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章 斬龍脈(1 / 2)

加入書籤

蕭何與韓信可以說是歷史中頗為有趣的一對組合,他們既留下了「蕭何也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同時也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劇故事……

關於二人的相識,船夫心中一直有個疑惑,蕭何真的隻是看中韓信的軍事才能麼?或許這背後,行應該還有鮮為人知的可能!(舉個例子,也是菠蘿的猜測,根據史記來推斷的可能性……)

按照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描述,蕭何正是被韓信的才華所折服,才會不惜夜下追韓信,但關於這段故事的描述,都是站在已知事後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的結果,本身就可能與真實的故事有一些偏差。

想當初韓信在項羽帳下隻是當了一位小小的執戟郎,因為感到不受重用所以才離開楚軍陣營,投奔了劉邦,卻依然得不到重用。正是在這個時候,蕭何偶然間結識了不得誌的韓信,二人估計一起喝點小酒,暢聊了下人生。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聊這種知心磕,初出茅廬的韓信怎麼可能是官場老油條蕭何的對手,於是幾杯酒下肚,韓信估計就把自己所有糟心事都吐露個乾淨,

甚至還包括後來的一飯之恩和胯下之辱,接著韓信或許還聊了聊對當下時局的看法,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蕭何才了解到韓信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就是韓信做人很講究恩義,有恩必報絕不辜負,這點可以算是一種美德,但卻也容易被人利用,

蕭何正是看清楚了韓信的這個心理特點,才會放心大膽地將其推薦給劉邦,因為他知道,隻要自己有大恩與韓信,未來縱使韓信功高蓋主,他依舊可以將其拿捏得死死的。

至於韓信所謂的軍事才能,就有些事後諸葛亮了,甚至連蕭何自己也拿不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蕭何本人隻是一個積年老吏,

在他的前半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行政工作打交道,天天基本都是西家長東家短的小事,既沒帶過兵,也沒打過仗,軍事經驗幾乎為「0」。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辨識出另外一個人的軍事天分呢?這無異於癡人說夢。

所以蕭何看中韓信的最主要原因並非是軍事才能,而是看出這個人好控製……情商低,隻需要對其有推薦之恩,就可以攜恩求報了。

劉邦為何能夠拿捏住韓信?

明白了上麵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腦補一下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時,更為可能的描述內容。

蕭何:咱們這一幫大老粗都沒帶過兵,樊噲是個屠狗的,夏侯嬰是個遛馬的,掄刀子捅個人沒問題,但指揮千軍萬馬打仗可以就是趕鴨子上架了,這和項羽這樣的將門之後咋打?

劉邦:難道我不想找個能打仗的帶兵,實在是不放心啊……兵權交出去等於是把命給了人家,一個不小心就給他人作嫁衣裳了。

(內心戲:想當初在沛縣起義後,要不是中間出了叛徒,讓我有機會去項梁那借到了幾千兵馬,現在不還是被你們架空做傀儡呢麼?)

蕭何:嗬嗬噠,別擔心,我正好找到一個自稱熟悉兵法韜略的年輕人,雖然壓根就沒帶兵打過仗,但能說會道,把我講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那股子誰都看不起的架勢,

我感覺這小子有點乾貨……最關鍵的是這小子一根筋,誰對他有恩,他就老想著報恩,到時候你對他禮賢下士一些,肯定就能拿捏住他,畢竟還是年輕人,打仗是厲害,但玩心眼那裡是咱們哥幾個對手。

或許隻有這樣才能解釋的通,劉邦為何會對韓信如此的禮賢下士,並且將視若生命的兵權交托與他,其根本原因就是劉邦和蕭何看透了韓信的為人,故意攜恩求報,兵權越大,施以的恩惠也越大。

不然我們很難想象,生性多疑且有些無賴的劉邦,會隻身一人獨闖韓信軍營大帳,然後如探囊取物般奪走了韓信的兵權,沒有這份倚仗,劉邦斷然是做不出的。

(下雨了……下雨了……等紅燈的時候碼字……沒誰了……)

大家都還記得韓信和劉邦的一段對話,當韓信失口說出自己帶兵多多益善時,不得不給劉邦找回麵子說其是不善於帶兵,而善於統領將領。

不知道韓信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之所以一直被劉邦和蕭何拿捏的死死的是什麼原因?

要知道訓練一支軍隊需要的是鐵的紀律,這個時候不需要每個人的個性發揮,相反需要的是將每個人的個性壓抑,進而達到凝聚為一個整體的目的。

但想要掌控數量有限的將領,不但不能夠壓製個性,反而需要觀察下屬的這份人性,並找出其中的人性弱點,進而有的放矢,拿捏在手,進而達到完全掌控一個人的目的。

這份弱點或是他們的家人,所以君王往往會將將領的家眷「照顧」在京城裡,也可能是一份榮耀感,所以帝王對將領的賞賜封號必不可少,但這些往往都是司空見慣的內容,通常浮於表麵。

一個人真正的人性弱點往往會隱藏的很深,這在其青年時期或許會容易發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個人都會長出偽裝的保護外衣,進而將真正的弱點深深隱藏,這時候想要發現就難如登天了。

蕭何偶遇了青年韓信,恰好又是他最不得意的時候,這就為蕭何洞察韓信的內心提供去了契機,今兒找出了他人性中的弱點。

蕭何遇韓信,是他人生的幸運,因此得以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兵神,但同樣也是他人生的不幸,因為弱點被人牢牢抓住,便注定了一個身不由己的淒慘結局。

成也蕭何敗蕭何,敗給的並非是一個人,而是人性的弱點!

俗話說得好,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劉禪在投降曹魏後,雖然已經表達了「樂不思蜀」的態度,可仍然遭到了司馬昭等人的猜忌,

甚至還有大臣向司馬昭建議除掉劉禪以絕後患。無奈之下,劉禪隻好在大門上掛了一塊牌匾,上麵寫著「中山寨」3個字……

曹魏群臣不解其中含義,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司馬昭。誰知司馬昭聽說後哈哈大笑,告訴大臣免除劉禪死罪。

群臣不解其中含義,司馬昭對大臣們說,這3個字不妨倒過來念。原來,劉禪所寫的「中山寨」這3個字,倒過來念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說劉禪借此向司馬昭表達了自己願意歸隱山野的願望。

人們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那些庸碌無能之人。

因為阿鬥是劉禪的小名,所以劉禪在人們眼中也就成了庸碌無能之人,再加上劉禪說出的那句「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似乎更加坐實了劉禪是一個無能之輩。

然而從劉禪投降後的表現來看,他似乎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庸碌無能,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深刻的智慧。

若非如此的話,他一個亡國之君,又如何能在虎狼環視的曹魏得以幸存呢?

在古代歷史上,亡國之君的結局通常都不是很好,而劉禪卻是一個例外。他投降曹魏後被封為「安樂公」,一直居住在繁華之地洛陽,直到64歲才去世。以當時的平均壽命來說,劉禪可以說是得享高壽了,對於他這樣一個亡國之君來說,這樣的結局已然是堪稱完美。

換作任何人處於他當時狀況下,都不見得能比他處理得還好。由此可見,劉禪並非外人眼中看來的那麼昏庸無能,他還是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劉禪其實挺無辜的,他在世人眼中成為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諸葛亮身上。

因為在人們眼中看來,劉禪有諸葛亮這樣算無遺策的三國第一謀士輔佐,都沒能完成振興蜀漢的大業,那不正說明他是一個無能之人嗎?事實上並非如此。

諸葛亮一直是忠臣和智慧的代表人物,他對蜀漢的忠心以及他的個人智慧,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

尤其是他留下的《出師表》和《隆中對》等千古名著,至今依然令人們嘆為觀止,被他的偉大情操和智慧所折服。

可是,如果說劉禪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就一定能完成復興蜀漢的大業,這似乎太武斷了一些。

諸葛亮在軍事和謀略上確實具有過人的智慧,然而他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在7年的時間裡先後五次北伐曹魏。

如此頻繁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對蜀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沒有產生收益,這種隻有付出沒有成果的北伐,對於經歷了夷陵之戰失敗的蜀漢來說,完全是一種極大地負擔。

也許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統一中原是他一生的執念,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仍然堅持在北伐的第一線。可對於蜀漢百姓來說,諸葛亮這樣頻繁地發動戰爭,絕對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數次北伐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卻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口,蜀漢前期好不容易積累的國力,在這幾次北伐中被消耗殆盡。

當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時,蜀漢已經注定了滅亡的命運,這隻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從歷史上的一些例子來看,像蜀漢這種情況,多則十餘年,少則數年就會滅亡。

然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又堅持了30年的時間才被曹魏滅亡。在這漫長的時間裡,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劉禪。

諸葛亮去世後給劉禪留下的政治遺產,除了被消耗一空的國力,就是他世之後產生的負麵影響。

毫不誇張地說,諸葛亮在蜀漢百姓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去世對蜀漢百姓的打擊可想而知。

而劉禪卻不得不麵對這些問題,他除了要休養生息積蓄國力之外,還需要重新建立蜀漢百姓的信念!(國內外空虛太嚴重……)

這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劉禪卻做到了。在強敵環伺的三國亂世,劉禪雖然最終沒能守住父親劉備留下來的基業,可他卻盡自己所能讓蜀漢的國祚延續得更長久一些。

毫不誇張地說,在歷史上那些守成之君中,劉禪絕對可以排進前三。隻不過劉禪生不逢時,生在了一個亂世當中。

如果換成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劉禪的成就絕對不會低,至少也不會比唐高宗、宋仁宗等著名守成之君低!

三國時期的名將數不勝數,從戰績來看,夏侯惇似乎沒有什麼矚目的地方,甚至還有被呂布俘獲的不光榮歷史,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流矢射瞎左眼後把眼睛吃掉。

因為這個情節,有很多人都認為夏侯惇是一個莽夫,然而在正史中,他卻是曹操最依仗的人,是曹魏的第一大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作為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人,夏侯惇是曹操的宗室,年輕的時候就以性格剛烈而聞名。

陳壽在《三國誌》中記載:「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帶著醫院回80年 我有無盡礦產 我在仙界種田苦 我有雙倍契約天賦 戰神歸來:女王馬甲A爆了 洪荒之兵主竟是我 重生直播係統 地獄通關後的英靈 全球神祇蟲族降臨 我在東京當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