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匈奴斬使!(2 / 2)

加入書籤

《詩經》中的詩歌,都是來自於民間的歌詞。

後來在唐朝的時候,詩歌獨立出來,寫詩成為讀書人最重要表達方式。

但是,到了宋代的時候,詞出現。

元代的時候,曲出現。

這樣,詩歌又回到了音樂。

實際上,回到音樂,並不是一件壞事。

因為如果隻是詩歌,可能隻是在有限的知識分子之間交流,很難走進普通老百姓中。

普通老百姓很難知道這個詩人。

白居易倡導過「新樂府運動」,實際上就是要讓詩歌進入普通老百姓中,當然也是為了讓詩人在普通老百姓中更有名。

但畢竟成效不是很大。

而詩歌與音樂結合,通過古代各種各樣的娛樂場所傳唱,因此,詩歌傳唱的就更廣,詩人的名聲就更大。

(三國演義之三顧茅廬)其四,茶餘飯後的演繹。

古代的人,要想更出名,其事跡,必須要成為演義傳說,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

三國人物為什麼家喻戶曉?就是因為三國人物進入了演義故事之中,這種故事在茶餘飯後被多方講述,各種演繹,因而他們才非常出名。

也許在這種演繹中,很多人物,已經與歷史上本來的麵目不一樣。

比如楊家將的故事,後世的講述,早就偏離了最初的情形。

但是,正是這種變形,楊家將的故事流傳得更廣,楊家將才更出名。

如果是講真三國,講真楊家將,估計可能他們的故事,早就沒人聽了。

他們的知名度,也沒有那麼大了。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由於古代通訊不發達,「媒體人」不多。

因此,不可能讓很多人出名。

但是一旦某個人出名了,其傳播範圍,也是遠遠高過當下人的。

先秦時期,甚至有人說從夏朝就開始有一種叫「遒人」的官員。

這種官員通常的解釋是古代帝王派到民間了解人民疾苦的官兒。

可他們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宣揚「教化」,而這教化中,就包括了最新的政令、精神以及新聞等。

木鐸是一種古代的響器,相當於一種手搖鈴。

鐸分金鐸和木鐸。

金鐸是戰場上用的,可以代替擊鼓,而木鐸則用於文事。

《左傳》中曾引《尚書》中的記載,說每年到初春的時候,遒人就會搖著木鐸沿著路而來,他會告訴人們最新的政令和新聞。

遒人和木鐸,可算是傳媒行業最早的雛形了。

布告和露布

秦漢之時就已經有了「布告」。

而且布告主要有種形式。

一種信函、公文的方式,比如《史記》中記載:「呂氏所立三王……事已布告諸侯……」另一種則是我們熟知地張貼榜文。

古代城市都有專門貼布告的「布告處」,什麼新政策、新事情、懸賞捉拿等等都在那看。

這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戶外媒體。

露布其實也是一種布告,最晚在漢朝就有了。

它是把事件和政令寫在布帛做的小旗子上,比如軍事捷報、大赦天下等等,由兵士騎馬一邊跑一邊高舉露布,有時還一邊大聲嚷嚷。

這應該是最早的多媒體,至少也是最早的「車身廣告」了。

邸報、小報和小本

邸報最早出現在何時還無定論,但很多人認為西漢時期就有了。

西漢時候是郡縣製,各郡在首都都有辦事處,這些辦事處被稱為「邸」。

這些邸中都有常駐官員,他們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將朝廷的決策、動態以及對本郡縣的指示等,寫在布帛、竹片上,傳遞給自己的郡縣。

這就是最早的邸報。

隨著印刷術的出現,邸報也漸漸改為紙張印刷,其內容比原先要增加了許多。

而唐時的邸報被認為是我國報紙的開端。

從北宋開始,在民間還出現了「小報」,到南宋就頗為普遍。

這種「小報」多是由民間製作,內容多是議論時局和政事。

「小本」是元朝時候流行的,印刷精美,也是民間刻印的。

主要傳播的還是以朝廷消息為主,但增加了很多學術的、科技的包括經濟類的內容。

小本可以看作是小報的一種延續。

其他還有如刻在木牌上的牌報,印製在旗子上的旗報等,都是以前「露布」的延續。

供人騎在馬上,一路走一路宣傳。

而「揭帖」則有些類似於現代的宣傳單,一印就是一大堆,供人在市集、大路等地的人群中大量散發宣傳。

這些都是方式,而對於一個知識份子來說,青樓無疑是消息傳播最快最省事的地點。

原因很簡單,正所謂才子風流,風流才子,青樓這種尋花問柳之地,正是各個讀書人喜愛匯聚之地,在這裡有什麼消息傳遍開來,這些讀書人就會第一時間知道。

隻有讀書人知道了,回去之後才能更快的散播給各地的百姓,進而讓這樣的消息廣為流傳。

匈奴斬使的事情無疑足夠勁爆,再加上又是李明這個金科狀元這麼吸引目光的人物主動帶動,消息瞬間火爆了。

青樓帶動的讀書人主動傳播,外加官方布告,消息飛快的傳遍了天下,引得全天下群雄震怒。

在此之際,朝廷發布討匈奴檄文,對匈奴正式動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進化時代:開局覺醒轉生眼 廢土求生之戰爭之王 她很好,可是不是人 嬌嬌女古代發家日常 1980我的文藝時代 水滸種地做豪強 人在一零,出名趁早 女配在直播間賣零食[美食] 瑪麗蘇幼兒園開學啦 登基成國王:鷹醬,你在慌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