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漢君臣商討邊計 佞幸臣擾亂國事(1 / 2)

加入書籤

1

給事中息夫躬,大司徒王嘉,向劉欣施禮完畢,君臣就轉入了議題。

劉欣首先笑盈盈地發話道:

「兩位大人:

朝廷舉行廷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定奪。

對於國家的重大事件,不是那些鼠目寸光的凡夫俗子所能夠作出決斷的。

所以朕留下兩位大人,征求意見,希望兩位大人能夠進盡忠言,協助朕做出決斷。

兩位大人不用拘禮,我們君臣言歸正傳,繼續討論防範邊塞蠻夷的問題,以便做出最終的決定,加緊實施。」

見皇帝在朝會上肯定自己的建議,留下自己和宰相王嘉,單獨商討邊塞大計,息夫躬更加得意。

等劉欣發話討論,息夫躬生怕大司徒王嘉在皇帝的麵前否定自己的意見,就率先搶著發言,對劉欣說道:

「陛下啊:

微臣之所以向陛下提出防範邊塞蠻夷的計策,並不是臣信口開河,異想天開,而是臣心裡有十分深刻充分的理由的。

近些年來,天朝災異屢次出現,微臣一直暗中擔心,恐怕一定會有非常的事變發生。

這些年,曾經發生了熒感星侵入了心宿星的位置,而太白金星又高而有光,閃爍不定的情況,還曾經有角宿之星,為河鼓星宿所遮蔽的天象,如此等等,一係列天象變異的非常事件。

按星象占驗之法,這種種天象變異,都是朝廷將要發生兵禍災難的征兆。

經歷這些天象變異後,天下謠言四起,民間百姓也以種種方式,轉相傳遞這些災難的征兆。

叫做西王母『詔籌』的麻杆或秫秸,經過了許多郡、國,甚至到達了京師長安,引起了天下官吏百姓的騷動不安。

臣私下擔心,如此下去,恐怕必將有意外的非常變亂發生,如今唯有鎮服天下,安撫民心為上。

微臣建議陛下,立即派遣一個大將軍,代表皇帝,去巡查邊塞部隊,順便整頓一下邊塞武備。

可以先斬一個違法亂紀的邊塞郡守立威,以重新樹立大漢朝廷的威信,安撫民心,以達到威懾震動四邊蠻族,安定邊塞的目的。

臣以為,用這個計策,就可以應合天象變異,緩解上天的震怒,安定軍心民心,抑製非常情況的突然發生。」

劉欣一聽,深合己意,深以為然,對息夫躬的計策大為欣賞,大聲贊揚道:

「宜陵侯所言,大有道理。

朕也深知,如今的邊塞將帥官吏,大都顢頇驕橫,違法亂紀,不聽君令。

如果不斬殺這些為非作歹之徒,不足以立皇帝之威,去震懾邊塞的蠻夷之輩,防止他們擾亂邊庭。」

劉欣轉過身子,詢問大司徒王嘉說道:

「大司徒大人:

宜陵侯大人提出的這個計策,殺將立威,震懾塞外蠻夷的方法,大人認為如何呢?

司徒大人以為,是否可以立即在邊塞實施呢?」

劉欣年青多疑,見識很少,做事優柔寡斷,害怕做錯事,貽誤國家大事,心裡十分困惑。

他就用親熱和藹的語氣,笑眯眯地去征求大司徒(丞相)王嘉的意見道。

大司徒王嘉,卻不贊同息夫躬的計策,暗自思忖道:

「看樣子,陛下已經被息夫躬這個家夥完全蒙蔽了,對他的話言聽計從。

我們漢朝廷歷代君王,對待官員、蠻夷,都講究以德服人。

如果我們漢朝廷使用這樣的欺騙手段,運用陰謀詭計,去對付忠心耿耿的匈奴汗國單於和盡忠職守的地方各級官員,不夠光明磊落,光明正大,並不恰當啊!」

見皇帝誠懇地征求自己的意見,大司徒王嘉,立即直言不諱,坦誠地回答劉欣說道:

「陛下:

微臣不贊同宜陵侯大人的意見。

微臣聽說,引導下民,身教勝於言傳,靠實際的行動而不靠虛假動聽的言辭;應驗天象變異,要靠實質有用的內容去感動天地神靈,而不靠表麵的虛假文章,去欺騙使詐。

下民的地位,雖然卑微弱小,人微言輕,如螻蟻一般,但如果對他們使用詐術,去欺蒙哄騙他們,可以欺騙一時,不能夠欺騙一世。

長此以往,必將因小失大,徹底失去朝廷的威望和信譽。

更何況對於聰明睿智,洞察一切的上天神明,難道可以用虛假不切實際的言辭,去隨意欺騙的嗎?

臣以為,實際上,如今朝廷動盪,邊塞不寧,天災頻繁,天象變異不斷,大都是由**造成的,是臣子們處理朝政不當,所造成。

上天顯示天象變異,是想以此來告誡人間的君王,想讓他們覺悟反省,改正過自己的失,誠心誠意地推行善政,造福百姓的。

臣私下以為,民心歡悅,百姓安居樂業,上天自然就心滿意足,十分滿意了。

某些善辯之士,隻看見事物的某一方麵,有時就荒謬地用自己的意思,去附會星象變異,憑空捏造出匈奴汗國、西羌蠻夷將要發難的預言,謀劃大動乾戈,設下權變的計策,這不是應合上天的正道。

從前的時候,如果郡府太守、封國國相等二千石高官有罪,他們都驅車奔馳到皇宮門前,反縛自己的雙臂,接受法律的製裁赴死,恐懼朝廷的法律,到了如此的地步。

那時,朝廷都是用法律法令準則,去處罰他們,而不是用欺騙使詐的手段,去虐殺他們。

如今,能言善辯的人,卻如此談論建議,要想用欺騙使詐的手段,去虐殺官吏們。

臣以為,這是破壞安定,製造危難的辦法,是誇誇其談而使聽者高興的話語,實際上不可聽信。

討論國家大事,議論國政之時,最讓人頭痛反感的,就是那些阿諛奉承、陰險奸詐、巧言詭辯而用心惡毒,嚴峻刻薄的語言和建議。

阿諛奉承,歌功頌德,則有損於君主的謙虛誠信的品德。

陰險奸詐,忽悠下民,則百姓怨恨。

善辯而狡猾,就會破壞人間正道。嚴峻刻薄的言行,則傷害君主的大度和恩惠。

誠實守信,一諾千金,是治國的準則。

而搖唇鼓舌之人,卻妄圖以虛假欺騙手段去動搖國家安全的根本,將會把國家推向危難。

雄辯的口舌,隻圖一逞痛快罷了,實際上不可聽從。

這是有歷史教訓的,請陛下明鑒。

從前,秦穆公沒有聽從百裡奚、蹇叔的忠心誠懇的勸告,因而軍隊大敗。

秦穆公悔過自責,痛恨那些誤國的大臣,想起白發老人的忠告,作《秦誓》以悔過,並得以名垂後世。

願陛下觀覽古代的戒鑒,獨立思考,反復琢磨,不要被某些人先前提出的那些所謂的計謀所左右。」

忠心耿耿的大司徒王嘉,毫不留情地當麵反駁息夫躬的建議說道。

「司徒大人的觀點太迂腐可笑了,不知權變,不合時宜。朕並不認可!」

劉欣有些鄙夷地對大司徒王嘉說道。

「兩位大人,你們都下去吧,讓朕獨自思考一下,慢慢斟酌此事。」

劉欣下令息夫躬和王嘉辭去。

「陛下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臣擔心,陛下一心一意地準備采用息夫躬的謀略,去對付匈奴汗國,以展示自己的宏圖偉略,根本就不會接受臣的勸告。

如此,挑起北方邊塞戰事,則大漢危也!

臣一定要竭力阻止,此事的發生。」

大司徒王嘉一邊下殿,一邊憂心忡忡地思慮道。

2

轉眼之間,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就過去了,又到了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的春季。

此時,劉欣的皇權越發鞏固,劉欣、傅太後為代表的朝廷新貴,也越發恣意行事。

大漢朝廷的形勢,也是更加混亂腐朽,朝政更加傾頹衰敗。

大漢朝廷的國家政事,不僅沒有任何大的起色,而且朝廷危機日益加劇。

土地兼並更加嚴重,朝廷賦稅減損厲害,常常是入不敷出。任人唯親,官吏腐朽,百姓怨憤的形勢,也愈演愈烈。

此時的大漢朝廷,幾乎已經到了,一根火柴就能夠引燃爆炸的地步。

3

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元旦佳節,正月初一那天,劉欣召集群臣,舉行恭賀新年大會。

新年伊始,劉欣病體稍稍痊愈。他的裝束與麵容,也經過了精心的裝飾打扮。

劉欣一身新裝,精神振作、神采奕奕地出現在未央宮白虎殿裡。

劉欣心情舒暢,態度十分和藹,似乎有求於重臣。

群臣見皇帝愜意高興,緊張的心情,頓時鬆懈了幾分。

朝會開始,劉欣就以一副高瞻遠矚而又成竹在月匈的神態,曉諭眾臣說道:

「諸位愛卿:

今天新春佳節,朕代表太皇太後陛下和皇太太後陛下,向諸位愛卿祝賀佳節。

祝願大漢帝國蒸蒸日上,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諸君也歲歲平安,事事如意。

值此元旦新春之際,請諸位愛卿,在新的一年裡,務必勤政愛民,忠於王事,不辜負朕和兩位太後陛下的重托!

讓我們君臣同心協力,重塑一個太平盛世,實現復興大漢的偉大夢想。

可是,近些日子以來,雖逢新春佳節,朕的日子,卻一點也不安穩好過,心情也很不愜意。

近些年來,天災頻繁,變異不斷,盜賊橫行,動亂的征兆,已頗有顯示。

朕卻沒有聽說,大臣將軍們對此深感擔心憂慮,從而精選訓練將士,修繕武器,做好準備的。

朕聽說,匈奴汗國等邊塞惡賊,忘恩負義,已經在我大漢邊塞附近,偷偷屯兵,對我大漢邊塞虎視眈眈。

朕想到這些,心裡就十分憂慮,寢食不安,一直不能夠安寧。

我大漢王朝雖然以德治國,安撫萬民,但忘戰必亡,好戰必敗。

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方為上計。

器具不堅牢,誰應當去監督呢?天下雖然安定,忽略備戰,必將十分危險。

眾位愛卿,你們都是國家棟梁,朕的股肱之臣。

你們一個個都智慧超群,能力出眾,擔當著大漢帝國的重任,一定深刻地明白這些道理。

朕誠懇地請求各位愛卿,從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將軍,以及中二千石的官員中,各推舉一名通曉軍事、熟悉兵法的大臣出來,以供朝廷的選拔任用,應對如今朝廷的危局,勇挑保國安邦的重任。」

劉欣微笑著,用一副謙遜誠懇、求賢若渴的神態,問候谘詢著大臣們。

群臣見此,有些受寵若驚。

4

見皇帝一反常態,如此謙恭地誠心求賢,文武百官的心情更加輕鬆。

大多數文武百官,不免跟風一段,免得與最高領袖的意見不一,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

於是,文武大臣紛紛順從皇帝的意思,熱情洋溢地開始獻計獻策,準備推薦一個,他們自己心中,認為的最合適的人選。

而那些經驗老道,見多識廣,老謀深算的大臣,大司馬丁明、大司徒王嘉、禦史大夫賈延等三公大臣,心裡卻洞如觀火,十分清楚皇帝此刻的用意。

三公大臣們,似乎都很容易地就猜透了劉欣的心思,都態度漠然地看著皇帝盡情表演。

大司徒王嘉,在心裡自語道:

「看樣子,陛下已經完全接受了息夫躬的意見,欲任用大將軍,巡視邊塞了。

陛下一直聲稱任人唯賢,求賢若渴,月匈襟寬廣,接受諫言,不過是沽名釣譽,愚弄眾臣罷了。

陛下口口聲聲,聲稱征求眾臣的意見和建議,不過是想名正言順地授任自己的寵臣和外戚,擔任朝廷要職,以便借此機會,封住大家的嘴而已。

臣就是在怎麼愚鈍麻木,反應遲鈍,怎麼能夠不明白陛下的心思呢?

陛下早就想任命自己的嶽父孔鄉侯大人(傅晏),擔任大司馬、衛將軍一職了。

陛下任命自己的舅舅陽安侯大人(丁明),擔任大司馬還覺得不夠,還要給舅舅加上驃騎將軍一職。

陛下任命駙馬都尉董賢擔任侍中,還不滿足,還想給予董賢更大的恩賜。

陛下這樣做的目的,路人皆知,誰人不知道是為了想更好地集中皇帝的權力呢?

臣等雖然愚魯,怎麼能夠不明白皇帝的心思,公開出麵提出反對意見,說破此事,讓陛下難堪,下不了台呢?」

大司徒王嘉等三公,既然深刻明白劉欣的心思,就大多沉默不語,不發一言。

劉欣見三公沒有反對,甚為滿意。

「皇帝和三公大臣的心中,早就有了合適的人選。

既然三公九卿們都大多緘默,不發一言,我們這些小臣,去多什麼嘴巴,遭皇帝寵臣嫉恨呢?

臣等膽怯怕事,怎麼敢冒殺頭之罪,提出其他人選,觸怒皇帝呢?」

見三公們不肯帶頭發言,推薦皇帝中意的人選,文武大臣也都不是傻瓜。

大臣們也都明白了當出頭鳥,提出反對意見、觸怒皇帝,被皇帝以及寵臣中傷擊打的危險。

大臣們心知肚明,明哲保身,也就都不肯啃氣,提出自己的建議了。

所以,文武大臣裝模作樣地熱烈議論了半天,卻一直沒有一個大臣,敢於率先帶頭,出麵發言,提出自己認為的合適人選。

5

見大臣們並不配合自己的表演,劉欣的臉色,變得陰沉,有些不耐煩起來。

劉欣惱怒地用腳輕輕地踢著禦案,表達著自己的不滿與憤怒。

「這些家夥,結黨營私,左右逢源,不為帝國著想,真該好好地收拾收拾一下了。

討論這麼久,居然沒有一個大臣,願意摒棄個人恩怨,帶頭出麵,為了朝廷大局,提出合適的建議和意見。

看樣子,大臣們心裡,似乎大都不認可朕心裡中意的人選啊!

朕等了很久,如今才終於有了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任用朕中意的人才。

可是,以三公為首的文武大臣,卻是如此的不知趣,居然不肯帶頭出言,擁護朕選拔出來的賢才,真是太可惡了!

管他的呢?

朕乾脆直接提出來,看哪個大臣敢於提出反對意見!」

劉欣越想越惱怒,就想發作了。

劉欣終於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了。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示意大臣們停止討論。

大臣們立即靜默了下來,都斂聲屏氣,看著至高無上的皇帝。

6

劉欣不慌不忙地用銅鏡照了照自己年青俊俏的臉,顧影自憐了一會,等待大臣們整肅自己的神態。

然後,劉欣扌莫扌莫自己嘴唇邊絨絨的髭須,聲音洪亮地宣布道:

「諸位愛卿:

聽了大家的討論,朕深受啟發。

大家的建議都很好,朕非常欣賞眾位愛卿,對大漢帝國和朕的耿耿忠心。

然而,眾愛卿一定要清楚明白一個道理,處理國事,要果斷堅決,不能夠畏手畏腳,優柔寡斷,拖泥帶水。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一件小事,也爭論不休,不知道何時才有一個討論結果,將會嚴重貽誤國事,這也是朕一向反對的。

所謂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賢。

朕在心中,權衡利弊,考察得失,已經有了兩個最佳的人選。

一個就是我們至親的孔鄉侯大人(傅晏),一個是德高望重的陽安侯大人(丁明)。

朕特別提出這兩位大臣,來供大家參考參考,以免大家翻來覆去,沒完沒了地討論過不止,貽誤國家大事。

眾愛卿以為如何呢?」

劉欣一提出自己的意見,文武大臣就知道事情已經有了定論,反對無用,於是就都不支聲了。

劉欣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好的,既然大家沒有異議,朕就這樣決定了!

茲下旨,任命孔鄉侯大人(傅晏),擔任大司馬、衛將軍;任命陽安侯大人(丁明),擔任大司馬、驃騎將軍,一同襄理軍事。

希望兩位愛卿,竭盡忠心,為帝國效力,輔佐朕完成中興大業。」

劉欣當即下旨道。

「陛下如此明顯地違背朝廷規矩,任人唯親,置祖宗規矩於何地呢?

長此以往,朝廷還有什麼用人的規矩呢?

陛下召集群臣廷議討論,卻不征求、接受大臣們的意見,這不是忽悠、戲弄大臣嗎?」

大司徒王嘉等三公以及朝廷文武大臣,不禁大失所望,心裡再次有了一種受到皇帝愚弄的感覺。

文武百官的人心,越發不滿背離。

7

「哎呀,天狗吃日了,天狗吃日了!

天啊,太陽怎麼突然不見了呢?怎麼回事?怎麼回事啊?難道是天地神靈震怒了嗎?」

宮外,京師長安軍民,突然驚慌失措地大聲吆喝了起來。

恐懼不安的呼喊聲音,一直傳到了宮禁之中。

就在劉欣下旨宣布,任命自己的外戚孔鄉侯傅晏、陽安侯丁明,擔任朝廷大司馬、衛將軍、驃騎將軍的聖旨不久,長安上空,就突然發生了一次日食。

「陛下:

如今天昏地暗,昏鴉亂叫,氣溫剎那間直降,太空出現了天狗吃日的變異。

百姓惶恐不安,驚慌失措,擔心大禍來臨,請陛下下旨安撫。」

執金吾任宏,急匆匆地進宮來,報告皇帝道。

正在主持朝會,一向迷信星象的皇帝劉欣,心內隱隱有些不安。

「執金吾大人:

日食地震,不過是天地常理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

你立即帶人出宮,去安撫百姓,守衛宮廷,防止亂民趁機鬧事。」

劉欣故作鎮靜,吩咐執金吾任宏道。

執金吾任宏接到皇帝旨意,匆匆而去。

「諸君:

發生日食變異,乃天地神靈的正常反應,表明朕還沒有被天地神靈拋棄,還受著天地神靈眷顧,不是無可救藥之君。

朕特別下詔,令公卿大夫,盡心陳述朝政過失,貢獻補救措施。

著令公卿大夫,為國選拔賢才,舉薦賢良、方正、以及能直言進諫者各一人,以彌補朝政的缺失。大赦天下。欽此!散朝!」

劉欣見日食突然發生,心裡也有些慌亂恐懼,急匆匆地宣布散朝回宮。

大司徒(宰相)王嘉等三公以及朝廷文武大臣,眼見日食突然發生,也都隱隱有些不安,擔心不已。

大家憂心忡忡、心事重重地各自回府,處理公事。

8

大司徒(宰相)王嘉,自從接受皇命,擔任大漢宰相以來,一直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想力挽狂瀾,盡力挽救大漢朝廷的頹勢。

處理政事之餘,王嘉常常獨自思考朝廷的缺失,欲興利除弊,盡力彌補。

「陛下登基以來,很多的施政措施都很欠佳,值得商榷改正。

而選拔任用大臣的做法,也任人唯親,明顯不公,有違任人唯賢的準則,對朝廷公正、公平地處理政事,極端不利。

臣身為百官之首,享受朝廷俸祿,怎麼能夠明哲保身,飽食終日,無所作為呢?」

見劉欣麵對日食發生之事,一反常態地向天下人公開下旨,表示願意誠懇地接受大臣和賢良的建議。

大司徒王嘉聽後,十分欣慰,又恢復了自己天真淳樸的秉性,自思道:

「如此看來,陛下大徹大悟,真的覺醒了。

但願皇帝陛下勵精圖治,痛改前非,則大漢有救了。」

於是,大司徒王嘉,趁機針對朝廷最新發生的事件,向劉欣上密封奏書,建議皇帝說道:

「陛下:

臣接奉聖旨,知道陛下決心以天下為重,為國選拔賢才,清明政事,心裡十分欣慰。

臣內心特別欣喜,為陛下勇於接受臣民的建言,感到十分高興,覺得陛下猶如堯舜在世。

臣還是堅持以前的觀點,堅持認為,當前災難頻繁,天象變異不斷,民不聊生,主要問題不僅僅是天災,更主要的還是**造成。

如今的國庫,已經十分空虛,而朝廷的賞賜,依然無度,有違陛下即位之初提出的節儉原則。

解決財政窘困,度支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了朝廷的當務之急。

而據臣了解,解決財政窘困的問題,歷朝歷代,不外乎開源、節流兩策,沒有其他途徑和捷徑可尋。

如今,天災**不斷,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國家戶口喪失嚴重,苛捐雜稅依然繁多,百姓十分窘困,甚至賣兒賣女,維持一家的生計。

為朝廷開源,已經十分困難。

如果竭澤而漁,勢必天怒人怨,引起動盪,最終得不償失。

如此看來,唯有節流一策,還可以試試。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從尋找師叔開始 戰神虐渣A爆全球 終結末日騎士 九靈器神 極品學霸橫掃南北朝 苟成聖人後被天道曝光了 西遊:從漫畫開始的文化入侵 我的異界這一生 諸天遊戲:從魔咒課教授開始 海賊:我在洛克斯船上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