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行孝(1 / 2)

加入書籤

「百善孝為先」,在王陽明看來,孝順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養成都是從孝行開始的。孝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各種品德養成的前提。

孝在於心,不在於物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王陽明認為,人們的心如果沒有任何私欲,純屬天理,則是一顆虔誠孝敬的心,那到了冬天自然會記掛父母的寒冷,到了夏天自然會記掛父母的暑熱,也就自然會講求保暖、防暑的方法。這都是人們那顆虔誠孝敬的心產生出來的結果,也隻有有虔誠的心,才會產生出孝的行為。

現在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給父母買漂亮的房子,讓父母住洋樓坐汽車,這就是不孝。這當然不對,因為孝敬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有所提供,更關鍵的是要用心。所謂「原心不原跡,原跡家貧無孝子」,就是說如果你把能否給父母豐衣足食看作是孝順的話,那麼家裡貧窮的就沒有孝子了。可古代的許多著名的孝子都是貧窮的人,比如孔子的學生子路。

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他自己在外麵挖野菜吃,卻從百裡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後來子路做官了,很有錢。他出使楚國的時候,有豪華的車隊,還有很多隨從,吃的也是「山珍海味」,但是錦衣玉食的日子卻讓子路哭了起來。他說:「現在我可以吃得很好,睡得很好,穿得也好,可我就算是還想背負著一袋米,走上百裡的路去供奉我的雙親也不能了。」這個時候他的父母已經過世了。孔子覺得他很孝順,就安慰他說:「你的父母應該感到很滿足了,因為他們在世的時候已享受到你的孝敬了。」

隻要對父母有虔誠的心,並盡自己所能讓父母感到幸福,這就是最誠摯的孝順了。

因此,王陽明一再強調為人子女者要有「誠於孝親的心」。他還打比方說:「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所以子女在孝順父母的時候,一定要真心誠意,表裡如一。

從前有個老裁縫,妻子去世以後一直孤單地生活著。他辛苦工作了一生,但沒攢下多少錢。現在他太老了,已經不能做活兒了。他的雙手抖得厲害,根本無法穿針;而且老眼昏花,縫不直一條線。他有三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結了婚有了各自的家。他們忙於自己的生活,隻是每周回來和父親吃一頓飯。漸漸的,老人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了,兒子們看他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他心想:「他們不願意陪在我的身邊,因為他們害怕我會成為他們的累贅。」他徹夜不眠為此事擔心,最後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天早上,他找到木匠朋友,讓他幫助自己做一個大箱子。然後他又跟鎖匠朋友要了一把舊鎖頭。最後他找到賣玻璃的朋友,把朋友手頭所有的碎玻璃都要過來。老人把箱子拿回來,裝滿碎玻璃,緊緊地鎖住,放在了飯桌下麵。當兒子們又來吃飯的時候,他們的腳踢到了箱子。他們都看向桌子下麵,然後問他們的父親:「裡麵是什麼?」「噢,什麼也沒有,」老人說,「隻是我平時省下的一些東西。」

兒子們輕輕動了動箱子有多重,他們踢了踢箱子,聽見裡麵發出響聲。「那一定是他這些年積攢的金子。」兒子們竊竊私語。他們經過討論,認為應該保護這筆財產,於是他們決定輪流和父親一起住,照顧他。

第一周,年輕的小兒子搬到父親家裡,照顧父親,為他做飯;第二周是二兒子,再下一周是大兒子。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最後年邁的父親去世了。兒子們為他舉辦了體麵的葬禮,因為他們知道飯桌下麵有一筆不小的財產,為葬禮稍微揮霍一些他們還承擔得起。葬禮結束後,他們滿屋子搜,找到了鑰匙。打開箱子後,他們看到的當然是碎玻璃。

「好惡心的詭計,」大兒子說,「對自己的兒子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二兒子傷心地問,「我們必須對自己誠實,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會有人注意他。」「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小兒子抽泣著,「我們逼著自己的父親欺騙我們,因為我們沒有遵從小的時候他對我們的教誨。」

但是大兒子還是把箱子翻過來,想看清楚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沒有值錢的東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頓時三個兒子都噤聲無言,因為箱子底下刻著一行字:孝敬父母要發自內心!

孝順是發自內心,由衷而出的。孝不僅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心。一個人總強調正己,而正己的伊始要從回饋父母開始。孝為百德的先行,一個不知愛父母、沒有德行的人絕難成事。

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裡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時,我們要發自內心,真心地為父母做事。窮則窮孝,富則富孝,隻要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行孝,首先要使父母無憂

於是該然泣下,甚悔,且曰:「鳳何如而可以免於不孝?」

予曰:「保爾精,毋絕爾生;正爾情,毋辱爾親;盡爾職,毋以得失為爾惕;安爾命,毋以外物戕爾性。斯可以免矣。」

學生傅鳳想要早點考取功名,以擺脫貧困的家境,更好地奉養父母,於是不眠不休地學習,卻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了。王陽明批評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孝順,傅鳳留下了悔恨的淚水,並向王陽明請教:「我如何才能夠修正這種不孝的行為呢?」

王陽明回答說:「保養好你的身體,愛惜你的生命;端正你對父母的感情,不要辱沒了父母對你的期望;盡心盡責地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不要有得失之心;平心靜氣地生活,心不要為外物所左右,這樣你就能避免陷入不孝的處境。」

在王陽明看來,家貧親老而不為祿仕,固然不得為孝,但欲求祿仕以成疾,使父母傷心悲苦,牽腸掛肚,這又怎麼談得上孝呢?由此可見,為人子女者在生活上不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傷心悲苦,這是對行孝最起碼的要求。

孟武伯向孔子討教關於孝的含義。孔子答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由於疾病不受人控製,因此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謹慎持身,使父母隻憂慮子女的疾病,而沒有別的東西可憂慮,這就是孝。然而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能自理自立,卻還是讓父母整天為了他擔驚受怕,這便是不孝。

在一個關著一些死刑犯的牢房裡,死刑犯們聚在一起看書閒聊。一名犯人指著書中的珠寶說:「我母親沒有一件像樣的首飾,如果她戴上這些首飾一定會很高興。」另一名犯人指著書中的房屋說:「我家的房子又破又舊,每逢下雨就漏,我的母親如果有這麼一間漂亮的房子她該多高興啊。」第三個犯人指著書中的汽車說:「我真想給母親買一輛車子,以後她來看我的時候就不用走那麼遠的路了。」書最後傳到一個犯人的手中,他拿著看了很長時間,看著上麵的珠寶、房子、汽車……他沉思了許久後,流著淚說:「我們從一出生就讓母親操心勞神,直到長大了,本該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卻由於我們的錯誤,讓母親更加為我們操勞。我們都是母親牽掛的根源,更是母親幸福的寄托。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連著母親的心,我們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母親的付出,不是為了得到珠寶、別墅、小汽車這些物質上的回報,因為在她們心裡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自己的兒子是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如果我們的母親有一個好兒子就好了!」這時,所有的人都低下了頭。

對父母最好的回報不是珠寶、汽車、別墅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有一個「好」兒子,除了疾病,他們不必為兒女的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麵擔憂。

俗語說:「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無論兒女有多大,都永遠是父母心中的牽掛。子女離家的時候,父母心裡總是充滿擔心與牽掛,分別總是令他們黯然神傷。他們會擔心子女在外麵是否吃飽穿暖,是否會受人欺負,是否會誤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這句「父母唯其疾之憂」。然而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因此,王陽明才會告誡人們:行孝,首先要使父母無憂。

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期望

夫孝子之於親,固有不必捧觴戲彩以為壽,不必柔滑旨甘以為養,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攜以為勞者。非子之心謂不必如是也,子之心願如是,而親以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後吾之心始樂也。子必為是不為彼以拂其情,而曰「吾以為孝」,其得為養誌乎?孝莫大乎養誌。

王陽明認為,對父母真正的孝順,不單單是安排酒宴、歌舞來為父母大肆祝壽,也不單單是費盡心思為父母準備美味可口的食物,更不單單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扶持父母行走。真正的孝順不是子女能夠奉養父母,而是要遵循父母的意願,盡心盡力地滿足父母的期望。正如王陽明所說:「孝莫大乎養誌。」

王陽明在《書黃夢星卷》中記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當青春幻想具現後 木葉村的五代目被我預定了 俺寶玉在清朝當大官 武動乾坤續集之大千世界 絕世眉眼男神狂寵妻學霸手到擒來 聽說我是神探 殊途是非 你才是妖孽 都市:我能預知未來 都市之絕世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