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不用訂閱)(2 / 2)

加入書籤

第一件是秦公簋。 1919年出土於甘肅,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秦公簋是春秋早期時秦國的青銅器。但是作器者是哪一位秦國國君,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認同是秦襄公的觀點。秦公簋銘文中寫到:「不顯朕皇祖受天命,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坯」原義是圍牆,意思就是秦國十二位先公之靈環繞在上帝身邊。強調秦人要敬奉天命,要占有四方。這裡麵出現的「受天命」、「在帝之坯」,跟周王室唱頌的周文王承受天命、在上帝周邊的內容一致。

盄和鍾製器時間,學者也有不同看法,本文認同盄和鍾為秦襄公時期製作

第二件秦國的青銅器叫盄和鍾,宋朝時出土,實物已遺失,但是有宋人銘文摹刻本留存。盄和鍾製器時間,學界有不同觀點,但主流觀點認為盄和鍾屬於秦襄公時期,銘文內容跟秦公簋差不多。有「不顯朕皇祖受天命,十有二公不墜在上」字樣。秦國先祖受天命,秦十二公之靈在天界,不墜下來。

第三件是在1978年發現的秦公鍾,這是秦武公時期的作品。銘文中說:「我先祖受天命賞宒受國,烈烈昭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這三個先公之靈,都在天界上,和皇天上帝在一起。

秦公簋、盄和鍾、秦武公鍾這三件青銅器都說明,春秋時期秦王祭祀的最高對象就是上帝,是皇天,他們敬奉的是天命。秦襄公、秦武公和周天子所用的是同一祭祀規格,所以才有司馬遷所說的秦襄公「用事上帝,僭端見矣」。

秦人一方麵接受周王的封賜,一方麵又直接祭祀上帝,相信自己有天命,相信自己會擁有四方,這自然會引起周天子的緊張,也會引起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中原諸夏的緊張,這就是為什麼中原諸夏故意排斥秦國的重要原因。可見,秦穆公夢見的上帝,不可能是方位神西方白帝。

對晉國以德報怨

秦穆公夢見上帝讓他去平定晉國的內亂,這樣的宗教啟示,深刻地影響了秦穆公的外交政策。我們來看一下秦穆公麵對晉國時的以德報怨。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發生內亂。晉公子夷吾請求秦穆公幫助,並承諾自己成功當上晉君以後,就割讓晉國黃河西邊的土地給秦國。當時的晉國是超級大國,秦國的力量相對弱小,秦國要發兵幫助夷吾爭奪晉國王位,是一件很冒險的事。

秦穆公夢見上帝讓他去平定晉國內亂,有這種來自上帝的啟示,秦穆公就下定決心,派兵幫助夷吾歸國為晉君。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成為晉國國君,就是晉惠公。

這位晉惠公當上晉君以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他違背事先的承諾,不把河西之地劃給秦國。秦穆公被不守信的晉惠公欺騙了。

有意思的是,晉惠公4年,即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飢荒,這位晉惠公厚著臉皮向秦穆公求援,要從秦國購買糧食。秦穆公開會討論。

《史記·晉世家》記載:繆公問百裡奚,百裡奚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國之道也。與之。」邳鄭子豹曰:「伐之。」繆公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

百裡奚講得很清楚,說天災是正常的,一個國家一定時間都會遇到的,救助災荒、幫助鄰國,是為國的道義所在,得給這個糧食。但是邳鄭子豹主張趁晉國鬧飢荒,去討伐晉國。

秦穆公說:「晉國的國君確實有罪惡,但晉國的百姓有什麼罪過呢?」

「其君是惡,其民何罪」,這句話很了不起,凸顯了秦穆公的精神境界。大家不要忘了,四年之前秦穆公剛被晉惠公欺騙。但秦穆公不念舊惡,把晉國君主和晉國民眾分得清清楚楚。飢荒傷害的是民眾,就算晉君有罪,也必須要救助晉國民眾。

在心理上,秦穆公認為自己受命於上帝平定晉亂,認為自己對晉國的民眾負有責任。因為敬奉上帝,所以他得關愛民眾,包括關愛晉國的民眾。於是,秦國就給晉國輸送了大量的糧食。

「其君是惡,其民何罪!」我覺得這句話應該作為中國春秋時期的名言被銘記,這是我們中華精神曾經達到的文明高度。

秦晉關係非常特別。公元前646年,秦國發生飢荒,向晉國求助。但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反而趁秦國鬧飢荒,發兵進攻秦國。就這樣,在公元前645年,秦晉之間爆發了韓原之戰。秦軍義憤填膺,晉軍自知理虧,士氣不振。晉軍戰敗,晉惠公被活捉。

秦穆公對晉惠公很生氣,他說:「吾將以晉君祠上帝。」我要把晉君拿來祭祀給上帝。用敵方的君王來獻祭上帝,這是商人的傳統。但是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身穿喪服為弟弟求情,周天子也來求情,秦穆公就放了晉惠公回國。秦國占有了晉國黃河西部之地。

韓原之戰22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67年,秦德公曾經以三百牢犧牲祭神,占卜預言:「後子孫飲馬於河。」你後代子孫的土地會擴展到黃河,要到黃河去給馬飲水。這個預言在秦穆公身上實現了。秦國早期政治有很濃鬱的宗教氛圍。

秦國占有了晉國河西之地,這樣秦國和晉國就以黃河分界。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扶持重耳當上了晉君,是為晉文公。公元前632年,秦穆公派兵參加了晉國、秦國、齊國的聯軍,在城濮之戰,打敗了楚國聯軍,形成了春秋時期晉國聯盟和楚國聯盟南北對峙的均勢和平秩序。

善待岐下野人

秦穆公在外交上講信譽、講道義,在內政上也寬愛得人,善用人才。

他有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說剛才提到的公元前645年活捉了晉惠公的韓原之戰。秦穆公率部下縱馬追趕晉惠公的時候,陷入了晉軍包圍圈。秦穆公受傷,這時,三百多個岐下野人趕來迎戰晉軍,大敗晉軍,使得秦穆公不但脫險,反而活捉了晉惠公。

這三百多個野人為什麼會冒死救秦穆公?這背後有一個故事。這三百多個岐下野人,曾經偷吃了秦穆公的一匹良馬。官吏捉到這三百人要法辦,但秦穆公沒有殺掉這些野人,而是說:吃了良馬的肉不喝酒會死人,給這些野人送酒喝,然後放了他們。

穆公亡善馬

《史記·秦本紀》載: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韓原之戰中,這幾百名偷馬賊為了報恩,冒死突襲晉軍救了秦穆公。

寬容會讓人感恩,感恩之心是一種力量的儲備。秦穆公對晉人有愛,對本國野人也很有愛。

發現人才信任人才

秦穆公是一位優秀的國君,他知道國君的主要任務不是忙於事務,而是忙於找人才用人才。

他把在楚國當家奴放牛的百裡奚提拔為大夫,任用戎王使者由餘為重臣,開創了秦國用外來客卿擔任重任的傳統,這樣使很多人才流向秦國。他不僅善於找人才,也非常信任和善於使用人才。

孟明視等將軍先後兩次被晉軍打敗,但秦穆公自己承擔失敗的責任,堅持任用孟明等將軍。終於在公元前624年,孟明等人率秦軍渡過黃河,破釜沉舟大敗晉軍。

身為領導,第一是要會找人才,第二要信任人才、任用人才。正如孔子所說,秦穆公的特點是誌向遠大,而且他的政治行為非常中正,有價值關懷,這與他敬上帝、愛民眾的信仰關係密切。

秦穆公時候的秦國,並非霸道虎狼之國,而是王道禮儀之國。秦穆公故事說明,做人做事,得有價值底線。能敬天愛人,這才是成就大基業的前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籃壇李指導 舉國開發異世界 諸天鴻蒙樹 遺界之主 回憶1988 帝槍之魂 諜海王者 向往的巨星 諸天國漫行 我是大創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