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製之爭(上)(1 / 2)

加入書籤

新官製之爭(歷史小說)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來到大清國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府邸。

此時的袁世凱已年屆半百,身材不高,又已發福,眼睛圓圓、臉盤圓圓,上下身也圓圓,整個身體給人圓滾滾的感覺。他邁著八字步走在石板鋪就的甬道上,兩眼掃視著王府花園。他雖是武官出身,卻喜歡附庸風雅,喜歡在園林中飲酒賦詩作對。所以他對慶王府的花園很感興趣。花園中菊花盛開,姚藍魏紫,競放奇葩。池塘中荷葉田田,池邊楊柳陰陰。袁世凱興致勃勃地觀賞著,不覺間就在戈什哈的引領下走進了寬大的客廳。客廳中鋪著厚厚的波斯地毯,走在上麵宣騰騰,軟乎乎,如履綠茵。有足疾的袁世凱感到腳上很舒服。

「慰庭(袁世凱字慰庭),你來了。」慶親王奕劻笑嗬嗬站起迎接。他與皇族的大多數人一樣,身材偏瘦,瓜子臉。

袁世凱笑著彎月要拱手,「王爺在上,請受下臣一拜。」

奕劻笑著拉起袁世凱,「你我至交,又在家裡,還客氣什麼?」

袁世凱笑望著奕劻:「王爺抬愛下臣,下臣可不敢放肆。」

俊俏的丫環送上泡在碧玉杯中的極品碧羅春茶,又躡手躡腳退下。

袁世凱端起茶杯啜了一口,笑說:「下臣也算飲茶高手,家中名茶不少,可比起王爺這茶,還是稍遜一籌啊。」

「你呀,就別假恭維我了。你現在是封疆大吏之首,稱雄天下。大清王朝,太後和我之下,就屬你最有權了,還跟我假謙虛。」

袁世凱嗬嗬笑說:「王爺說得對,下臣還在王爺之下麼,茶當然也在王府茶之下。」

二人又說笑了幾句,轉入正題。

「慰庭,官製改革的方案想好了麼?」

「下臣經過仔細思考,列了這樣一個單子,請王爺過目。」

袁世凱說著掏出一份折子雙手呈給奕劻。

奕劻接過折子看了看,又放下了,「我眼神不太好,你還是把主要內容說一說吧。」

「是。下臣這樣設想:將吏部、禮部、翰林院、都察院、宗人府裁撤;改戶部為度支部,刑部為法部;分兵部為陸軍、海軍二部,增設資政院、審計院、交通部。」說到這袁世凱端起茶杯喝茶,以便讓奕劻有個思索時間。

奕劻想了一會兒說:「這樣院部隻學部一個沒有改動了?」

「是。」

「你這設想都是根據西國體製製訂的?」

「是。是參考西方先進各國的體製製訂的。」

奕劻點點頭,「嗯,你接著說。」

「載撤軍機處,以內閣總理製代替。這也是按西國先進體製。」

「嗯。」奕劻又點點頭。

「您老人家理所當然擔任總理大臣。」袁世凱說著笑望奕劻。

奕劻笑了一下又繃住臉:「這還得由太後欽定。」

袁世凱馬上跟了一句:「太後肯定得用您慶王爺,普朝之下,舍王爺其誰呢!」

奕劻心裡高興,但盡力繃住臉,「那副手由誰擔任呢?」

「副總理當然得由王爺您考慮,下臣不敢妄議。」

「嗯,讓本王考慮,本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這,下臣才疏學淺,恐難勝任。」袁世凱圓溜溜的雙眼盯住慶王。

「你就別假謙虛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能臣已經謝世,普朝群臣,現在就屬你袁慰庭最有能力了,副總理肯定有你一個,否則本王這總理都不好當。」

「王爺如此抬愛、提攜下臣,下臣不勝感激。」袁世凱說著躬身行禮。接著又說:「下臣還建議由載振擔任農工商部尚書。」

奕劻心中又一笑:這可是大清國最肥的一個部。「犬子還不夠成熟老練,還需要歷練呀。」

「載貝子在王爺的教導下,做事日益乾練,處置有方,下臣自愧不如,擔任此職是眾望所歸。」

「哈哈哈……」慶王大笑,「你袁慰庭可真會說恭維話。我的兒子我還不了解,能力有你一半就不錯了。不過,近年進步還是有的,再施以重任,壓些擔子,或許能趕上你袁慰庭幾步。他如能當上農工商部尚書,你今後還要多幫助他呀。」

「王爺說笑話了,下臣怎麼敢當。下臣和載貝子親如兄弟,一向親密無間,今後肯定還要相互扶助的。」

「好,好。對你袁慰庭,我們父子心裡都有數的。你再說說對別的院部人員的設想。」

二人又商討各部院的大臣人選,不覺就天黑了。慶王擺下豐盛酒席,席罷二人又密商,直到深夜。

慈禧太後聽了慶親王奕劻關於官製改革的報告,決定與起草官製改革方案的袁世凱談一談,於是袁世凱被召進紫禁城養心殿。

「臣袁世凱恭請聖安,並祝太後身體康健,萬壽無疆。」袁世凱跪在慈禧寶座前磕頭。由於是行武出身,又一直練兵、帶兵,他聲音宏亮,在寬大的宮殿中引起回聲。

「好,你起來吧,坐下說話。」慈禧用手指指寶座前邊的椅子。

「謝太後。」袁世凱起身小心翼翼坐在椅子上。他看了慈禧太後一眼,隻見她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保養得很好,皮膚光滑白晰,皺紋並不明顯。隻是眼皮有些鬆弛下垂了,顯得更加冷峻威嚴。

「奕劻向我報告了你的官製改革方案。」慈禧看了看袁世凱。

袁世凱連忙躬身:「這個方案隻是下臣初步設想,還請太後指示垂訓。」他很想聽到慈禧對這個方案的看法,因為方案能否實行,能實行多少,最終要由這個中國最有權力的女人決定。

但慈禧卻並有直接對官製改革方案表態,而是把話題扯向遠方。「你一直關注改革、關注新政、立憲,這很好。一個王朝,不能隻因循守舊,那樣就沒有活力了,就會僵化。在這方麵,我們是有教訓的。自康、乾盛世以後,我大清國對改革、新進不很關注,對西方列強的發展沒有注意,了解甚少,以至教育、科技、經濟、武備漸漸落後於西方列強,甚至落後於東方的小日本。乃至道光鴉片戰爭以來,與西方及日本作戰連戰連敗,備受欺辱。國勢也日漸衰弱……,想到這些,我就寢食難安,心痛欲裂啊!」說到這,慈禧盡哽咽失聲,老淚奪眶而出。

袁世凱見狀也神情淒然。「太後……誠如太後所言,大清國對改革、新進關注不夠。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同西方列強和日本交戰我們才知道,我國武器裝備和軍隊訓練200年來沒有改進,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和日本了,列強是鐵船重炮快槍,我們卻仍是大刀長矛木船,作戰焉能不敗?但這並非本朝過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太後執政之後,兢兢業業,宵衣旰食,偉績連連,神人共見啊。」袁世凱這些話雖有奉承之意,但也出於本心。他一向心高氣傲,但對慈禧還是佩服的。剛剛垂簾聽政,她就鏟除肅順集團,獨攬朝綱。以後又打破朝規,大膽起用漢族能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遂平定了彌漫半個中國的太平軍、撚軍叛亂。接著支持洋務運動,創立了同治中興局麵。沒有她,大清國今日當不知存亡如何呢。

慈禧聽了袁世凱的解釋和恭維,心裡舒服了些,掏出雪白的絲綢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淚珠。「作為掌控朝綱的太後,我當然希望國家強盛,這樣我國能少受列強欺負,我也能少受些氣。所以對改革,對辦洋務、興新政、建立憲,我都是支持的。」

「是,太後聖心**,高瞻遠矚。」袁世凱又及時跟上一句暖心的話。

慈禧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笑容。「你作為朝廷重臣,能一心進取,興辦洋務、新政都很有成績。現在對籌建立憲體製、改革官製又很用腦,用心,這都很好,是張居正所說的能臣、循吏。希望你再接再厲,繼續為大清國多做實事、好事。」

袁世凱受寵若驚地站起躬身:「臣感謝太後對微臣的褒獎,但微臣愧不敢當。今後微臣定當遵照太後指示,紮紮實實辦事,為直隸獻力,為朝廷獻力,為太後獻力、盡忠。」

「好、好,你坐下,坐下說話。」慈禧向下擺手。

待袁世凱又坐下後,慈禧又說:「你這些年為朝廷盡心盡力辦事,業績頗佳,朝廷是了解的,我也是知道的。你這次提出的改革官製方案,是一件大事,還需要召開朝廷會議討論,征求各位大臣意見。」

「是。」袁世凱又躬身。

「不過,隻要是對國家對朝廷有利的事,我都會支持的。你提議興辦新學,廢除科舉,我不是支持了麼?你提出的訓練新兵、建設鐵路等新政我不也支持了麼?」

「是,多謝太後支持,扶植,微臣感激不盡。沒有太後支持,微臣就是費盡牛馬之力,也萬難奏效。」

「還有,變革官製是一件動根本的大事,會影響到群臣的地位和利益,反響將會很大,你頭腦中要有個準備。」

「是,興新政,建立憲步步都會遇到坎坷,臣一定小心從事。但也萬難不辭。」

袁民凱心裡有個數,慈禧會支持立憲的,因為她預感到執政時間來日無多,不想在身後將權利交給勢如水火的光緒皇帝。實行立憲,就把光緒架空了。所以他把立憲進程定為十二年。時間過短,慈禧會懷疑逼她交權,時間太長,慈禧又怕挺不到那時。果然如他設想,慈禧對十二年這個進程很滿意,認為不快不慢。

其實,袁世凱心裡也有同慈禧差不多的想法。他主張立憲,是為了國家進步,也是為了自己的未來。他在八年前光緒維新變法時,得到光緒帝重視,密令他出兵軟禁慈禧,而他最後權衡利弊,倒向了慈禧太後一邊,使光緒帝反而遭到軟禁,因而光緒恨透了他。實行立憲,可架空光緒,這樣慈禧即使不在了也可無虞,穩坐釣魚台。

慈禧看看身旁擺放的西洋進貢時鍾,對袁世凱說道:「我們談得時間不短了,我也有些乏了,你退下吧。」

袁世凱跪下告別:「是。微臣向太後告辭,還望太後多保重貴體。」 說罷他起身彎月要慢慢後退。

「我再跟你說句話。」慈禧又叫住了袁世凱。「袁世凱,你盡心為朝廷辦事,朝廷也待你不薄,你心裡明白吧?」

袁世凱連忙深躬回答:「朝廷、太後對臣深恩,臣銘刻在心,日日思報,不敢稍有鬆懈。」袁世凱此話並非虛與委蛇,他知道太後確實對他不薄。自己三十歲出頭就被委任三品駐朝鮮商務大臣。三十八歲被委任二品山東巡撫,四十二歲又被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官居一品,為外官之首。以後又陸續增添他重要的兼職,達八個之多。他實實在在對慈禧太後心存感激的。

「好,你心裡明白就好。你要知道,我心裡也是有數的,於公於私,都是有數的。」

「臣知道,太後向來眷顧、愛護臣子,對微臣更是嗬護有加,微臣一定終身做太後忠實犬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好……」慈禧太後眼中閃出感動的光芒。

袁世凱走出養心殿,在紫禁城的路上想,慈禧所說的於公於私心裡有數,這私是指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化裝成村婦逃往西安。袁世凱馬上派人送上白銀二十六萬兩,綢緞一百六十匹,衣服四十套,及大量食品。為各省督撫中援助最快者。西太後甚為感慰。慈禧七十大壽,他又獻上壽銀四十萬兩,為督撫中最多。太後甚為高興。所以太後對他也很關照。在官場中周旋二十餘年,一個重要心得就是公私兩路都要打通,公就是要為國做些大事、好事,私就是要籠絡好各位權要,以為奧援。這些年他給慶親王、慈禧紅人大太監李蓮英等權貴都送了大筆銀錢禮品。

這次搞立憲,改官製是為公辦大事,但也需要在私路上疏通、鋪墊,還要準備大量銀子呀。

慈禧估計得不錯,改革官製會在群臣中引起很大反響,但袁世凱沒想到,反響會這樣強烈,差點鬧出人命來。

按照慈禧吩咐,朝廷舉行朝議,討論官製改革事宜。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領頭,奕劻以外的五位軍機大臣,各部、院尚書、侍郎等京內重臣都參加,外臣則隻有袁世凱一人。

會議先聽袁世凱宣讀官製改革方案。袁世凱聲音宏亮地宣讀著,但他讀了一會兒就感覺氣氛不對。醇親王載灃雙目圓睜盯著他,眼中放出怒火,軍機大臣瞿鴻機麵色嚴峻,冷若冰霜。軍機大臣鐵良麵色發黑,似有不平之氣。還有幾位大臣臉色也不好看。但袁世凱還是沉著地把方案宣讀完了。

醇親王載灃首先發難:「袁世凱,你這個改革方案是要推翻祖製呀。我大清國開國二百餘年,一直是皇上執掌朝綱,本朝又由太後垂簾聽政。可你卻提出什麼立憲,什麼內閣總理製,你這不是要架空皇上、太後麼?你提出讓慶親王當總理大臣,慶親王又提出讓你當副總理。方案中總理、副總理隻三位,你們兩個就占兩位,人人又皆知你們兩人沆瀣一氣。你們這不是要把朝廷大權延攬在自己手裡麼?」

袁世凱辨道:「國家要發展,就得跟上世界潮流,不適合的地方就要改革,否則難以前進。西方列強及日本就是在近些年厲行改革,建立共和或立憲製,才富強起來,稱雄世界。我大清國如不改革,跟上世界潮流,隻一味固步自封,保守舊製,隻會落後挨打,鴉片戰爭以來的教訓難道還不深刻麼?何況興新政、建立憲,也並非下臣和慶王獨持主張,太後也支持,內外大臣中也有若乾附議。至於下臣提議慶親王為總理大臣,是因為慶親王原就是首席軍機大臣,理當承續。如果對我任副總理大臣有異議,我可以退出人選。」

軍機大臣鐵良這時插上:「原來軍機大臣有六位,你卻提出裁減三位,又要裁減吏、禮等五部院,那裁減下來的臣工去做什麼,去喝西北風麼?」

袁世凱辨道:「要興新政,就要精兵簡政,提高辦事效率。至於

裁減下來的人員,當然會有安排,量才適用。」

「由誰安排?由你和慶親王?你們成了施舍的菩薩,裁減的臣工成了乞丐,要靠你們施舍了。」鐵良發出哂笑。

幾個附和的大臣也跟著怪笑。

「都說你袁世凱野心勃勃,我現在也看透你了,你就是要把朝廷大權攬在自己手裡。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呀!」醇王指著袁世凱的鼻子罵道。

幾個大臣又跟著附和。七嘴八舌,嘲諷、斥罵。

袁世凱有點沉不住氣了,站起說:「這是朝廷會議,要討論國家大事,你們怎麼汙辱、謾罵,攻擊個人?這還怎麼討論?我不能任人謾罵,告辭了!」說罷他邁著八字步向門外走去。

醇王上前攔住他:「會還沒開完,你往哪裡走?你這叛臣,現在就想反叛朝廷麼?」說著抓住他的前襟。

「我怎麼是叛臣?我對朝廷忠心耿耿,神人可鑒!你放手!」袁世凱對醇王發怒了。

「我就不放手,就不讓你走!」醇王抓得更緊了。

袁世凱身為封疆大吏之首,哪裡受過這樣侮辱,怒發沖冠,他一揮胳膊,想甩開醇王抓他的手。他是行武出身,又練過武功,力氣很大,把醇王甩得身子一歪。

醇王叫道:「你敢對本王動手!反了你了!」說罷掏出月要間手槍,頂在袁世凱月匈前。袁世凱滿眼怒火盯著醇王,並不退縮。

慶王看著要鬧出大事,連忙示意他人上前勸阻醇王,把他的手槍奪下來。

袁世凱哼了一聲拔腿而去。會議在異常緊張氣氛中散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溫少的替身青梅 劍破玄蒼 夫人的娘家實在過於強大 浮雲過隙 通天霸天乾西 開局狂懟拜金女,獎勵布加迪 日娛秋葉原48 總裁老公太霸道 前方末日 他的眼睛都掉你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