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1 / 2)

加入書籤

師曠(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稱晉野。春秋時期晉國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曲亭鎮師村)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

師曠是盲人,常自稱「暝臣」、「盲臣」。其為何目盲,有三種說法:第一說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說是他因為覺得眼睛看到的東西使他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淨下來;第三說是他自幼酷愛音樂,聰明過人,就是生**動,向衛國宮廷樂師高揚學琴時,用繡花針刺瞎了雙眼,發憤苦練,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琴藝逐漸超過了師父。

師曠在晉悼公初年進入宮廷擔任主樂大師,憑借其藝術造詣、滿腹經綸和善辮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時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淮南子》雲:「師曠譬而為太宰」,他「大治晉國」,晉「始無亂政」。師曠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造詣,為世人所共仰。《莊子齊物論》說師曠「甚知音律」,《洪洞縣誌》雲:「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故在先秦文獻中,常以師曠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他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他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淮南子氾論訓》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書》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左傳》記載:「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鍾音調不準,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為然,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如此。

到晚年時,師曠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寶符》100卷,在明、清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題為師曠所作。

師曠有非凡的音樂才華,但卻比較保守,晉平公喜歡新聲,曾聽師涓演奏新曲,師曠當場攻擊是「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師曠認為可以通過音樂來傳播德行。師曠的政治業績並不亞於其藝術成就,其政治活動最早見諸文獻是在魯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現存先秦文獻記載,師曠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係列事務,常向悼、平二公陳以治國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請教於師曠時,他都能「因問盡言」,引出一番嚴肅的治國宏論。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一生均在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自己的見解,敢於在衛侯麵前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向晉王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為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可見師曠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故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在後世的傳說中,他被演化成音樂之神、順風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師等。

【匡主裕民】

春秋時期,樂律問題帶有相當神秘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大師在掌握樂律的同時,往往被吸收來參與軍國大事,卜吉凶,備谘詢。師曠不閒於琴瑟而匡主裕民,樂師參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眾多樂師,唯獨師曠能得到晉君賞識,實是憑借其滿腹經綸和善辯的口才贏得悼、平二公的信任,進而幾乎參與了晉國內政、外交、軍事等一係列事務。誠如韓坰所言:師曠「跡雖隱於樂官,而實參國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籃壇李指導 舉國開發異世界 諸天鴻蒙樹 遺界之主 回憶1988 帝槍之魂 諜海王者 向往的巨星 諸天國漫行 我是大創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