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石副官飛錘打虎將 高太尉書信調援兵(2 / 2)

加入書籤

當下宋江、吳用等見船舶盡數被焚,如癡似醉,呆了半晌。不一時,盧俊義殺出重圍,隨後趕來。望見海邊殘骸,亦驚愕不已。宋江仰天嘆道:「可恨張叔夜那廝,竟如此刁滑,我等已是進退無路了。」正說間,隱隱見北麵有官軍旗號飄動,卻是懷仁縣官兵到來。眾人急措無計。吳用道:「自古『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眼下已是生死關頭,我等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賭上一把,拚上性命殺入海州城。那張叔夜以為我等慌亂,定四散奔走,萬料不到反襲他海州。若能成功,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眾人聽罷,個個眼中噴火,齊聲道:「願與官軍決一死戰!」宋江道:「隻好如此了。海州離此約莫二三十裡路程,眾弟兄休辭勞苦,且隨我殺到海州,教那張叔夜休小覷我等!」

當時三十六位頭領、七十二名小嘍囉,共是一百零八人。兼程前進,殺奔海州。看看行到正午時分,烈日當空,驕陽似火。那路兩邊的麥田,穗穗飽滿,碧綠萬頃。眾人那有心情看景,頂著烈日,冒著炎威,一路飛奔。約莫行了兩個時辰,已到海州城外五裡的一個莊子,名喚臨洪場。四下裡遍是海鹽,堆積如山。遙望海州城時,隻見城頭一麵旌旗也無,並無動靜。彼時天色已昏,殘陽如血。梁山眾人已是走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幸喜未見官軍兵馬追來。

眾人走得力乏,紛紛停住將息。吳用見了,忙對宋江、盧俊義道:「休教孩兒們歇息,需得速奔海州。若是延遲,恐官軍追來。我等腹背受敵,悔之晚矣!」宋江、盧俊義稱是,正要傳令繼續行軍。猛可聽得三聲炮響,隻見千餘死士,簇捧出一人來。那人身披大紅盔甲,騎一匹赤炭馬,月要懸一口精忠寶劍。吃那殘陽一照,愈發顯得色彩鮮明。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海州知州張叔夜。左有兵馬鈐轄趙子莊,右有兵馬鈐轄趙令懋,一齊出到陣前。一聲令下,把梁山眾人團團圍定。

宋江下了馬匹,就月要間拔出那口錕鋙寶劍來,隻一劍,將馬頭砍落,眾人大駭。吳用也掣出銅鏈,將在手裡。對陣張叔夜見了,拔劍一指,四麵官兵潮湧殺來。梁山眾人皆棄了馬匹,手執器械,短兵交戰。看官,自古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梁山眾人飛奔數十裡,已是走得血脈賁張,三焦喘滿。若是仗著一鼓銳氣,尚可拚殺。誰知適才一歇,眾人心弦鬆懈,銳氣頓減,早已手腳酥軟。雖仗著滿腔怒氣,兀自力不從心,怎敵得那千餘生力軍?當下被殺的節節後退。卻見那好漢魯智深到了如此窘迫慌亂的地位,身上又中了兩矢,仍是一手抓著鐵禪杖,一手把著那麵替天行道帥字旗,兀是挺挺地立著,在那亂軍之中奮勇殺敵,不離尺寸。雙方將弁見著也是暗暗心驚。慢表。

兩下混戰,陣雲裡盧俊義見自家不利,四下望時,見張叔夜於陣後揮劍督戰。自思道:「若能生擒張叔夜,或可救眾兄弟殺出重圍。」當下飛身上馬,挺手中槍。長嘯一聲,驀地沖出陣來,直奔張叔夜。張叔夜見了,吃了一驚,投南便走。取弓箭回射盧俊義時,不想心慌意亂,上下顛簸,反將弓箭都抖落了。盧俊義見了,奮不顧身,飛馬趕來。隻聽一聲吶喊,盧俊義連人帶馬,跌入陷坑。可憐河北玉麒麟,到此英雄怎使!當下兩邊走出五六十個撓鈎手,把盧俊義釣將起來,綁縛了去。盧俊義掙紮著看時,見梁山眾人被殺得橫七豎八,血流遍地,不覺潸然落淚。

宋江等見盧俊義被捉,心頭大怒,拚命沖來搶人。張叔夜見了,便令弓弩手隻顧亂箭射去。梁山眾人吃那一陣箭雨,死傷不少,無法救人。唯仍如困獸一般,拚死頑抗。看看日已落山,天色昏黑。張叔夜便教鳴金退兵,四下裡團團把村莊圍定,自押著盧俊義回城去了。宋江等見官軍退去,都掙紮著,避入莊內一院子裡將息。計點人馬,七十二名小嘍囉盡數戰死,盧俊義遭擒,魯智深、武鬆、劉唐、史斌、阮小七、李雲、宋萬俱身中數箭,幸喜都不在要害處。其餘頭領,亦各有十數處創傷。當下眾人點起篝火,宋江、吳用見殘月升起,遍野清寒。又見眾人垂頭喪氣,疲憊不堪,心中好不淒惶。

正愁悶間,隻見時遷奔入院子來道:「莊口有一人,說是來尋李山兒。」李逵聽了,霍地立起身,忙叫道:「那人何在?」時遷見了,便引李逵奔出院子,來到莊前,見一官兵打扮的漢子立在大路口上。李逵就月明下看時,卻是同鄉李憋古。李憋古見宋江及眾頭領都在,便躬身施禮道:「小人李憋古,久聞宋公明義士大名,特來相見。」宋江聽說,想起那年李逵自東京歸來,與眾人說起所經歷之事,曾提起這李憋古。當下忙還禮道:「閣下是我鐵牛兄弟恩人,也是宋江的恩人。今日來此,不知有何見教?」李憋古道:「無他,特來勸義士投誠耳!」李逵聽得投誠二字,不禁暴跳如雷,厲聲喝道:「我好意帶你來,你竟是和那張叔夜一夥的。教你咬我鳥,且先吃我三斧!」說罷,掄起板斧,要砍李憋古。

眾人正吃驚,隻見李憋古麵不改色道:「鐵牛今日殺我,便是辱你老娘!」李逵聽了,便住了手,問道:「我老娘早已被虎吃了,怎的殺你便是辱我老娘?」李憋古道:「你自小凶頑,打死了人,逃走在江湖上。你哥哥李達代你受過,幸得我求同村財主上下打點,方才無事,靠與人做長工博些飯食贍養老娘。你那老娘思量你,眼淚流乾,因此瞎了雙目。仍時常與人念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家雖有你兩個弟兄,卻都不曾婚娶。身死之日,於九泉下羞見李家先人。你今日殺我,明日官軍便會斬你首級。試想你有何麵目於九泉下見你老娘,卻不是辱她麼?」

李逵見說,撇了板斧,撲通跪地哭道:「娘耶!鐵牛不孝,累你沒了性命,今日又險些成了不義之人。」李憋古上前扶起道:「兄弟莫哭,且聽我說。那年我自東京回到沂水縣,因那東家不仁,我便辭了工,輾轉到了海州朐山縣。因寫得一手好文章,縣令便參我作了主簿。後那張叔夜知海州,小人與他共事日久,見他遮奢是個精忠為國的偉男子。今日我來,全因他深知眾頭領都是頂天立地的豪傑,隻因被逼無奈,方才落草。雖立場殊異,然扶救蒼生之心則同。故不忍手足相殘,特遣小人來招安,留有用之身為國效力。上不愧列祖列宗,下不負社稷蒼生。」說罷,竟拿出盧俊義的頭盔,對宋江、吳用道:「盧頭領現雖遭擒,然張知州卻待為上賓,未傷分毫。今日眾英雄若聽小人之言,便一同去見張知州。若執意不肯,便請先斬我頭,再去搏命,小人雖死無怨!」

宋江聽了,自覺李憋古語出誠懇。又見眾兄弟委實疲憊,難堪再戰。思來想去,不禁長嘆一聲道:「罷了!罷了!豈可因我一人,白白斷送眾弟兄之命。」便環顧眾頭領道:「我意已決!今日便聽李兄弟之言,接受朝廷招安,為國效力。」吳用亦嘆道:「想是天意如此,非人力可挽。」眾人沉默半晌,方道:「全憑哥哥區處,我等誓死相隨!」宋江大喜,執李憋古之手道:「既如此,煩望李兄弟轉告張知州,宋江在此靜候消息。」李憋古喜道:「小弟受此重托,敢不竭力!眾英雄權且在此歇息一晚,待小人回去稟復張知州,明早定來回報。」宋江稱謝了。當下眾人相送出莊,李憋古自回城去。宋江、吳用等兀自一夜未合眼,說說談談,早見東方魚肚泛白。

天明時分,卻見盧俊義、李憋古同到莊上。眾人見盧俊義歸來,驚喜交加。李憋古道:「張知州聽聞義士等不計前嫌,棄暗投明,深感慰懷,現已在城外恭候。為表誠意,特教盧頭領與小人先來報知。」宋江道:「張知州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真君子也!」當下便教眾頭領把器械留在莊內,人人都赤著雙手,隨李憋古出了莊子,徑投海州城。行不數裡,早到海州東門。李憋古引著宋江、盧俊義一行三十六籌好漢,緩步徐行,早見張叔夜倒屣相迎。宋江上前,拜倒在地道:「感蒙大人盛德,不以江等卑鄙,赦過招安。自今日起,眾兄弟都願投在麾下,改邪歸正。」當時自盧俊義以下,都參拜了。張叔夜笑著還禮道:「義士深明大義,前來投誠。張某定當一力申奏朝廷,為各位洗冤。今後你我齊佐王室,護國安民。」宋江道:「我等今日才是撥雲霧而見青天。大人恁般錯愛,必有以報。」張叔夜大喜,便邀眾頭領入城。

當下宋江道:「且慢!宋江雖是戴罪之身,卻有個不情之請。」張叔夜正色道:「義士有何話,但說無妨。」宋江道:「昨日我等不明,恃勇與大人抗拒,手下七十二名弟兄盡數戰死。這些人隨我等出生入死,忠貞不二。今客死異鄉,如蒙大人厚葬,我等感激不盡。」張叔夜嘆道:「臨難不顧身,功成不忘友。真義士也!張某雖是朝廷命官,平生卻最仰慕江湖豪傑,豈肯壞了義氣?義士且寬心,張某即派人前去安頓。」當時傳令,教官兵將七十二具屍首盛殮,葬於白虎山旁青龍澗之東,起土造墓。海州百姓感其義氣,都喚此墓做「好漢塋。」後海州興起一童謠,世代相傳,道是:

白壁虎山陰,墳塚草木青。

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且說當日海州城內排下筵席,款待梁山眾人。席間,張仲熊肩纏白絹,前來敬酒。宋江道:「說來慚愧,我等桀驁,往日多與將軍為難。今日幸蒙張大人不計前嫌,赦過宥罪,乃我輩之福。」張叔夜笑道:「自古:『不打不相識。』若諸位乃望風而降之徒,何來今日海州相會?」說罷,眾人都笑。是夜,眾人開懷暢飲,盡醉方散。張叔夜就教宋江等頭領於州衙內歇息,又連夜擬了一道奏章,備說招安一事,遣體己人星夜送往東京去了。次日,又引宋江等遊覽海州各處,眾頭領皆歡天喜地,歸來依舊宴飲取樂。如此數日,隻盼東京消息。

那日正午,體己人與天使一齊到了海州。張叔夜等聞聽朝廷降敕,忙出郭相迎。入到州衙,天使開讀聖旨,乃是招安詔書,宣宋江等即刻收拾赴京覲見。張叔夜等接了聖旨,當下備禮,齎送天使,那天使滿心歡喜回京去了。張叔夜便與宋江、盧俊義等商議,整頓啟程。次日天曉,海州大小官吏人等,鼓樂喧闐,隊仗紛紜。戈甲森嚴,旌旗耀日。彼時正當草青沙白,風和日暖之時。張叔夜交割了州內事務,便點起張伯奮、張仲熊二將,與宋江三十六員頭領並一千軍馬,耀武揚威,浩浩盪盪,出了海州西門,一路向東京而去。行至六月初一日,早到東京城南。張叔夜獨自先行入城,令宋江等人隻就城外屯駐。紮下營寨,聽候聖旨。宋江與盧俊義、吳用商議,擬寫謝恩表章。眾人整頓服飾,伺候朝見天子。不在話下。

且說張叔夜進了城,由內侍引著,直到崇政殿。彼時殿內早已聚集文武百官。不移時,天子駕臨,眾官山呼萬歲。天子命眾人平身,君臣施禮罷。張叔夜出班奏道:「梁山泊宋江一夥聚集水窪,多與朝廷作對。臣幸不辱使命,曉諭聖意,招安宋江等歸降,為國效力。眼下宋江三十六人俱在城外候旨,伏乞陛下裁決。」天子道:「宋江之黨乃狡黠凶悍之徒,往時朝廷累番征剿,動輒敗衄。前得已故曾孝蘊籌劃,破其巢穴。今愛卿不避凶鋒,降伏凶頑,朕心甚慰。愛卿之功,必有大賞。」張叔夜謝恩。

當下天子復道:「宋江三十六人如何區處,諸位愛卿有何見解?」隻見太宰王黼奏道:「宋江一夥沖州撞府,殺人如麻。今日不得已受了招安,難保他日不生異心。以臣愚意,不如賺入城中,盡數殺之。絕除後患,以警天下盜寇。」話音未落,隻見張叔夜道:「太宰之言,臣不敢苟同。我朝自太祖武德立國以來,素以信義治天下。今既已招安在先,若食言殺之,恐將失信於天下,有損陛下威名。且宋江等智勇過人,正可為國所用。如若殺之,豈不為敵國所笑?以臣之見,陛下可封官拜爵,以收其心;曉以恩義,以堅其誌。如此,則宋江等皆樂為國效死也。」天子當下傳旨,三日後宣見宋江等人。當日朝罷,張叔夜自出城外轉達天子旨意,宋江、盧俊義等歡喜無限。

轉眼三日早過,那日天子設朝,教宣宋江等戎裝朝見。此日東方大白,張叔夜留二子於城外關領兵馬,自與宋江、盧俊義三十六人,披掛上馬,承旨自朱雀門入城。隻見城內禦街兩邊,早已排下貔貅甲士。威儀嚴肅,槍戟如林。那些神龍衛士,金槍班,羽林軍,一切成嚴儀仗,分列道旁。張叔夜在前,宋江、盧俊義、吳用、關勝、呼延綽、花榮、柴進、李應、朱仝、魯智深、武鬆、董平、張清、楊誌、徐寧、索超、戴宗、劉唐、李逵、史斌、雷橫、李俊、張橫、張順、張榮、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楊雄、燕青、裴宣、宋萬、杜遷、李雲、張青、時遷,共是三十六位頭領,披袍掛甲,攬轡徐行,說不盡的威武榮耀。城內城外的人,早已邀張喚李,挨挨擠擠,人頭攢動,爭搶著來看熱鬧。那東京百姓都隻聞梁山好漢之名,從未見過真容,不知宋江等怎樣一個三頭六臂的模樣,都要來瞻仰瞻仰。一時間,觀者如堵。有的說:「宋江等替天行道,劫富濟貧。今番受了招安,乃國家幸事。」有的說:「宋江等俱是十惡不赦的人,按律當斬,怎地便受了招安?」也有人嘆道:「招降恐非上策,今日招安,明日復叛。非但壞了國家法度,日後強徒勢窮時,都效仿此法也!」眾論紛紛,莫衷一是。南朝忠湣曾有詩為證:

元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

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

臣聞官職要與賢,輒啖此曹無乃錯。

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凶嗣為虐。

不如下詔省科徭,彼自歸來守條約。

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

當下天子敕命,梁山泊大小頭領,封官授爵,謝恩聽命,給付賞賜。正、副頭領宋江、盧俊義,各賜金銀一千兩,錦緞十表裡,禦花袍一套,名馬一匹。大小頭領三十四員,各賜金銀五百兩,彩鍛八表裡。當下宋江三十六人高呼萬歲,深謝天恩。前事已完。

且說張叔夜說了緣由,自道:「我觀那宋江兵馬雖因一時之困而歸降朝廷,然其賊心不死,終貽大患。而今既是南方有事,正可以此為援,調以高俅之用,南征賊兵。」李君一道:「似此一班草寇,乃烏合之眾,如何當得大任?」張叔夜笑道:「懷康此言差矣。這三十六人中許多皆是被擄掠去的,個中不乏朝中官吏,更有些個乃是賢良之後,滿門忠烈。定能見功。」李君一道:「若是如此時,我等當從中多選忠良,以充要任,勿使珠玉蒙塵。」張叔夜點頭應了。便如此吩咐了喬慕武。喬慕武領諾,正待走時。張叔夜忽叫住他道:「這一次平亂,你有大功。本官已向皇上上表,請加封你官爵,早晚間便有答復。」喬慕武大喜,千恩萬謝地去了。

次日一早,張叔夜、李君一兩個看過三十六人名諱,提點了名目,便換了官服,一同上朝,共言上奏。道君皇帝看那折子上寫著:「諫議大夫臣李君一、徽猷閣直學士臣張叔夜謹奏曰:「江南草寇,既成心腹大患,而今太尉高俅已遣將回京求援,現有新近歸附宋江人馬,正待聽封,可調以太尉高俅麾下擢用。必乾大功。」

天子聞奏大喜,急令使臣宣省院官聽聖旨。要調宋江這一乾人馬為前部先鋒。省院官到殿,領了聖旨,隨即宣取宋江,直到披香殿下,朝見天子。拜舞已畢,天子降敕封宋江為平南兵馬正先鋒,盧俊義為平南兵馬副先鋒,餘下頭領皆為偏將,領了聖旨,就辭了天子,跟同趙明,約定時辰起兵,南下討賊,不在話下。有詩為證:

梁山作偽日狓猖,以偽應偽計亦良。

莫詬借刀殺人計,乃心王室終為光。

卻說宋江眾人回至館驛,俱各歡喜。正在調笑之時,忽報有聖旨到。宋江等人忙跪地接旨,那天使捧詔開讀,原是點要呼延綽、楊誌兩個,各授統製之職,即日赴西北小種經略處聽用。這都是李君一計較。楊誌驀地想起那口祖傳寶刀來,便乞請天子賜還。天子允可,便教東京府尹將那口刀自官庫取出,依舊還與楊誌。兩個領旨謝恩過,待天使去了,便都跪在宋江麵前,各敘不舍之意。宋江含淚道:「二位賢弟蒙朝廷厚恩,得以重用,此是好事,休要作此兒女姿態。」當下二人收拾了行裝,便徑奔西去了。宋江眾人直送到萬勝門外,方才灑淚分別,不題。

待到出征之日,趙明便領宋江餘下三十四人,連同各處招安的草寇十三員:濟州牛頭山小陳勝王江、賽吳廣董海;東平府紫蓋山掃地龍火萬城、擎天銅柱王良;兗州狼嗥山勝洞賓吳角、青龍神閻光、白虎神田霸、朱雀神董愷、玄武神餘誌旺;真定府封龍山金羅漢張善朋、銀夜叉張善友、下山虎李榮祖;江州無為軍攔路虎黃麻胡,共是四十八員將佐。加以禦營並綠林中收編的人馬一萬餘人,南下討賊。這一下,有道是:南洞北泊,化作鷸蚌相爭。引頸就戮,唯剩鳥盡弓藏。正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畢竟這宋江隨高俅南下征方臘會生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此一回內,折了二員南軍將佐:

辛孝青、方百花

就擒一員南軍將佐:

辛孝平

折了六員官軍將佐:

陳翥、朱光北、李明、鍾正、闞忠、曾苞

就擒一員官軍將佐:

郝思文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雲之羽:鳶鳶不徵 金雞 生死利害 校園狂神 從心念儲物櫃開始 【鳳語】失落的圖騰 哭唧唧誰不會啊!我就不會 詭紋專列 沉淪救贖 人間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