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1 / 2)

加入書籤

【周忱的改革裡,還有一條非常的重要,甚至說,具備了劃時代的意義。

那便是提出了金花銀——即允許「戶之下者」 (極端貧困戶)與「額之重者」 (官田裡賦稅最重田的耕種者)使用銀兩、布匹等代替繳納稅糧。

早在洪武、永樂朝,就已經出現了官府允許他們用布匹、銀兩、寶鈔折色的情況。一般是兩種情況。

1、倉庫裡的糧儲備足夠了,剩下的可以折色。

2、百姓困難了,允許折色。】

老朱:?老朱: 就這?

這淡淡兩個字,代表了他心中多少不以為然吶!

他覺得,有些事情,這後輩,罵的過於厲害了;有些人呢,這後輩,也過於吹捧了!若是這周忱可以,那咱老朱呢?

咱老朱隨便一翻,洪武九年,咱就已經命戶部對天下的稅糧,用銀鈔錢絹代替了。折納便民而已,咱豈有不知的道理?

總而言之,這周忱,如果劃時代,那咱老朱的洪武大帝,也是實至名歸,當仁不讓!

【這說明了兩點。

1、相比較米糧,折色對於百姓更有利

2、百姓手裡有金、銀、布匹。

那百姓手裡有足夠的金、銀、布匹嗎?

日本學者西島定生研究鬆江府誌後,得出了以下結論。

1、實行折色前,棉布生產已經普遍成為家庭手工業的組成。當地具備了折納的先決條件。

u認為,這一方麵仰賴朱元璋為了扶持棉花,規定「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綿各半畝」。該做法保障了原材料供給,

另一方麵是江南地區本來就有深厚的手工業基礎,他們具備把原材料加工的能力。】

「哎呀。老朱笑逐顏開,這後輩的稱贊雖遲但到, 歸根到底,這根子,還是在咱身上啊!」鬱新默默看了眼老朱,在心裡暗暗道:陛下,你選擇性忽略了那「手工業基礎」吧。

【2、周忱在推行金花銀時,均勻的把棉布以一定比例均排到了稅負較重的官田。仰賴這種「固定的折色」,棉布生產成為了「真正的商品生產」。

這句話稍微有點

難理解。

首先是供需關係,國家提供了一個長久的「需求」,需求影響供給,那些種棉花、產棉布的人知道,哦,原來以後每年一定會有這個數量的布匹要產出,那我可以安心的把生產規模擴大到某個數上。】

鬱新: ……鬱新開始抱著腦袋。

這段話,說的意思是…想表達的是……,我要從中明白的是……哇啊!哇啊哇啊哇啊!

「記下來!」他大叫, 我記下來了!

【其次是,當「繳納棉布、銀兩」比「直接繳納糧食」更有利於農民時。1、種穀物的農民會出售糧食,去獲得銀兩,然後用銀兩去交稅。

2、種棉花的農民會出售多餘的棉花,去獲得銀兩和糧食。 (他們可能需要用糧食交一部分稅)。

看,銀兩作為貨幣的屬性被強調了。貨幣白銀化出現了,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增加了,貯藏在士紳家裡、海外運進來的大量白銀流通到了市麵上。

自然而然的,百姓手裡有了銀。】

堅強學習的鬱新:「……所以這是在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等等,」鬱新一個激靈, 若是那時候已經默認銀兩交易的話,那寶鈔豈能再有多少貨幣的屬性?如果這是宣德年間的事情的話——

一個鬼故事。大家切實的感覺到了寶鈔的生命周期,真的很短暫呢。

【嗯,這裡要指出:農民用最基礎的糧食、棉花,通過以實物交付國家的過程裡,他們是不必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的。

可是一旦用貨幣去衡量其價值時,就必須要麵對「米貴銀賤」、 「米賤銀貴」,米能不能買到銀,銀能不能買到米,這一係列的問題了。】

「不錯。」

這個大家就都懂了。這是在他們知識範疇,他們的舒適區之內。「最簡單的,若是遇到了災年,奸商哄抬糧價怎麼辦?」

「還有那兩稅法,錢來結算時,就出現了錢重物輕,農民隻得賤賣絹帛糧食,用以繳納稅費,反而加重了民間負擔。」楊士奇補充道。

【有些人不理解老朱那個「洪武型財政」,認為明初就是簡單的「以物易物」的退化,認為朱元璋根本不懂經濟,這種說法是很片麵的。

「洪

武型財政」是以實物稅收為「主體」的,仍包含「鈔、銀、錢」等貨幣的混合型財政模式。你看前麵那個舉例就知道了,當保障了兩年倉庫糧食後,老朱就會開始收金、銀、布匹。支出也同樣廣泛存在於明實錄裡。

實際上歷朝歷代也根本沒有純粹的貨幣財政,同樣的,也沒有純粹的實物財政,都是混雜。】

老朱罵罵咧咧: 「雖然咱確實不太明白那未來的經濟學,但以前的稅法,咱難道能不去研究嗎?便是咱不去研究,難道咱的朝堂之上,都是一群屍體嗎?

現場的屍體們: ……

他們感到了深深的冒犯。

朱模快樂道: 「可是爹,你在朝廷之上還是製定出了如同廢紙的大明寶鈔呢。」這句話嘛,朱棣下意識道: 「是呢。」一想到宣德年間寶鈔就不行了,他就感覺渾身有如螞蟻在爬般難受。

老朱: ……

老朱脫下鞋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作精在夫妻戀綜當對照組 炮灰女配的養崽生活 裝乖可恥 戀愛預約[娛樂圈] 星際第一向導 跑路後我被瓦裡安全球通緝 斯棠 帝台春(重生) 完美偶像,站姐打造 初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