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黃河水患終須治(1 / 2)

加入書籤

前麵說的都是康熙年間對內對外硬方麵的麻煩,但對內從中華民族誕生之日開始,便有了一個令人頭疼的麻煩——黃河水患。明潘季馴所治理河患的故事還歷歷在目,治河地區的潘公祠也如同武侯祠一樣,在人們心中有所重量。

其實黃河並不是一個有感性的思維實體,也並非存心與中國人作難。它的問題一方麵是因為穿過了寧夏和內蒙古沙漠,還有經過黃土高坡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和黃土;另一方麵就是到達了孟津以後那麼地勢相對平坦,水流不快,泥沙沉積下來,越來越厚,河床也越來越高,隻能「改道」。

自東漢以後,治理河患的越來越多的河道官僚中的糊塗蛋,摒棄了大禹治水的「疏、浚、導、引」的四字方針,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去用因治水無果的鯀的辦法,非要去築堤來堵。而「改道」也就成了小規模、象征性的改一改罷了。

堤壩修築的越來越高,這樣就讓黃河的若乾個「澤」全被隔絕,最為可怕的是下流的若乾分水口也被堵了,這樣那麼多黃河之水往哪走呢?怎麼能不「發火」呢?

康熙繼位的時候,當時的黃河所走的路是和今天的地圖上黃河不一樣的。從順治朝到康熙初年的時候,黃河決口的事情一直不斷絕於河道的奏章中,其中康熙九年四月的時候那一次,尤其厲害,淮安、揚州兩府各縣(要知道現如今的黃河是不走這邊的)的土地被淹的所剩無幾,要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發達,農民以土地為最主要的收入甚至唯一收入,沒有收入的時候,佃農還需要交稅給地主,最後隻能成為逃難的難民,在沒有吃的時候,隻能是「民大飢,皆相食」。

既然有了水患,就治理唄。當時的河道總督叫王光裕,用的方法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搞了七八年之久,毫無功效,相信這七八年的時間裡,民眾是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的。

康熙十六年二月,王光裕被免職,即位河道總督的是靳輔。他是漢軍鑲黃旗的人,曾經擔任過安徽巡撫,本來他對治河沒有什麼研究,但為人處事穩紮穩打,想要把黃河治理好,並且物色到了一個浙江錢塘人陳潢。

靳輔從康熙十六年治河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十一年的時間裡,還是完成了不少的工程的。

首先,他在淮陰以東的黃河兩岸,修築了建築的堤壩,一直造到了距離海岸的隻有二十裡的地方。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鍾愛蹲大牢的我 從斬妖除魔開始長生不死 鬥羅:表白不接受,變心你哭什麼 暮年修仙,我成長壽道尊 歡迎來到詭夢世界 剪個頭老婆擦肩而過 病美人師兄有尾巴 咬玫瑰 春色難渡 小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