵,暴君掐著她的腰叫乖乖 洞庭季語 病弱皇子嫁我後越來越猛了 九零農女有空間 大夏第一駙馬 非凡神醫 定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