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懺悔法門》(1 / 2)

加入書籤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麵,

這一科講到甲二,正式說明懺悔的方法。「懺悔的方法」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思惟業果的道理」,這當中有「理論的思惟」,跟「事相的觀察」。

理論的思惟是說:今天當我們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就有招感果報的功能;假設它是一個善業,就會招感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也一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雖然這個業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業有「招感性」。第二個,業果不失:這個業,除非你懺悔,否則你沒有辦法讓它消失掉,連佛陀都不可能讓你的業消失掉。第三個,增長廣大:它不但不會消失,還會在你糊裡糊塗一天過一天當中,不斷的增長廣大。所以我們今天對於所造的罪業,我們應該要加以麵對、消滅,這件事是非常的急迫。這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要有的正確觀察。

丙二、罪業之相

前一科,是從「理論」來了解業果,第二科是從我們身心的相貌,或者色身、或者內心所表現的相貌,來判斷罪業的存在,這個是從「事相」的觀察。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誌。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好,我們從生命當中,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累積了罪業呢?我們看這段的說明,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佛法講「相由心生」,我們外表的相狀,是由內心業力所表現出來的;所以從相狀的情況,就知道內心所累積的是罪業比較多?或者善業比較多?以下六種情況,都表示你的罪業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們從相貌,也可以判定罪業所造成勢力的大小。

一、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這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已經昏昧闇鈍,明了的功能,幾乎完全要失掉了。你剛才講什麼事情,他一聽就忘掉了;一坐下來念佛就打瞌睡;他的心沒有堪能性,沒有造作善法、修習波羅蜜的力量,他的心已經被罪業遮障、蓋住了。好比去念佛,這明了的心跟念佛之間,被一麵牆壁障住了;而這麵牆壁就是罪障,心跟佛號之間有罪障擋在中間,所以想要憶念佛號,變成很困難,這個地方就是說「心神昏塞」。

二、或無事而常煩惱。

「煩惱」是一種煩躁惱動相,所以名之為煩惱。天台小止觀說:罪業的體性是「躁動性」,一個人累積太多殺盜婬妄的罪業,即便這些業還沒有正式的表現出來,他的心也會比別人躁動。反過來說,如果是造了很多善業,善業的體性是「寂靜」,這種寂靜的力量,就能幫助你念佛、或者修學止觀。

因此,不管我們是念佛、修止觀,都應該以「廣修善業」來當助行,因為善業具寂靜性;在寂靜的心中,你要修止、修觀比較容易,它是隨順、相隨順。如果你還經常感到,今天也沒有發生什麼事,但是你經常感到躁動不安,那表示你內心當中,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罪業──山雨欲來風滿樓啊!山雨還沒有來,就有征兆出現了。

三、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這裡的君子,是指有戒定慧功德的人。通常我們看到君子,內心應該感到歡喜,就像一個人看到太陽的光明一樣好樂。但是,如果你看到有功德的君子,卻感到羞愧不安,那表示你的德行有虧了;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征兆,表示你內心已經累積了一些罪業。

四、或聞正論而不樂。

佛法的真理就像世間的光明,能夠引導我們離苦得樂,聽聞到佛法的真理,本來應該隨順歡喜,但是你變成瞋恚排斥,這表示一個人心中有障礙;這個障礙,使令你不喜歡去聽聞佛法,因為煩惱本身就是厭惡光明的。

五、或施惠而人反怨。

如果我們施惠於眾生,別人應該會對我們生起歡喜心、想要好好回報我們;結果別人對我們反而是起瞋恨心,那表示我們過去曾經對他造過罪業。

六、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誌。

一個修行者,要經常檢視自己的夢境,這點很重要。《唯識學》上說:從夢境多少可以知道最近修行的情況。如果你最近所夢到的,都是殺盜婬妄、顛倒的夢,很久沒有夢到佛法僧的功德,甚至於從夢中醒來,也是語無倫次,這些都是罪孽之相。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當然,前麵的征兆都還是屬於種子,還沒有表現出來;當你發覺之後,就要趕快發奮圖強、趕快懺悔,不要耽誤了這個好時機。我們在修學佛法,成功失敗的關鍵,就是要能掌握非常適當的時機!

什麼叫「修行適當的時機」呢?

如果你的罪業已經轉成果報了,那就非常難懺悔。好比說,這個罪業已經使你變成一隻狗,表示這個罪業果報已經成熟了,那你根本沒有辦法懺掉!懺悔的時機,就是罪業還沒有表現出來,隻是一個征兆、還在因地的時候是最好懺悔的;甚至於隻要七日、三七日,就可以把它消滅掉。

就是說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一口氣還在的時候,你還有能力把這個罪業消失掉;但是等到你死亡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帳」,當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要懺悔就來不及了。那時候,你完全沒有自主能力、你沒有講話的餘地,由業力來引導你─「引滿能招業力牽」。

當這個「業」還是一個因種,要消滅它比較容易,隻要掌握到正確方法,一定可以把它消滅掉;隻要你一口氣還在,你還有機會;要是喪失了這個機會啊,等到業力表現出來,你就隻好承擔沒有其它的方法。所以在這個地方,古德勸勉我們:「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千萬不要錯失懺悔的良好時機!

這個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你應該要先透過佛法的理論或者事相的判定,去觀察到業力的存在;當這個業力存在以後,我們透過理論的觀察,或者透過身心世界相貌的觀察,我們確定的確我們曾經有這個罪業,沒關係,佛法講「一切法因緣生」,它因緣生,佛法多的是法藥,佛法就有辦法讓它,隨順一個清淨的因緣,讓它消失掉。怎麼消失呢,看第二段:生起懺心。

乙二、生起懺心

當我們確定這些罪業,在內心當中,已經累積一定程度了,我們麵對這個罪業的第二個態度:要生起懺悔之心。什麼叫「懺悔之心」呢?古德提出了三種心:第一個「畏懼心」,第二個「羞恥心」,第三個「勇猛心」,具足了這三種心,就叫做「懺悔心」。

一、畏懼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這段文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有賞善罰惡的天地鬼神,雖然我們的造罪是在隱藏之處,沒有人會知道,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會把你的過失全部記錄下來。或者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潛意識:「第八識」,它會把我們所造的業都保存下來;那麼這個業重則降之百殃,種種的災難;輕則損其現福,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極度的畏懼。

所有的懺悔心,最重要的就是「畏懼心」!

你在修懺的時候,你對罪業沒有畏懼心、對當來的果報沒有畏懼心,你就不怖畏當來的果報,這樣根本不能構成懺悔。

在台灣,大概是在三年前還是五年前,有一個殺人犯。這個殺人犯他以前還是學佛的,佛教徒,當然佛教徒有時間也會去顛倒,去造罪業,那麼殺人犯後來他被抓到以後,他是要被槍斃的,判死刑了因為他殺了很多人。在臨命終之前,他改信基督教了。記者就問他:「你以前是相信佛教的,現在怎麼改信基督教呢?」他說:「佛教的因果觀念讓我感到害怕,所以我改信基督教。我信上帝就得永生啊!我內心就不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信基督教了。

所以一個人要起顛倒的時候,誰也救不了!你造了罪業,你本來就應該感到害怕,結果你不知道「怕」;不知道「怕」,你的罪業就更加堅固了!

諸位要知道:不是說你不知道「怕」就沒事了。對於善業,我們應該隨喜贊嘆;但是你今天所造的是罪業,你要消滅它的因素就是「畏懼」。

當然也有人會問我說:我們在修懺的時候,不斷地思惟罪業,這樣是不是在加強罪業的實力呢?因為我們有憶念之心。

諸位要知道:造了罪業之後,它蘊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如果你不去想它,就一天過一天;你今天想要把它消滅,當然要把這些資料調出來,就是憶念,讓它現前。

如果你今天回憶過去的罪業,你是用「隨喜贊嘆」的心情:「哎呀,我做得真好,下次還要繼續作!」這種憶念一定會增加它的實力。

如果你今天把這些資料調出來以後,是一種[訶責]的心情─於彼惡業,特生厭惡;是一種厭惡、訶責的心,那對這個罪業是有「折損」的作用。所以你把資料調出來,不隻會增加,也可能會減少,就看你用什麼心態來麵對。

現在的佛弟子有一種情況:我們前文講到觀察生命有「空假中三觀」,有些人經常住在「空性」,就會忽略他內心深處還有很多業力沒有處理,這時候如果無法生起畏懼的心情,這也是一種危機。

智者大師曾經講過:雖然修了空觀,還是需要再修假觀。修習空觀,依照真諦來理解,你所契入的是一種清淨、平等的法界,那是「離相」的法界;但是修習假觀,你所麵對的是因緣法──當然就有清淨的因緣、雜染的因緣,就必須要「善知取舍」─有所厭惡、有所追求。

所以假設你對罪業已經不感到畏懼,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正常的修行人,應該要「畏懼罪業、好樂善法」;那麼就是說,你修懺之前,當你把罪業引申出來的時候,你在思惟罪業的時候,第一個我們對罪業的心態是畏懼的,因為它會帶給你來生痛苦的果報。看第二個:

二、羞恥心: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

前麵的心態是比較消極的,對罪業生起畏懼心;這是比較積極的一種「自我期許」,或者說是「自我增上」,我希望自己能夠希聖希賢的一種希望、目標。

你應該思惟世間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聖賢」,一種是我們這些「造惡的凡夫」。當然,聖賢他的內心當中累積了很多的功德莊嚴;而我們凡夫的一生當中,累積了很多殺盜婬妄的罪業;但是這樣也隻是以「假觀」來觀察因緣,當我們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的因緣所生法,它的功德莊嚴撥開來,發現他們的內心是「如」是一個明了性存在;而我們凡夫因為顛倒造了殺盜婬妄的罪業,把這些如夢如幻的罪業撥開來,我們也發覺,我們現前明了的心性也是「如」,一如無二如!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就產生一種感覺:為什麼我們生命的原點是相同,都是現前一念清淨明了的心性,聖賢能夠依這個心性,利用生命來積功累德、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為什麼我們心甘情願糟蹋自己的心性,去造殺盜婬妄,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呢?這時候,你就會開始反省、調整你的心態,你應該要向聖賢學習,因為你也做得到,就是說聖賢做的到的東西,我們也做的到,因為我們「本性」是一樣的!

一個修行者,對自己沒有任何的期許、目標,就很難抗拒他的欲望!

如果你都無所謂,墮到三惡道去無所謂,來生做一個卑賤的人、做一隻螞蟻也無所謂;那你這樣學佛,佛法對你就沒有什麼幫助,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想要追求美好的未來,也不想要離苦得樂。一個人能夠遠離過失、消除他的罪障,心中要有一種自我期許──對於未來的生命,有想要追求安樂、離開痛苦的希望,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這是第二點。因為這個希望你做得到;假設這個功德我們沒辦法做到,那就沒話講了。

總之,這段經文主要是告訴我們:古代聖賢,他們的「現前一念心性」跟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性」,完全一樣。那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做到的,我們也做得到,隻要我們肯努力。這樣子就給我們一種希望,第三個:

三、勇猛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當我們對於罪業生起了畏懼、對於諸佛的功德生起了好樂,第三個要具足的心態就是「勇猛心」。

當一個人已經發現了過失,但是為什麼還會不肯改過呢?就是這個人猶豫不決、懈怠。如果總是想拖延到明天後天再來懺悔,這種明日復明日的想法,可能你今生就沒有改過的機會,生命就一天一天這樣空過了。

我們應該思惟罪業─「小者如芒刺在肉」,罪業在心中,就像一根針刺在肉裡麵,越晚拔出來,這個針對你的傷害就越大。這個針刺上去,你馬上拔出來,可能擦個紅藥水,一兩天就好了;如果刺了一個禮拜才拔起來,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治愈;就是你拖得越久,我們要處理這些罪業就越困難。那麼「大者如毒蛇齧指」,就像你的手指頭被毒蛇咬到,你不趕緊把這個手指切斷,讓毒液跑到心髒去,就沒救了。總之,就是要把握當下,要發「勇猛心」。

我們在前麵「懺悔意義」也講過:罪從心起,將心懺。既然業是由心造的,當然也由心來轉業。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

但是,心要能轉變業,必須具足三種心:畏懼心、羞恥心、勇猛心,才能轉業。就是說,我們在進入佛堂開始修懺之前,你應該具足對業果的正確觀照;其次,生起一種堅定不移的懺悔心。當你這兩個資糧都準備好,你就有資格開始修懺了。看第三段:

乙三、正修懺法(分二:丙一、懺悔種類。丙二、具足五緣。)

丙一、懺悔種類

第三段「正修懺法」,首先說明懺悔的種類有兩種:一個是「事懺」,一個是「理懺」。

一、事懺

事懺有三種懺法:「責心懺」、「作法懺」、「取相懺」。所有的懺悔法門不離開這三種,先看第一個:

下品罪

責心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這種「責心懺」,一般都是比較輕微的過失,在戒律是屬於「下品」的罪業。好比說:你很想去造作一個罪業,或者去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等等,但是你還沒有付出行動;就是在付出行動之前,就被你的觀照力發現了,所以這個罪業還沒有真正的成熟,隻是「起心動念」而已,這時候的懺悔方法叫「責心懺」:

訶責自己,不能起這種念頭,這種念頭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

這個時候,最好趕緊轉念念佛,把你的佛號提起來──不能念、要它念,煩惱不能斷、要它斷!用佛號的力量來取代妄想的力量;並訶責自己,使令這個惡念經過你的訶責,在心中消失掉。這種下品懺,是針對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沒有付出行動的過失。

第二個是中品罪,叫「作法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佛珠:智闖萬劍山派 故都宮牆 為了活著而覺醒 我在武俠世界,證道長生! 那年幽州亂 醫路女人香 逆轉法則:輪回航班 穿越?崩壞?邪神?詭異? 玻璃之城門 風雷化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