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各行祖師-教育(1 / 2)

加入書籤

巨幅的輿圖上現出一條條水渠,從始點不斷蔓延到東,又北上分叉至西和北地,直到和東方水係連接在一起。

數條代表著水利的渠道突然散發出七色光芒,耀眼卻不刺人。

無論是李世民或是趙匡胤等帝王,又或是無數大臣百姓,數億萬的眸光齊聚上蒼,望著那條條七彩之線貫穿華夏大地,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

重定九州,這就是重定九州!

朱元璋復雜心緒上湧,站在巨幕輿圖前他竟失了聲,半晌後才嘶啞著嗓子大吼:「何為千秋萬業,這就是千秋萬業!」

紅旗河紅旗河,秦始皇低聲念著紅旗河三字,想起天幕降臨時展現出的那麵紅旗,頓時明白後人取紅旗河之意:讓整個華夏大地有紅旗飄揚!

後世朝廷向他展出一幅何為千秋基業,何為萬世之基。

他麵上少見地露出幾分激動之色,他原以為世間頂峰基業不過是統六國,立帝稱朕。

秦始皇閉上眼讓冰涼的空氣冷下他沸騰的心緒,後人以他們這些老祖宗為榮,殊不知在天幕跟前,後朝所作所為亦是他們的指引。

紅旗河工程給歷代歷朝帶來的震撼太大,眾君臣根本沒聽清天幕後續的講述。

到後人道出孔子名諱時才回過神,略略聚集精神聽天幕講述:

【我國能領先世界兩千餘年,就是發展了教育。

有教育即有了傳承,所有的技藝、思想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天下多獸,伏羲教民以獵;

神農製耒耜,教民耕農;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豐;

文明被人類推動前進,五帝有了文字教授機構『成均』,而成均為五帝時期的養老之地。

因此教授者多為老者教新,到氏族末期時成均有了學校雛形】

董仲舒負手輕嘆:「五王聖代興文教外,還集體贍養老人,使時人生有所養,老有所依!」

禮記王製記載: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後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西學;

這就是儒家向往的五王時代啊!

先王時有老有所終,想必後世亦有吧?…想到此他撚須搖搖頭: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

後朝國力富強…但在他眼中後人紛爭更甚於春秋戰國,向利之心更甚,他們不重禮儀道德,長此以往會亂了社會秩序,有損國家、人性自身;

【我們從甲骨文勘出商朝除了承五帝時期的『庠』、夏朝的『序』外,又因殷人重祭祀崇禮樂,設『瞽宗』作祭祀及禮教之地;

同時立『右學』作為學習樂的高等學問場所;

換句話講:華夏文教之所開始增加,同時商朝作為當時最強王朝,期興盛時如同巨唐,各方小國多遣子弟

入殷求學。

主要學習內容為:

天文類數學(右學)、思想品德類學(庠)、祭祀禮儀(瞽宗)及習射、武舞(序)四大類】

大唐屢次被天幕提及,李世民嘴角止不住上揚:誇,狠狠誇!

後人誇得越多,不就說明他李唐乃天命所歸,至於大唐安史之亂被天幕當眾抖出

李世民表示:有宋朝對比,想必那小子不敢再輕亂朝廷,昏聵度日!

謝謝你,比較俠!

趙匡胤發瘋怒吼:滾啊!

【周立國之後,其立國核心為以宗法分封製,它對教育格外看重。

除了承四代學校製度外,又立『國學』和『鄉學』兩類。

對教育實行政教合一,官師合一,形成『學在官府』、『官守學業』的壟斷行業。

也就是說周朝直係教育機構最為雄厚,師資力量不是鄉學和諸侯設的泮宮比得上的。

最好的教育,掌握在周天子手中】

秦始皇沒想到大秦文教連商都比不上。

後人的疑問如同一掌拍在他臉上:大秦的文教在哪裡?

沒有文教大秦如同荒漠,怎麼能保持國祚傳承?

他低下頭回顧後人講述的東西之舉,半晌後不得不承認:沒有文治,大秦隻能以戰養戰的老路可走。

文治…他眼眸掃過殿中各家博士,在黃老和儒家博士身上停留幾息。

他摁了摁鼻梁:大秦前路到底在何方?

【國學設於王都,專為貴族子弟專設主要打造精通『詩書禮樂』人才。

其學校又分『小學』和『大學』,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等方麵教育;

鄉學設於郊外,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設立,其規模簡單僅有小學一級】

民間百姓:原來古人也要讀那麼多書…俺家隔壁王二虎的小舅子也要讀大學呢!

機敏者不解:「周人入讀的校室叫大學,咱們這何曾有過大學?」

見有人質疑自己,那人急了,辯白道:「我親自聽那讀書人說他讀大學,怎麼會錯?」

???咱倆完全是雞同鴨講,校室跟書籍經義不是一個東西啊!

【小學:為童蒙開智教學,學子為諸侯公卿大夫之嫡子;

入學年齡為:8歲——15歲;

入學時間:與宗法等級製度有關,越是權貴入學者越早。

如公卿大夫等嫡子入學年齡為10-13歲,而庶子及極少數平民子弟者為15歲左右;

課程:禮、樂、射、禦(駕車)、書、數六藝】

剛定下國子監監生歷事製度的朱元璋得意:「咱大明不僅習四書五經,還設有武校、醫學和陰陽學,科目比不上大唐,大明識字者定比大唐多!」

讓他要有底氣的原因是後人提到了大誥。

百姓頭頂大誥上京高禦狀,

那就說明他曾經的設想得到實現:每鎮每村都有社學!

8—15歲必須入學讀書,不讀書罰父兄!

論識字率,誰敢與大明比?

【大學:成均為習樂德、樂語、樂舞場所。

用今天的話講:成均院專業為『樂』,屬於綜合藝術類課程,每門課程教授不同學識:

樂德:思想品德課,如敬神、友孝,以及言語中和等等;

樂語:語文課,如懂詩經言語,會吟誦、諷刺等等場合用語;

樂舞:祭舞(如持鳥羽而舞,用以祭祀四方等);

其中樂舞又分為大舞、小舞,古人13歲學文舞(皇舞:持五彩羽而舞,用以祈雨)、15歲學武舞(乾舞:持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所以13-15歲少年被稱為『舞勺之年』】

民間

原來如此!

少年恍然大悟,回身對爺爺撒嬌:「爺爺,寶安13歲了,寶安也要學樂舞。()」

素來溺愛孫子的老者沒有順著他的意,斥責道:樂舞豈是隨意能學的?∞[(()」

雅舞不是當今讀書人必備技能,能舞雅舞者皆是樂籍之流,好人家豈能做折月要之事?

少年不斥也不生氣,兩眼轉得溜溜的,不知道心裡打什麼主意!

【上庠教授典書、詔書之處;翻譯成今天大白話:上庠院是類似今日文學院,為國家培養文秘類官員;

射廬是學乾戈射箭之所;嗯,今天的軍事學院,學駕車學射箭;

其中射箭是時人必備技能,不會射箭者不能被稱為男子;】

聽到天幕此語,韓世忠嗤笑:「事關男人雄風,誰還不會射箭?」

說罷他往手上吐了口唾沫,用力揉了揉拿起強弓往箭靶一射!

命中紅心!

「好!」圍觀士兵紛紛拍手叫好:「副尉厲害,副尉男人,副尉英武!」

韓世忠咧嘴一笑,正要說話就聽到天幕道:

【所以當遇事需要取決時,射箭成了決勝技能。

如果周天子取士,當備選人各項水平均當時,則以箭術為選取目標。

射箭不單看命中率,需要考驗備選人射箭時儀容、動作是否合『禮』;

行走節度是否合『樂』,以及射箭時是否有『謙讓』品德、箭法是否『正確』】

韓世忠臉瞬間下沉:…呸!射箭取敵人性命,搞那麼多花頭做甚?

跟朝廷裡的那些蟲蟲一樣,淨整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同樣駕車亦是如此:

鳴和鸞:古人車駕外有『和』和『鸞』的裝飾鈴,行車時要達到鈴聲共鳴有節奏,嗯…地獄版本的『直線行駛』;

逐水曲:在曲折的水岸行駛不使車落於水中,現代科目二中的升級版『曲線行駛』;

過君表:現代版的倒車入庫;

舞交衢:在道上往來馳驅,旋轉配合舞蹈節奏,

() 專業級別的車舞表演,駕照不考;

逐禽獸:驅車將禽獸趕到君主左方,才符合禮製請君主親獵左射,賽車級別技術,駕照更不考】

李白好奇地探頭:後人把禦稱為科目二?是禦鐵車還是天上飛的鐵鳥?

除了科目二是否有科目一科目三?

【辟雍是周朝自立的教育核心地,用史話講: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的地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病弱小瞎子要被哄 天風神界 暴君敗給了小皇後 天圖靈 晚風欲遲 花開雲中隱 夢紀 禦界靈師 龍吟劍歌之龍王傳說 崩壞宇宙:該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