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譯者後記 • 三(2 / 2)

加入書籤

這樣一種對人性的刻畫,如歌如泣,讀後無不為之動容。

主旋律之二:以良知對抗暴力。在茨威格看來,歷史、社會、宗教、政治以至大大小小的統治者都可能有非理性的一麵——喪失良知而使用暴力;但是,人的良知不會泯滅,總會有人以良知對抗暴力,這樣的鬥爭此起彼伏、前赴後繼,縱然有人在暴力麵前遭到失敗乃至失去生命,但他們雖死猶榮。茨威格的兩部人物傳記——《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勝利與悲劇》和《良知對抗暴力——卡斯特裡奧對抗加爾文》尤其突出和鮮明地彰顯了這個主題。伊拉斯謨(erassvonrotterda1469—1536)是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的神學家,因出生於荷蘭的鹿特丹,故被人們習稱為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他是歐洲最傑出的人文主義者之一,一生勤奮著述,揭露教會的黑暗,嘲諷教士的偽善,反對宗教狂熱,控訴教會使用暴力殘酷迫害異端。然而,他的思想固然充滿人文精神,終究敵不過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教會強權和習慣勢力,因而一生顛沛流離,最後在孤寂中死去。卡斯特裡奧(sebastiancastellio,1515—1563)是在法國出生的瑞士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改革家,原來是加爾文的朋友,1541年隨加爾文到日內瓦。是年,加爾文在日內瓦創立加爾文教派獲得成功,日內瓦成為在他領導下的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可是加爾文掌權之後立刻改變了自己以往反對宗教壓迫的立場,儼如日內瓦的教皇,實行獨裁統治,排斥其他各種信念,敵視其他一切教派。1554年,西班牙神學家兼科學家塞爾維特因宗教信仰不同前來日內瓦尋求庇護,加爾文不但不給予救援,反而以異端罪名將其用火刑處死。此事引起卡斯特裡奧的強烈憤慨,於是他用假名發表了有關文獻,斥責加爾文的暴力行為。卡斯特裡奧深知,自己和加爾文的對抗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對抗,因此將它比喻為「蚊子對抗大象」。卡斯特裡奧最後麵臨的是一場巴塞爾法院的審判,他很可能作為異端而被判處死刑,所幸在法院開庭前,他因心力交瘁而猝死,終年48歲。人們從伊拉斯謨和卡斯特裡奧的坎坷經歷中不禁感到以良知對抗暴力何其艱難,同時也會聯想到《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列夫·托爾斯泰的命運、西塞羅的命運、威爾遜的命運,他們無一不是以良知對抗暴力的悲劇人物!

斯蒂芬·茨威格著《良知對抗暴力——斯特裡奧對抗加爾文》(eingessengegendiegeltodercastelliogegencalvin),赫伯特·賴希納出版社1936年出版。

主旋律之三:贊美堅韌不拔。在茨威格的心目中,人最可貴的品質是堅韌不拔,無論他是成功還是失敗。毫無疑問,茨威格刻畫這種性格最為成功的是他的人物傳記《麥哲倫》,但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的描寫也絲毫不遜色。且看《奪取南極的鬥爭》中這樣一段:

全隊的健康狀況也出了問題。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凍傷……他們每天走的路愈來愈少,因為這裡的雪都結成了堅硬的冰碴。他們不能再滑著雪橇前進,而必須拖著雪橇行走。堅硬的冰淩劃破了雪橇板,走在像沙粒般硬的雪地上,腳都磨破了,但他們沒有屈服。

《黃金國的發現》中的主人公蘇特爾並非英雄人物,但他身上也有那種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執著精神。

其實,蘇特爾自己並不想要錢……他隻是想要得到自己的權利。他像一個偏狂症患者似的,懷著憤憤不平的激怒,為捍衛自己的權利而鬥爭。他到參議院去申訴,到國會去申訴……從這個官署走到那個官署,從這個國會議員走到那個國會議員,一直奔波了20年……他日復一日地圍繞著國會大廈躑躅,所有的官吏都嘲笑他,所有的街頭少年都拿他開心……1880年7月17日下午,他終於因心髒病猝發倒在國會大廈的階梯上,從而萬事皆休……這是一個死了的乞丐,但在他的衣袋裡卻藏著一份申辯書,它要求按照世間的一切法律保證給他和他的繼承人一筆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財產。

堅韌不拔的意誌可以改變命運,可以創造奇跡,這是《亨德爾的復活》給予人們的啟示。

「中風。右半身癱瘓。」……「創作是再也不可能了。」他說得很輕,「也許我們能保住他的命。但我們保不住他這個音樂家,這次中風一直影響到他的大腦活動。」……喬治·弗裡德裡克·亨德爾有氣無力地生活了四個月,而力量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右半身就像死掉了似的。他不能走路,不能寫字,不能用右手彈一下琴鍵。他也不能說話,由於右半身從頭到腳癱瘓,嘴唇可怕地歪向一邊,隻能從嘴裡含含糊糊地吐露出幾個字……但是,為了活,為了自己這最最不能抑製的欲望——恢復健康的意誌就敢去冒死的危險。亨德爾每天在滾燙的溫泉裡待上九個小時。這使醫生們大為驚訝,而他的耐力卻隨著意誌一起增加。一星期後,他已經能重新拖著自己吃力地行走。兩星期後,他的右臂開始活動。意誌和信心終於取得了巨大勝利。他又一次從死神的圈套中掙脫了出來,重新獲得了生命。

主旋律之四:反思歷史。

拿破侖因在關鍵時刻重用了謹小慎微、唯命是從的格魯希而兵敗滑鐵盧,從而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繼續存在了將近一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由於一座被忘卻的城門——凱爾卡門沒有重兵把守,而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從這裡突破而攻占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一舉滅亡,歐洲歷史從此揭開新的一頁。

1917年3月,列寧獲悉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武裝起義取得勝利,但政權卻落到臨時政府手裡。正當俄國革命麵臨緊急關頭的時刻,列寧把自己的榮辱毀譽置之度外,毅然決然乘坐一節封閉的車廂,取道敵國——德國返回祖國。七個月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這趟風馳電掣的封閉列車猶如一發炮彈,摧毀了一個帝國、一個舊世界。

以上這些看似關鍵時刻的偶然因素卻決定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人們不禁要問:歷史究竟是由無數的「偶然性」決定還是由唯一的「必然性」決定?——這是史學界、哲學界爭論了千百年的「形而上」問題,可能永遠不會有公允的結果。

或許人們有時還會問:假如拿破侖當年不重用格魯希,滑鐵盧戰役的結果又將會如何?假如那座被忘卻的城門——凱爾卡門沒有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發現,東羅馬帝國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快滅亡?假如列寧當年不乘坐封閉的列車返回俄國,俄國的十月革命是不是就不會爆發?不言而喻,在已經過去的歷史中不可能還會有什麼「假如」,但在以後的歷史中倒可以根據歷史經驗防患於未然。這或許是讀罷《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之後的一種感悟吧。

筆者不揣淺陋。為茨威格的歷史特寫概括了這樣一些藝術特點和思想內涵,目的是為了便於欣賞與借鑒。

詩聖杜甫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如此,翻譯亦如此。本書中的疏誤之處在所難免,祈望海內外方家和廣大讀者多多賜教。

舒昌善

2008年8月8日時值奧運會開幕

識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烈血蒼穹 賽博朋克:最強傭兵 長生武道:我用氣血無限加點 病嬌瘋寵,暴君掐著她的腰叫乖乖 洞庭季語 病弱皇子嫁我後越來越猛了 九零農女有空間 大夏第一駙馬 非凡神醫 定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