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司馬取悅士民 王太後稱贊功績(1 / 2)

加入書籤

1

於是,大漢朝廷根據大司馬王莽的建議,大肆封賜皇家宗室外戚,以及有功之臣。

當初,哀帝劉欣製造冤案,陷害東平殤王劉雲夫妻致死,天下人十分同情。

東平王劉雲,是東平思王劉宇的嫡長子。

如今,朝廷撥亂反正,平反冤案,重新下旨,立東平王劉雲的嫡長子劉開明,為東平王,天下百姓歡愉。

劉開明是劉雲的第二個兒子,東平王劉雲的王後劉揭所生的嫡子。

朝廷又立已故東平思王劉宇的孫子劉成都,為中山王,作為中山孝王劉興的後嗣;

接著,朝廷又封漢宣帝的曾孫劉信等三十六人,都為列侯;劉信是東平殤王劉雲的庶長子,被封為嚴鄉侯;東平殤王劉雲的第三子劉璜,被封為武平侯。

朝廷又賜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位大臣爵位,均被封為關內侯;

朝廷又命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凡無兒子,但有孫子或同母兄弟的兒子的,都可作為王侯的繼承人;

皇族宗室近親支係的後裔,因犯罪而被開除宗室譜籍的,一律恢復原來的皇家宗室身份;

全國官秩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退休金,直到死亡。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鰥夫寡婦,王莽都使用恩惠照顧政策,無所不施。

漢朝廷的聖旨頒布以後,全國黎民百姓,一片歡躍,天下歸心。

2

此時,太皇太後王政君,已經有七十二歲高齡。太皇太後雖然保養得很好,但實際上年老體衰,精力不濟,常常心力憔悴,越來越厭倦政事。

而此年,王莽也已經四十六歲,歲月不饒人。

然而,無論朝廷的大事、小事,王莽必先到長樂宮,去請示太皇太後的意見以後,才能夠吧頒布實施。

大司馬王莽,也不得不經常在司馬府、未央宮白虎殿與長樂宮來回奔波,常常是疲憊不堪,難以應對,深以為煩。

久而久之,太皇太後王政君和大司馬王莽,也都厭倦不已,渴望改變。

此時,太中大夫劉歆,擔任宮廷右曹一職,深知王莽的心思。

太中大夫劉歆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深為王莽的處境同情,暗暗思忖道:

「如今,大司馬大人,已經取悅了天下官吏百姓,贏得了天下民心。

大司馬大人欲獨斷專行,以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卻不能跳過太皇太後陛下的掣肘,必定煩惱不已。

如果我能夠幫助大司馬大人,勸說太皇太後陛下,放棄操勞國事,讓大司馬大人暢心如意去放手大乾一場,豈不是大功一件嗎?」

右曹太中大夫劉歆,想到這裡,大喜,急忙與王舜、甄豐、甄邯、嚴尤等公卿大臣商議。

王舜,甄豐,甄邯,嚴尤等公卿大臣,都十分贊賞劉歆的想法。

右曹太中大夫劉歆,遂上奏太皇太後建議道:

「太皇太後陛下:

微臣發現,以往朝廷任命官員,往往根據官吏的功績和資歷,按一定的順序逐階提升到二千石職務。這幾乎成為了朝廷的一種慣例。

臣以為,這樣選拔任命官吏,其實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有利的是,官員的升遷晉級,根據官吏的功績和資歷去提升,有一定的規矩可以遵循。

不利的是,這樣論資排輩去做,有可能選拔不出真正銳意進取的優秀人才。

尤其是近些年來,論資排輩,看重關係門第,任人唯親的弊病尤甚。

由於哀帝親信奸佞,任人唯親,不按照規則辦事,朝廷選拔任命官吏,產生了很大很多的弊病。

各州部刺史,任人唯親,看重關係門第,所舉薦的茂材、異能等人才,往往是從豪族大姓,官宦子弟中去選拔,完全違背了任人唯賢的原則。

這些人被委任為朝廷各級官吏以後,大多數人的表現都很不稱職,嚴重違背了量才錄用,任人唯賢的公正公平原則,讓人非議怨恨。

臣私下認為,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不稱職,就是因為朝廷的把關不嚴,沒有做麵對麵的麵試選拔所造成的。

微臣認為,為了人盡其才,知人善任,杜絕看重關係門第,任人唯親的流弊,應該讓這些接受選拔的人才,都先去謁見安漢公大人,接受安漢公大人的考核麵審。

等到安漢公大人認為考核麵審合格以後,朝廷再發布正式的任命證書。

安漢公大人一秉大公,公正無私,一心為國,嚴明法紀,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臣等相信,安漢公大人一定嚴格把關,為國家盡職盡責地選拔任用優秀人才。

如此操作,則能夠杜絕看重關係門第,任人唯親的流弊,為朝廷公正無私地選拔出真正優秀的人才。

太皇太後陛下是帝國的希望,英明領袖,維係著帝國的安危。

如今,太皇太後陛下的年事已高,實在不適宜操勞過度,以免有傷太皇太後陛下的鳳體。

微臣請求太皇太後陛下,把選拔俊才,麵試官吏這些小事,統統全權交給安漢公大人去辦理。

相信安漢公大人,一定能夠秉公辦理,任人唯賢,不會辜負太皇太後陛下的信任。」

3

聽了右曹太中大夫劉歆等大臣的建議以後,太皇太後十分感動,贊嘆道:

「大司馬不僅勤政愛民,處事公正無私,而且孝順體貼,深得朕的寵信。右曹大人的建議很好,朕很是欣賞。」

於是,太皇太後向文武百官下詔說道:

「諸君:

哀家聽了右曹大人等大臣的建議以後,深受感動,覺得他們的意見可行。

安漢公大人勤政愛民,孝順體恤,是百官典範,實堪贊譽,深得朕的信任。

從今以後,隻有朝廷的封爵分封,祭祖敬神這一類的國家大事,才稟告哀家知道。

其他事項,請務必統統交由安漢公大人等四輔三公諸位大人,去全權負責,裁決處理,不用稟告哀家知道。

今後,朝廷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官員,以及茂材、異能出身的官吏,要奏報他們各自負責公務的情況,都請直接到安漢公大人的官署裡去,當麵回答安漢公大人所提的問題,接受安漢公大人的谘詢核查,不用再到長樂宮來向哀家匯報請示。

除了考核官吏過去的治績以後,麻煩安漢公大人詢問一下官吏到任後的打算和設想,以及如何施政的措施等等,以了解他們是否能稱職。

有勞安漢公和四輔三公大人多多努力,一切都仰仗你們,讓你們費心了。此詔。」

4

接到太皇太後頒布的旨意,王莽暗喜。王莽急忙用誠惶誠恐的神態,接受了太皇太後委以的重任,上書感謝太皇太後道:

「感謝太皇太後陛下對臣的信任和寵愛。

臣代表四輔三公,向太皇太後陛下保證,一定盡忠職守,公正無私地為國選拔人才,人盡其才,不辜負太皇太後陛下的寵愛信任。」

回到大司馬府裡,想起身上肩負的重擔,王莽亦喜亦憂,對劉歆的建議十分感激。

王莽對太中大夫劉歆越來越欣賞,兩人的關係越發親近。劉歆也對王莽的欣賞感激涕零,竭盡自己的努力,貢獻自己的才智。

王莽很快就行動了起來,對那些即將任命的官員,一一接見詢問,進行甄別。

對親近自己,支持擁護朝廷決策的官員,王莽都關懷備至,示以恩意,給以重用,甚至贈送厚重的禮品,給予賞賜。

對那些桀驁不馴,若即若離,談吐不如意的人,王莽就奏報太皇太後,公開地予以免職撤職。

到了此時,大司馬王莽的權力更大了。

實際上,作為大司馬的王莽,已經臨駕於漢朝廷所有的文武官員之上,成為了大漢朝廷事實上的攝政王了。

5

就在王莽稱心如意,順風順水,躊躇滿誌,欲大展拳腳之時,元始元年(公元1年)五月初一,京師長安上空,再次出現了一次日食。

大漢君臣百姓,小皇帝劉箕子(劉衎),太皇太後王政君,安漢公王莽等三公四輔以及朝廷文武百官,庶民百姓,看見日食出現,都十分恐懼不安。

大司馬王莽心內憂慮,對著親近大臣,反省自己的施政道:

「諸君:

日食不斷出現,百姓惶恐,上天震怒,豈不是昭示朝廷的治理,還有缺失嗎?吾一定要著力改變。」

親近大臣點頭贊許。

安漢公王莽,於是上書皇帝和太皇太後陛下,提出建議說道:

「皇帝陛下、太皇太後陛下:

今日,天空再次出現日食,臣和文武大臣都戰戰兢兢,憂慮不安。

出現日食,雖然意味著上天的不滿和震怒,但也表明,上天還沒有完全遺棄大漢。

天地神靈,是借日食,在提醒警示我們。

臣以為,天意民心,本為一體。天神震怒,表明朝廷的治理還深有欠缺。隻要百姓和樂,天地神靈必然喜悅。

當今之際,宜舉薦賢才,匡救朝廷的缺失,宜大赦天下,寬減賦稅,讓利於民,疏解百姓的怨怒。

如此,定能平息上天的憤怒,疏解百姓的怨恨,恢復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太皇太後王政君、小皇帝劉箕子深以為然,同意王莽的意見。

太皇太後頒旨道:

「大司馬大人言之有理。

哀帝當政,倒行逆施,禍國殃民,搜刮民財,供養奸佞,耗費國家資材,賞賜佞幸,致使朝政腐朽,貪腐盛行,國家空虛,百姓怨恨。

當今之際,唯有減免賦稅,減少供應,以休養生息,安撫萬民。

著即實施大司馬大人減免賦稅的建議,令公卿及以下官員,舉薦『敦厚』和『直言』各一名,到朝廷任職,直言進諫,查漏補缺,以彌補朝廷缺失,根治朝廷的宿疾。」

皇帝和太皇太後的旨意頒布,萬民歡騰。

6

如今,當每天的朝會開始以前,大司馬王莽都會早早地前往大司馬府,按照慣例,召集親信大臣,先行協商朝廷近期的大事,商討法律法令等急迫問題,製定具體的實施措施,統一大家的立場意見。

今天,劉歆、甄豐、甄邯、王舜、嚴尤等親信大臣按照慣例,迅速來齊,大家就開始了簡短的會商。

近些日子,太中大夫劉歆等,為王莽出謀劃策,表現踴躍積極,王莽非常贊賞,常常誇贊不已。

唯有嚴尤,常常沉默不語,像有什麼心事。王莽心裡有些疑慮不解,但一直忙於公事,沒有時間過問。

今天,右曹太中大夫劉歆依然情緒高昂,他率先發言,對王莽建議道:

「大司馬大人:

當年,哀帝寵信奸佞,背信棄義,背棄大宗原則,不講朝廷規矩,弄得朝政日非。

子俊與大司馬大人,同諸君一樣,都吃夠了哀帝、丁、傅外戚和董賢等佞幸的苦,想必大家對這些往事,都依然記憶猶新。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如今,如果皇帝陛下的外戚舅家衛氏,仿效哀帝丁、傅外戚當初的做法,恐怕就會橫生禍端,擾亂朝政。

子俊請大司馬大人特別留意,預先進行防備,不要讓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危害國家大局。」

王莽認為劉歆所言很有道理,稱贊劉歆的發言道:

「太中大夫深謀遠慮,說得得對。

外戚專權,奸佞誤國,必將威脅皇權,危害社稷,莽一定預先設防,防止皇帝的外戚乾預朝政,毀掉朝廷規矩,亂了朝廷大局。」

終於,等大家匯報完畢之後,太中大夫嚴尤,也開始發言。他接著劉歆的話語,態度誠懇地對王莽建議說道:

「大司馬大人:

太中大夫的意見很對。外戚乾政,尾大不掉,必將危害社稷,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最近以來,嚴尤還發現了一些不好的征兆,不敢不對大司馬大人告知。

希望大司馬大人,保持警惕,不要被媚語讒言迷昏了頭腦,失去理智。

嚴尤發現,朝中文武大臣,天下官吏百姓,對大司馬大人的迷信太甚,歌頌太過,恐怕會誤導大司馬大人,有傷大司馬的英明睿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搞個人崇拜,興起造神運動,歌功頌德,阿諛奉迎,把大司馬大人推到一個至高無上、神聖莊嚴的位置上,就會讓大司馬大人的雄心膨脹,唯我獨尊,脫離臣民。

最終,會讓大司馬大人與臣民產生隔閡,有了距離,聽不見百姓真實的心聲,了解不到百姓真實的情形,為政處事,就會失去愛民恤民的準則,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今,大司馬大人可謂德高望重、權傾天下。

從人性人心而言,天下官吏百姓,齊聲贊譽,竭力歌頌大司馬的功勞美德,大都或者是敬畏大司馬的權威,或者抱有自己的私欲目的,不過是想借討好上峰權臣,借機撈點好處,謀些私利而已。

大司馬大人英明睿智,一定深刻明白這些道理。

有大智慧的智者,常常樂於接受他人的諍言,淺陋鄙夷的無知小人,常常喜歡傾聽他人的阿諛奉迎之語。

嚴尤一直希望,做大人的諍友、智友而不是損友、媚友,所以敢於大著膽子,向大司馬大人進言。

如今,大司馬大人已經為朝廷建立了很大的功勛,正是需要大司馬大人保持冷靜,勝不驕,敗不餒,寵辱不驚的時候,希望大人繼續保持謙遜低調的本質,實事求是,淡泊名利,讓部屬的稱頌,適可而止。

像吳王夫差,西楚霸王那樣,取得了一點成就,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妄自尊大的人,最終的結局,都是悲劇,甚至國滅身死。

尤其對待歌頌吹噓,或者冷嘲熱諷的不同意見,大司馬大人更要時刻保持冷靜,有自己的度量月匈懷,不要被阿諛逢迎,沖昏了頭腦,被逆耳忠言激怒,失去了理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無所不能,能夠左右和擺平一切。」

王莽聽了嚴尤耿直無忌的話,有些慍怒,但仍保持笑臉,對劉歆、嚴尤說道:

「兩位大人所言,都是為了大漢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千秋萬代保持繁榮昌盛。莽怎麼能夠不接受呢?

多謝兩位大人的善意提醒。莽一定時刻保持警惕,保持謙遜的美德,冷靜的作風,為大漢帝國奉獻一生。」

「大司馬英明善斷,察納雅言,周公也不過如此。我等欽佩不已。」

劉歆,甄豐,甄邯,王舜,嚴尤等,齊聲恭維王莽道。

「如果沒有諸君的努力,莽一個人,能夠有什麼作為呢?讓我們精誠團結,共創偉業。」

王莽謙遜地嘉許大家道。

7

於是,等朝會結束以後,王莽專程趕往長樂宮,建議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從前哀帝即位,背叛恩義,背棄入籍大宗的原則,背棄祖宗規矩,自行使外戚丁、傅兩家顯貴,擾亂了國家法度,幾乎危害社稷。

而今,皇帝年歲幼小,又奉大宗,成為了成帝陛下的後嗣。

臣以為,應該讓皇帝明確一統的大義,以防備再出現從前的事情,作為後代效法的榜樣。」

「安漢公所言極是。

當年,哀帝登基後,朕也受夠了他們的忘恩負義的背叛,受盡了種種屈辱,雖不算耿耿於懷,但也記憶猶新。

既然皇帝如今已經入籍大宗,成為驁兒的嗣子,理所當然,就要維護入籍大宗的宗旨。」

太皇太後點頭稱是,贊同道,「安漢公大人憂慮得對。皇帝陛下年紀幼小,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動、蠱惑,必須防微杜漸,預先防備才是。

茲下詔,沒有朕的旨意,皇帝所有戚屬,都不得私自進入皇宮,看望皇帝。」

太皇太後下旨,隔離小皇帝劉箕子(劉衎)和他的外戚,以防外戚擾亂朝政。

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大漢朝廷派少傅甄豐,前往中山國裡,傳達朝廷的旨意。

少傅甄豐帶著璽印、綬帶,就在中山國裡,封拜小皇帝劉衎的母親衛姬,為中山孝王(劉興)王後;賜小皇帝的舅父衛寶、以及衛寶的弟弟衛玄,為關內侯;賜小皇帝的三個妹妹尊號為君。

封賞之後,少傅甄豐,庚即傳達太皇太後的旨意說道:

「奉太皇太後懿旨,皇帝陛下的親屬外戚,統統留居在中山封國裡。

沒有太皇太後陛下的懿旨,所有家屬外戚,不許私自前往京師長安,去朝見皇帝,以免影響國家治理。」

8

太皇太後和安漢公王莽沒有料到,朝廷防範小皇帝劉箕子(劉衎)的外戚乾政的舉動,會在朝中,引起文武大臣的強烈反彈和反對。

當時,由大司馬王莽等三公四輔,代表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主持朝廷策問。

扶風郡功曹申屠剛,當時以「直言」身份,被推薦上朝,與文武大臣一道,研討國事。

申屠剛對朝廷隔絕皇帝外戚的舉動,十分不解,於是在回答策問時,直言不諱地向王莽進諫說道:

「大司馬大人:

臣聽說當初周成王年幼之時,周公攝政。周公聽取直言,禮賢下士,平均權力,廣布恩寵,所作所為,均順天地之心,舉措施政,也沒有失當之處。

然而,近處的召公,依然對周公的施政不滿意。遠處的四國,都傳布周公即將篡位的流言。

如今,聖主剛離繈褓,年紀很小。即位以來,聖主就與至親的骨肉分離,與外戚斷絕來往,不能互通親情。這實在有些不近情理,違背綱常禮製。

況且漢家歷來的製度,雖然都是任用英傑賢才,輔弼朝政,但仍然要引進外戚,使親疏交錯,阻塞間隙,這實在是為了安定宗廟,以國家為重的至善原則。

所以臣建議大司馬大人,應該立即派遺使者,征召中山太後到京師長安,安頓在另外的宮殿裡,使其能夠時常朝見皇帝。

應該再征召皇帝的外戚馮、衛兩家的親屬到京供職,可以隻安排他們擔任閒散官職,使他們能親執武器,充當宮廷宿衛,以抑止禍患的突然發生,拱衛皇帝和皇室的安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從尋找師叔開始 戰神虐渣A爆全球 終結末日騎士 九靈器神 極品學霸橫掃南北朝 苟成聖人後被天道曝光了 西遊:從漫畫開始的文化入侵 我的異界這一生 諸天遊戲:從魔咒課教授開始 海賊:我在洛克斯船上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