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1 / 2)

加入書籤

張三豐(1247年四月初九日(5月15日)子時或1248年-?) [1] ,名通,又名彭俊、全一、君寶、思廉、玄素、玄化、三仹、三峰,字君實、鉉一、蹋仙、居寶、昆陽,號三豐子、玄玄子,世稱「隱仙」;因其平時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西南或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人、一說遼東懿州望平縣(今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薑屯鎮)人 [2] ,宋末元初至明永樂(一說明天順年間或清雍正年間)時期顯世道教學者、思想家、丹道學家,中國道教全真道武當派、三豐派開山祖師。明代皇帝朱元璋、朱棣屢屢遣臣訪求張三豐,並大興武當山,敕建遇真宮拜候,終未如願。《二十四史》中,很少有道士不以被皇帝詔見為榮,而張三豐卻不忘初心,隱而不見,富貴尊榮不動其心。 [3-9] [30]

張三豐在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 [10] 。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元朝博陵縣令,《明史·方伎列傳》記載:「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名山藏》也說:張三豐曾與劉秉忠、冷謙同師元初著名的海雲禪師。後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10-15] [31] 歷代統治者對張三豐尊崇有加 [10] 。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即今天的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鎮 [17] ),姓張名通,字君寶。武當派道人,武當山丹士,被奉為武當派創立者。

張三豐龍行書法

張三豐龍行書法(5張)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子其道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裡,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岩壑,語人曰:「此山,年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皆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屆之,已而舍去。」 [18]

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揚於世。由三豐而後,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張鬆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誌》卷三十一張鬆溪傳載:「張鬆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豐。

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裡,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遊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隻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鬥,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遊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儒也者,行通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考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 [33] 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生活年代

文獻記載張三豐生活的時代有北宋末、宋末元初、元初至明初、元末明初等說法,而且相互矛盾,因此,造成學者的推論相差甚遠。張三豐生活於北宋末期考。該說的主要依據是黃宗義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誌銘》。該誌曰:所謂內家者「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張三豐生活於宋末元初考。據《道藏輯要》163冊《三豐先生本傳》記載,張三豐生於元定宗丁未年四月初九「延祐元年(1314)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張三豐為元初至明初人考。此說影響較廣,並為多數學者認可。明代人王鏊、楊儀、陸深、祝允明以及現代史學家任繼愈等認為張三豐為元初至明初人。明代王鏊《震澤長語》中有《蓬萊仙奕圖題識》,該〈題識》落款署名」三豐遁老」,題年」永樂壬辰」。此三豐遁老說:冷啟敬中統初年與劉秉忠師從沙門海雲,冷啟敬至元中與趙孟頫於王彌遠府睹唐李思訓將軍畫《蓬萊仙奕圖》是冷啟敬至元六年(1340)為他畫的,由此,則知至元六年至永樂十年(1340~1412)間張三豐仍在人世。 [35]

名字由來

說起「張三豐」這個名號,其來歷與寶雞有關。據清代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記載,有一天,張三豐站在金台觀旁,憑欄向南眺望,看見對麵雞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蒼潤,直插雲霄,秀麗可人。恰巧這時,旁邊有人請問他尊姓大名,他就隨手指著渭河對岸雞峰山的3個高峰,說自己號「三峰」,這樣一來,人們便稱他為「三峰居士」。後來,他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三峰采戰術」相聯係而玷汙了自己的名聲,但若更改還得知會眾人,突然想到八卦中「乾爻三連,而坤爻六斷」,便從坤土之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從此他更名為「全一」,字「三豐」。這就是「張三豐」名號的由來。 [19]

個人作品編輯

張三豐

張三豐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先後被清代汪錫齡和李涵虛編輯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不過,張三豐的傑作當稱二十四首《無根樹》丹詞。

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從而阻礙了道教的深入傳播,張三豐采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

這篇無根樹共24首,包含了張三豐隱仙派的修真理論和先後修持次第。

隻要細細領悟他的《無根樹》,就會打開通玄路步入仙道門,正如他在《自題無根樹詞》中所說的那樣「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主要成就編輯

概述意義

道家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豐把二者聯係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隻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家思想

張三豐塑像

張三豐塑像

張三豐主張三教合一,認為:「古今有兩教,無三教。奚有兩教:曰正,曰邪。奚無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蓋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雖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孔、老、牟尼,皆古聖人。聖人之教,以正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教。」 [32] 其《打坐歌》稱「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34] 張三豐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裡,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以下為舉例: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盪來飄去不自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玄幻相关阅读: 開局狂懟拜金女,獎勵布加迪 日娛秋葉原48 總裁老公太霸道 前方末日 他的眼睛都掉你身上了 都市全能神棍 煙火曖昧 都是他寵的 我在大秦開酒樓 投胎前地府簽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