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的背景(1 / 2)

加入書籤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製,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係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背景

皇姑屯事件

日軍與東北軍閥張作霖曾有合作關係,但漸漸的,日本開始將張作霖視為障礙。1928年6月,日本關東軍發起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毀,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日本希望借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借機占領東北。

1928年12月29日淩晨,張學良等沖破日本帝國主義的阻撓,聯名通電全國稱:「仰承先大元帥遺誌,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於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是日起,東三省一律改懸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為東北易幟。至此,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歷史宣告結束。國民黨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6]

張學良進一步對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態度,並開始在南滿洲鐵路附近建設新的鐵路設施,通過低廉的價格與之競爭,導致南滿洲鐵路陷入了經營危機。感到危機感的關東軍不斷提出抗議,但張學良並不願意妥協。因此日軍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等人決定發動戰爭來奪得主導權。

中東路事件

1929年6月15日至20日,遼、吉、黑、熱四省及哈爾濱特區軍政大員齊集沈陽,參加張作霖逝世一周年紀念會,並討論中東路等有關問題。7月7日,張學良赴北平與蔣介石晤談;10日,南京政府外長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張學良貿然派軍占領「中東路」,並將蘇聯的商船貿易公司、國家貿易公司等駐華機構同時查封,搜查蘇聯職員·,逮捕200餘人,此為「中東路事件」[8]

7月13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並限期答復舉行和談的建議;7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復照蘇聯外交部;蘇方認為不能滿意,於7月17日向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斷絕外交關係;7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蘇絕交問題發表對外宣言;7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蘇聯事發表《告全國將士》電和《告東北將士》書;7月23日,國民政府關閉駐蘇使館。[8]

至此,中蘇邦交完全斷絕。蘇聯在中國的權益暫時委托德國代辦負責。

國共對峙

1927年國共關係破裂後,國民黨雖然逐步統一於南京國民政府的旗幟下,但是其內部派係林立,紛爭不斷,國民政府對南方各省的統治力度薄弱。自1927年秋至1930年夏,中共先後組織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年關暴動、平江起義、百色起義等上百次起義和暴動,先後創建井岡山、贛南閩西、湘鄂西、鄂豫皖邊、湘鄂贛邊等十多塊革命根據地,發展武裝十多個軍、七萬多人,並多次擊敗國軍一省或多省聯合的「進剿」和「會剿」。

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於1930年10月、1931年4月,先後兩次對中共領導的中央蘇區進行兩次大規模圍剿(使用均為雜牌部隊),均告失敗。

1931年7月,蔣介石再次調集30萬軍隊,以十倍於紅軍的兵力發動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毛澤東、朱德等紅一方麵軍領導人決定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首先避敵鋒芒,繞到敵人的背後,然後攻其後路,打破敵人「圍剿」的方略,進行反「圍剿」鬥爭。至8月6日國民黨軍已被紅軍拖得極為疲勞,紅軍作戰進入由被動變主動的第二階段。在紅軍的不斷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無力再戰,蔣介石被迫於9月初下令「圍剿」軍總退卻,至此紅軍獲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國內混戰

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挑戰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雙方激戰近半年、傷亡30萬人,史稱「中原大戰」。[10]

1931年5月底,廣州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秘密出訪日本,三次會見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表示願以東北權益博取日本軍火」,但未得到響應;[11]陳友仁在日期間,還會見蘇聯駐日大使尋求支持,也被拒絕。[12]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鴻蒙小郎君 戀愛?校草別壞我學習道心 執著於白月光 來自一個作者的發瘋文學 後宮隻有我好孕,又茶又媚奪後位 大荒走出來的平凡少年 空降之後,有了竹馬 卿卿難逃,想給所有美男一個家 禁歡 半落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