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 獻俘(1 / 2)

加入書籤

九月,史皇帝開始回大梁,臨走時也對關北,山後一些地區做了重新安排。

向訓調回朝中任用,由楊繼業擔任太原知府兼領猩州,代州等三州軍事指揮使。

這個升遷是十分巨大的,因為要獎賞楊繼業在此次大戰中的功勞,自秦國建立之後,史皇帝一直在有意控製文武官員的權力,不讓他們做大。

如楊繼業的安排,雖然都是封疆大吏,可相比唐朝中晚期的節度使還是差多了,他有太原的行政權卻沒有兵權,能掌控猩州,代州邊鎮兵馬,但當地行政權肯定在知州手中。

這樣的任命在和平年代是司空見慣的,地方軍政權力分開,可在戰亂時代卻是致命的。

因為戰爭瞬息萬變,講究的是高效,不能有任何掣肘,如果想在戰爭上獲取優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大量軍政權力都給領邊大將,讓他們可以及時決策,不受掣肘,才能擊退敵人。

這就是為什麼漢末有那麼軍政大權一手的刺史,州牧,唐中晚期到五代十國有那麼多地方軍政權力一身的節度使。

漢末是因為朝廷無力對抗黃巾起義隻能下放軍政大權,唐朝中期則是為對抗安史叛軍隻能下放軍政大權,結果都是放下去容易,收回來難,都導致全國藩鎮林立,國家分崩離析。

而之前無論是梁、唐、晉、漢、周,還是周邊的各個割據政權,都因為周圍強敵林立,天下分崩離析,必須保持高度備戰狀態,所以保留節度使的軍政大權,讓他們能夠隨機應變,一人決斷來加強軍隊戰鬥力。

而中央大國則壓力更大,因為北方霸主遼國還虎視眈眈,所以中央既防備藩鎮,又根本不敢得罪藩鎮,因為還要靠拉攏那些節度使來抵抗遼國。

那時候削藩基本等於找死,好一些的就是邊地大將被掣肘,無法阻擋遼軍,讓遼人南下,壞一些的人家直接反了朝廷,反正這些年都是皇帝輪流做,誰拳頭大誰是爺,而更壞的則是直接將那些領兵大將推向敵國懷抱。

所以外患不解決,藩鎮割據就無法根除,想在戰亂中削藩,幾乎等於壯士斷腕。

不過隨著史皇帝的南征北戰,天下一統,這些事就順理成章了,因為遼國的覆滅,燕雲十六州的收回,太原及其北麵的邊防壓力驟減,就不會有那些顧慮。

而隨著北方大片領土的收回,帝國最北端的邊防重鎮也會由雁門關推至大同,這需要在那一帶修建新的蓮花堡,招募訓練軍隊,重新設置邊防要地。

這些事都必須要一個熟悉軍隊,熟悉炮兵作戰,參加過戰爭的人去執行,同時還要有文化,有治理地方,處理公務的才能,畢竟還需要恢復生產生活,主持新法律推行等。

最終他想到了孟玄喆。

於是單獨在幽州王宮中孟玄喆談了一會兒,孟玄喆最終同意帶兵去雲州,並且保證兩年內大體構築好防線,在關鍵要道都修築上蓮花堡。

史皇帝很高興,又贊揚了他一番。

於是在幽州,史皇帝補授孟玄喆為權知雲州事,兼雲州防禦使,領五營人馬北上,負責修築構建北麵防線。

不過這件事也不急於一時,史皇帝給他放三個月的假,準許他先回大梁去接家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神話霸主時代 重生後從網紅到娛樂圈神豪 鬥羅之體術成神 NBA之最強後衛 天道世界養成記 我是孫悟空的靈魂碎片 全球輪回:隻有我知道劇情 我是教會守墓人 星夜不歸人 港島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