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8章 東吳名將朱桓(1 / 2)

加入書籤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攻打合肥,引發逍遙津之戰。曹操部將張遼在此戰大顯身手,打得吳軍措手不及,還把孫權包圍在亂軍之中。(昨晚看了一夜榮耀之夜,edg牛逼~爺青回!……3:2險勝韓國!厲害了~)

淩統見形勢危急,於是率領三百軍士拚死作戰,這才讓孫權突出重圍,但自己卻全軍覆沒。那淩統是如何拚死救孫權呢?

淩統是孫吳名將淩操之子,因此自幼深受其父影響,驍勇好鬥。建安八年(203年),淩操隨孫權參加夏口之戰,卻因為輕敵冒進,被劉表部將甘寧射死。

當時淩統隻有十五歲,才剛成年。孫權因為淩操是因公殉職,加之其子淩統很有才能,於是讓淩統擔任別部司馬、破賊都尉,還讓他統領其父舊部。

甘寧因為不受劉表及其部下江夏太守黃祖重用,於是轉而投靠孫權。淩統深恨甘寧,為了報殺父之仇,便決定除掉他。

甘寧知道淩統要害自己,於是日夜提防,就是不與他相見。孫權為了化解二人的矛盾,命淩統不得仇恨甘寧,但效果不大。最後孫權隻得把甘寧調到遠方駐守,以避開淩統。

淩統隨孫權攻打山越,在攻破保屯的戰鬥中立了大功。孫權見山越大部已被平定,於是得勝回朝,留淩統、張異圍攻麻屯的山越餘部,還命他們限期破敵。

淩統與張異、陳勤等人聚會喝酒,由陳勤監督酒令。陳勤平時持勇驕橫,因此借著酒令戲弄眾人,罰酒不按規矩。

淩統對陳勤此舉十分不滿,於是故意不聽他的命令,還斥責他傲慢無禮。陳勤聽了大怒,於是怒罵淩統與其父淩操。

淩統聽了,想起父親早亡,因此又氣又怒,流淚不答。眾將見了,也對陳勤是敢怒不敢言,隻得悻悻離去。

陳勤見淩統痛哭流涕不敢回懟,認為他是怕了自己,於是變本加厲,繼續大罵侮辱淩統。淩統實在是忍無可忍,於是怒上心頭,砍死了陳勤。

然後吳軍攻打麻屯,淩統自知自己犯下重罪,決定以死贖罪,於是率領部下拚死向前。在淩統的激勵下,吳軍拚死作戰,一舉攻克了麻屯。戰後淩統主動到有司那裡領罪,孫權則贊嘆他驍勇善戰,準許他將功贖罪。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攻打荊州牧劉表,發起了江夏之戰。淩統擔任先鋒,率領數十名心腹乘一艘戰船先行到達右江,斬殺敵將張碩,還將其部下全部俘獲。

然後淩統回去向孫權稟報敵情,擔任大軍向導,引領他們前行。當時呂蒙大敗荊州水軍,淩統因此乘勝奪取江夏,為此戰勝利立了大功!

不久曹操南下攻打江東,與孫權爆發赤壁之戰。孫權因此任命淩統為承烈都尉,讓他隨周瑜抵禦曹軍。淩統先隨周瑜擊退曹操,再隨他攻打曹仁,因功升為校尉。淩統在軍中親近與接納賢人,輕財重義,因此獲得人人稱贊,稱他有國士之風……(s:有人說菠蘿為何不按照順序來介紹,一會兒這個一忽兒那個的,其實吧,本身就是講述故事,陳述歷史,如果說按部就班,不如把上下五千年直接搬上來,是不是這個意思?)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攻打皖城,淩統在破城的戰鬥中立下大功,因此升任盪寇中郎將、沛相。隨後孫權得知劉備已取益州,於是派呂蒙、淩統西取荊州,與關羽發生沖突。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打漢中,劉備為了連孫抗曹,於是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讓出。淩統在取得三郡後升任右部督,隨孫權攻打合肥。

張遼在逍遙津對孫權發動突襲,打得吳軍驚慌失措,四處逃竄。孫權見了有些害怕,於是急命人去找救兵。

淩統見形勢危急,於是親自率領三百士卒護衛孫權,掩護他突圍。曹軍毀掉逍遙津的浮橋,兩邊各隻剩下一塊木板。孫權於是策馬疾馳,跳橋逃走。

淩統則返回戰場,繼續與曹軍死戰。最後淩統部下全部陣亡,他自己也深受重傷,料定孫權已經安全,這才退走。

淩統見一路凶險,到處有曹軍追兵,於是跳入河中潛行。孫權逃走後在船上安歇,看見淩統,急忙派人將其救起。

淩統在軍醫的努力救治下得以蘇醒,哀嘆部下全部戰死。孫權聽了,安慰他說:「死者已矣,隻要你還在,還怕沒有人嗎?」然後孫權重賞淩統,委任他為偏將軍,還讓他統領更多的軍隊。

有人把淩統的老鄉盛暹推薦給孫權,稱贊他比淩統更有才能。孫權聽了說:「隻要他能與淩統一樣就行了。」一天晚上,盛暹前去拜訪淩統。當時淩統已經睡下,聽到盛暹來了,急忙起床出去迎接。二人相見,淩統對盛暹就像對好朋友一樣,一點也不嫉妒她。

淩統認為山越人驍勇好鬥,可以對他們恩威並用,讓他們為孫吳效力。孫權因此派淩統去招撫與征討山越,還讓各地郡縣聽從淩統號令。

淩統素來以仁義出名,許多山越人於是慕名前往投靠,他因此一路向東恩威並施,招募到了一萬多精兵。淩統到了家鄉餘杭,受到縣令熱情款待,便與眾親朋好友相見,不久病逝。

總的來說淩統是江東十二虎臣之一,驍勇善戰,不懼生死,逍遙津之戰中尤其勇猛,率領三百士卒勇戰張遼,拚死突圍,打得自己全軍覆沒,但救出了孫權,使得江東得以繼續同曹操對抗!

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交戰不休,季漢時期除了劉備,前有諸葛亮,後有薑維,數次北伐給曹魏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使得雍涼一帶馬不歇鞍,兵不卸甲。

而在東吳與曹魏的交戰中,讓人印象較深的一直是曹魏壓進更多,而東吳北伐較少,特別是張遼在時,更是打得東吳抬不起頭來,還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典故。

但實際上,東吳也有多員名將能抗擊曹魏,讓曹魏不可小覷,像是陸遜、丁奉。除此以外,東吳也有一員大將給曹魏留下了不小的陰影,讓曹魏忌憚不已

這位能讓曹魏忌憚的名將就是東吳大將朱桓!(這家夥,太厲害了……總而言之……可以說是「一介書生」!)

他是在孫權剛接替孫策統領江東時被孫權啟用,被任為餘姚長。

朱桓在任上十分稱職,即便有大規模的疾病疫情發生,也能有效分配人手去治療和配送粥餐,因此很受人們愛戴。其後,又被任命為盪寇校尉,統管吳、會稽兩郡的軍隊,他收散士卒,僅一年時間就把手裡的兵從兩千變成了一萬。

後來,丹陽、鄱陽的山賊起兵叛亂,場麵一度不可收拾,而他領兵到了就平定了,因功升為裨將軍,封新城亭侯。

可以看出,這名大將文治武功都很有水平,妥妥的東吳良才,將大有可為。但可惜的是,凡事都很難有完美的,而這個人才也有個毛病——爭強好勝。

三國之中,頗有知名度的魏延我們都知道就是性格高傲,脾氣不好,曾和同事楊儀大動乾戈,和老員工劉琰鬧得不可開交,就連諸葛亮不采用他的進兵策略都遭到了他的諷刺,可見這個人傲到了什麼程度,所以當時人人都避其鋒芒。

然而和朱桓比起來,魏延檔次就差多了,這位傲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桓性護前,恥為人下,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

也就是說,這人一碰到帶兵出戰,隻要受人管製,不能按自己意思行動的話,輕則埋怨發怒,重則操刀砍人(下麵會說到)。

要說傲的人大多有才,這倒真不假,朱桓敢這樣傲確實是有資本的。

黃武元年(222年),夷陵之戰剛結束,魏國就大舉伐吳,東吳三方受敵,有一路就是大司馬曹仁,率領幾萬步騎進攻濡須,濡須守將正是朱桓。

曹丕這次對東吳可是有備而來,雖然陸遜沒有追擊劉備及時收兵守禦,但曹丕還是大舉伐吳了。

荊州那邊朱然被曹真引大軍圍城狂攻,曹休那邊又大破呂範,東吳兩線潰敗,可以說曹丕險些得逞,但幸好,濡須這邊出了奇跡。

老將曹仁這回玩了把新鮮的,本來是去攻打濡須,他卻來了個聲東擊西,佯作要攻打羨溪,蔣濟帶著兵就奔羨溪去了。這回朱桓沒能看出其中門道,分兵去支援羨溪,軍隊出發不久,突然探子來報,曹仁數萬兵馬離濡須僅有七十裡了。朱桓一聽立馬明白過來了,趕快派人叫支援羨溪的部隊回來,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轉眼曹軍壓境,而自己身邊僅剩下五千人馬。

城中諸將得知消息後都惶恐不已,一時間人心惶惶。而這時正是大將發揮自己本領的地方,朱桓召集諸將,發表了自己的戰前動員:

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諸君聞曹仁用兵行師,孰與桓邪?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謂俱在平原,無城池之守,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裡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製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雖曹丕自來,尚不足憂,況仁等邪!

那意思說,兩軍交戰,兵不在多,在乎將之調遣。你們看曹仁用兵能和我比嗎?(口氣夠大)兵法說我軍隻有敵方一半而能加以阻擋,講的是在平原作戰,沒有城池可守,勝負取決於眾將士是否夠勇敢、共進退。而他曹仁根本不是智勇足備的將領(夠損),他的士卒不僅膽怯還千裡跋涉,人困馬乏,而我們占據高大堅固的城池,依據南江北山的有利地形,以逸待勞,打主場,簡直就是百戰百勝的優勢。就算他曹丕自己來也不怕,何況他曹仁(夠狂)?

接著,朱桓便下令城上偃旗息鼓,向曹仁示弱,就等他曹仁來攻。

曹仁這邊前麵安排得都挺順暢,成功迫使朱桓分兵,但這裡就開始玩昏招了。曹仁派親兒子曹泰突襲濡須城,自己領一萬人坐鎮橐皋(鴕高~拚音就是這個讀音……),這沒什麼毛病。但問題在於,他也分了五千兵,讓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人乘坐油船去襲擊中洲,也就是朱桓部眾的妻子兒女所在的地方。

攻打敵人家小所在的薄弱之處,正是兵法上所講攻敵所必救,能有什麼問題?這就讓謀士蔣濟來給你講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帶著醫院回80年 我有無盡礦產 我在仙界種田苦 我有雙倍契約天賦 戰神歸來:女王馬甲A爆了 洪荒之兵主竟是我 重生直播係統 地獄通關後的英靈 全球神祇蟲族降臨 我在東京當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