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4章 禪讓(1 / 2)

加入書籤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被尊為聖人的,被人高高地供奉起來,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孔聖人吃不到好吃的豆腐。

因為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孔子的這些徒子徒孫們,非要強調劉安是道家的身份,所以祭祀孔子的時候,從來不用既營養又健康美味的豆腐。(仔細想想,現在豆腐品種太多……而且便宜,實則為暴殄天物……)

孔子的這些徒子徒孫們的確是格局小了,看孔子他老人家,格局多大,直接把自己的偶像定位到周公,那個實際上開創了周朝的人,在那個時代可沒有什麼門派之爭,想吃什麼都有。

孔子晚年感慨說自己快不行了,感慨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碰到周公了,說明孔子這樣的聖人,連做夢見到周公,都是被自己看做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那麼歷史上的周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會讓聖人孔子都如此頂禮膜拜呢?

我們都知道武王伐紂的故事,紂王的軍隊,在牧野和姬昌的軍隊打了一仗,結果紂王的軍隊是望風而逃,最後紂王在鹿台引火自焚,自此商朝滅亡,中國進入了周代。

這是我們教科書的標準敘事風格,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武王的這一次伐紂,隻不過攻破了商朝的首都,商朝依然有大片的土地不在周的統治範圍之內。

周武王姬昌兩年之後就死了,留下了年幼的孩子,這個時候周公輔政,而他實際上完成了周武王沒有完成的事業,把周朝的領土一直往東打到大海,實現了陝西河南山東這些平原地區的實際控製權,奠定了周朝的實際核心統治區域。

這次東征讓周實際上成了大國,再也不是西方的一個小邦,周從此成了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周公這實際上就是二次創業,甚至可以說,麵臨的困難比武王要多得多,麵對如此廣袤的土地,進行武力征服,周公完全可以被看做是最早的戰神,隻不過他後來大量的工作,轉向了內政方麵,以至於他是以文治的形象展示給後人看的。

周公真正偉大的地方,並不是開疆拓土,已經他知道,有形的疆域很容易丟失,隻有給周朝設計出一套無形的體製,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促使周公思考製度問題的,其實是一次兄弟相殘事件。

儒生不知道為什麼,總喜歡睜著眼睛說瞎話,他們總喜歡說西周是如何如何的好,但很明顯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名的兄弟相殘,國家內亂就是周朝初年發生的事情。

這就是著名的三監之亂,所謂三監,指的是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意見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

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讓親兄弟看著前朝的遺老遺少們,這是很正常的操作。

但很快兄弟鬩於牆的時期就發生了,管叔蔡叔這兩個人,感覺周公輔政後,完全就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他成了實際的統治者,作為兄弟他們看著不爽。

不但到處造謠說周公實際上想要奪取王位,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居然和殷商的武庚聯合起來發動叛亂,而成王也開始相信謠言,認為周公的確是有些問題。

幸好,這不是後來儒家統治的時代,因為周公還沒把這玩意弄出來,在那個時代,不要說什麼道理,拳頭就是硬道理,你不服,打到你服為止,管你是兄弟,還是前朝舊人。

三監之亂很快就被平定,結果是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一開始就內亂,這周朝真是開局不利,按這調性恐怕不止好兆頭呀。

這些禍患,最終促使周公在思考一個問題,要如何才能安定人性,讓每個人都本本分分過日子,不要有僭越(打這個字不知道拚音……完全是手寫……)的行為呢?

平定三監之亂,又東征為周朝開疆拓土之後,回到國都的周公,開始著實一項偉大的工作,設計出一整套製度,確保此後類似的事情不會在發生。

周公設計出來的這一套製度,總結一下就是,在嚴格的等級差異之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遵守的一整套規則,這種不同人適用不同規則的製度,就叫禮。

周公製禮,核心目的就是維護周王室的權威,麵對麵積如此廣袤的土地,周公設計了一套分封製度,讓周王室也就是姬姓的人,拿著一套手續,到某個地方就任領主。

還有空餘的地方就讓跟自己有姻親關係的異姓之人去當領主,最後天下被分成了七十一個封國,簡單來說就是姬姓諸侯和異姓諸侯。

周公很有遠見,他知道一開始的這些兄弟關係,甥舅關係,過幾代就沒親情了,所以他在分封的同時,又搞了一套禮樂製度,從製度層麵維護周天子的權威。

禮樂製度,很復雜,後世的儒生有一部分就是靠這個吃飯的,有多復雜,就拿現在的吃瓜來說吧,就連這麼一件小事,就有非常復雜的規定。

關於怎麼吃瓜,禮記裡有明確的規定,為天子切瓜,削皮後要切成四瓣,再從中間橫斷,用細葛布蓋著呈上去;

為諸侯國的國君切瓜,削皮後把瓜切成兩半,再從中間橫斷,用粗葛布蓋著呈上去;給大夫隻削皮就夠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後把瓜蒂去掉直接咬著吃。

是不是有點崩潰,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吃個瓜都有這麼多講究,其他事情講究就更多了,總是是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到處都有細致入微的規定,目的就是讓所有人都要按照不同的等級約束來生活,這樣就不容易產生僭越之心。

所謂音樂,本質上也是禮的一種形式,還記得孔子說的那句話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說的就是大夫僭越了,用了超越他等級的音樂和舞蹈。

這套製度很管用,盡管控製的時代,他自己感覺都已經禮崩樂壞了,到了戰國更是徹底亂套,但周朝畢竟歷經了八百年,這套禮樂製度成功了維係了各階層,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盡管後來崩壞了,但依然頑強地又存在了許多歲月,這正是周公最偉大的地方,他製訂的製度,考慮的都是五百年之後的事情。

周朝,打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內亂,兄弟相殘,君臣也互不信任,盡管後來這些都平息了,但開了頭之後,很多事以後可就不好辦了,總會有人效法這些壞榜樣的。

華夏古代的權力結構一直以來都是皇權不下縣,因此知縣也就成了朝廷在地方統治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層,可以說知縣的權力非常大。

尤其在明清時期,可以說朝廷的絕大部分事情,都是知縣實際在做,而知縣上麵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指揮知縣辦事的,或者是通過文書來治理,整個帝國的權力核心,其實就集中在知縣和內閣手裡,因為隻有這一大一小是在真正的做決策。

科舉製度,給社會上下流動創造了機會和空間,同樣的也創造了另一個場景,那就是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是讀書人出身,也就是說在古代官員其實有兩種身份,一種是官員,一種是讀書人。

還記得範進中舉嗎,範進高興地發了瘋,為什麼要發瘋,因為中了舉人,盡管你還不是官,但是你已經徹底脫離普通人的行列了。

徭役不用了,賦稅可以減免,總之舉人就是一條腿邁進官場的人,但又不是官,本質上還是讀書人,是一個被官場承認的讀書人。

範進中了舉人之後,縣令就請他去吃飯,範進也在這個場合表現了他虛偽的一麵,因為他的母親高興地突然死掉了,本來縣令還擔心範進在母喪期間不能吃的太葷。

誰知道,範進毫無顧忌的把一個大蝦球丸子夾到自己嘴裡,作為儒家知識分子,滿嘴的忠孝仁義,背地裡行為確實這樣,儒林外史不愧是諷刺大師之作。

舉人可不僅僅是有特權,半隻腳踏進官場,下令忌憚舉人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舉人背後有更加龐大的勢力,這個就是師生情誼和同年情誼。

這個師生情誼好理解,同年是個什麼意思,他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同學加同一批考上某個崗位這個概念,比如說你們都是康熙三年謀某個省的舉人,那你們天然就有某種關係,而同學的關係更是神秘莫測。

典型的例子就是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件,一個小小的舉人,最後驚動了太後,滿清督撫級別的官員,說殺就殺了,為什麼一個小小的舉人,居然就能牽動太後和大半個官場呢,秘密就在錯綜復雜的關係上麵。

楊乃武隻是一個舉人,被人告發和小白菜合謀害死了小白菜的丈夫,舉人見了下令可以不用跪,也不能用刑,於是下令就請示學政,革除了楊乃武的功名,定了楊乃武的死罪,本以為事情也就這樣,不就是個舉人嗎,革除了就是了。

但楊乃武有個同學叫吳以同,正好在虎胡雪岩家裡做幕僚,然後就把他的冤情給胡雪岩說了,那胡雪岩可不是一般人物,正好這個時候,有個叫夏同善的官員在胡雪岩家裡做客。

作為清朝最出名的紅頂商人,能到胡雪岩家做客的,也指定不是一般人,這個夏同善一聽這事,感覺冤情比較大,於是就答應回到京城之後想想辦法。

夏同善官大嗎,他官也不大,問題是他老師厲害,他老師叫翁同龢,是皇帝的老師,這種身份最容易見到大清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

就這樣,一件非常小的案子,就被捅到了太後那裡,而最終這個案子牽涉麵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為相關利益方太多了,讀書人群體開始拉幫結派,官員也紛紛站隊,鬧得是不可開交。

所以說,不要輕易得罪一個舉人,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背後是什麼人,尤其是當有共鳴的讀書好人作為一個群體的時候,他們之前就會產生很多不可思議的奇妙聯係。上古三代,沒有什麼「禪讓」。

所謂的「禪讓」是戰國人意淫出來的。

編造者不是儒家,而是墨家。

它的基礎就是墨家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尚賢。

為什麼要鼓吹這個?

用現在的眼光看,先秦墨家不像一個學派,更像一個嚴密的社會組織,一個具有比較典型的「黑社會」性質。

墨家的門人大部分都出身寒微,在當時「尊尊親親」的風氣下,他們難有出頭之日。

怎麼辦?

作為平民階層代言人的墨家,就創製了一套說辭作為平民進身的理論依據。

其核心就是「尚賢」——

無論什麼人、什麼出身,隻要「賢」,作為聖哲明王就要啟用他們,讓他們當大官、提高地位。

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墨子·尚賢上》

甚至可以把王位讓給他。

反過來說,能不拘一格起用民間人才的君主,才是聖哲明王,才會出現太平至德之世。

說白了就是為了給自己謀出路。

為了配合這個觀點的宣傳,墨家又編了許多謊話來做「證明」。

比如:

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賢中》

你看,舜隻是個農夫,帝堯卻舉用他,讓他接自己的班,做了天子,治理萬民。

但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五帝紀》的記載來看,傳統的五帝係統是有致命硬傷的。

五帝本紀最後幾句,他是有交代的。

原來這五帝是從儒書中挑選出來的五帝德和帝係姓。

太史公是這麼說的: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到了司馬遷時代已經出現了百家言黃帝的局麵,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問題是,司馬遷要是給他們做傳,該聽誰的?

要知道司馬遷是在董仲舒門下聽過課的,但主要是春秋公羊傳,老董是公羊大家,乾啥都一股公羊味,這事對司馬遷的影響是,要以儒書入手。

司馬遷調查的結果是,大戴禮記中有講五帝的,而且它的記載還不像別的緯書中說的那樣不雅馴,於是基本上照抄了下來。

這不是個不負責任的做法,相反他是用了個二證法,結合書上說的,再去實地查考,聽取別人口頭相傳的事跡做對比,在那個時代,大抵算得上最科學的辦法了。

但太史公距離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3000年了至少,這就好比我們現在到實地去考察商末周初的事情,這去實地考查的話,有成績麼?

更何況上古河流改道現象嚴重。

所以我們可以輕鬆的在文獻中發現謬誤: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帶著醫院回80年 我有無盡礦產 我在仙界種田苦 我有雙倍契約天賦 戰神歸來:女王馬甲A爆了 洪荒之兵主竟是我 重生直播係統 地獄通關後的英靈 全球神祇蟲族降臨 我在東京當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