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漢朝廷突遇災患 王巨君賑濟貧民(1 / 2)

加入書籤

1

大司農孫寶因正直敢言,談論時弊而被貶,大漢朝廷文武大臣聞訊,更加心驚膽戰,憂慮不安。

太中大夫嚴尤,看到朝廷出現這種情形,預感不妙,十分擔心憂慮,對自己的親友嚴密說道:

「諸君:

申屠剛、大司農孫寶兩位士大夫,因正直敢言,而被朝廷貶斥,令人心中不安。

察納雅言,唯才是舉,乃朝廷治理正軌。

阻塞言路,親佞遠賢,容不得不同意見,對朝廷治理極端不利。

我一定要規勸大司馬大人,改變這種偏聽偏信,阻塞言路的局麵。」

嚴密急忙勸嚴尤道:

「太中大夫大人:

當年,大人曾經是大司馬大人在敦學坊學習時的同窗好友,與大司馬大人一向關係親密。

如今,大人你也很受大司馬大人的賞識和信任。

然而此事,嚴密私下以為,大人你不宜出麵阻止,為他們說情。

大人你博學多才,足智多謀,善於觀察人事,一定深刻理解大司馬大人的脾氣和秉性。

申屠剛、大司農孫大人的直言無忌,已經挑戰了大司馬大人的底線,恐怕不會接受大人的意見。」

嚴尤不理,回答道:

「多謝嚴大人提醒。正因為我嚴尤深受大司馬大人的信任,我才不希望大司馬大人,出現失誤。」

嚴尤拒絕了嚴密的意見,憑借與大司馬王莽的良好關係,於是獨自前往大司馬府,向王莽進言。

賓主施禮坐下,嚴尤就神色嚴正地說服王莽道:

「大司馬大人:

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閣下作為主持朝廷大局的大臣,應該有寬廣的月匈懷,有容人之量。

察納雅言,兼收並蓄,要容得下不同見解和意見,不要打擊大家進言議政的積極性。

如此,才能夠有利於朝廷的治理,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更加有利。

如果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聽不進一點逆耳之言,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阿諛逢迎的假大空話充斥朝廷,閣下再也聽不到一點真實的話語,了解不到一點朝廷、民間真實確實的情形了。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是先賢總結出的至理之言。

如果打擊直言進諫之人,縱容阿諛奉迎之輩,嚴尤擔心,臣民離心離德,閣下將聽不見真實的聲音,對國事非常不利。請大司馬大人謹記。」

王莽不悅,反駁嚴尤道:

「嚴大人的見解,不是沒有道理,但憂慮有些過分。莽也知道大人的來意。

莽並不是拒絕忠言,沒有容人之量。

而是大司農孫大人悖逆娘親,違背了朝廷以孝治國的綱常禮儀。

如果以孝治國的綱常禮儀,都不能夠得到朝廷的維護,那子孫後代,將會怎樣看待王某的執政呢?

嚴大人不用擔心,朝廷多的是賢良士大夫,不缺一個庸人,不用擔心走了一個孫寶,朝廷就不能夠正常運轉了。」

王莽義正辭嚴地教訓嚴尤說道。

「唉,大司馬大人強詞奪理,自以為是,真是令人不可理喻,令人沮喪。」嚴尤暗自嘆息道。

太中大夫嚴尤,深知王莽的個性,思考半晌,終於讓步說道:

「大司馬大人,請恕嚴某多嘴。嚴尤隻是擔心,閣下這樣做,會擾亂賢才進諫之路。

既然大司馬大人這麼肯定,不會阻塞言路,嚴尤就放心了。」

說完,太中大夫嚴尤有些沮喪地走了下去。

聽到王莽拒絕嚴尤建議這個消息,大司空王崇,也開始憂慮不安起來,嘆息道:

「哎,真是權利害人啊!

嚴尤大人是安漢公大人的同窗同學,親密戰友,可是嚴尤大人的忠言,安漢公大人也不願意聽取,不肯接受。

我王崇與安漢公大人一向關係疏遠,還能夠怎麼樣呢?

高官厚祿不可恃,榮華富貴不可依。

如果我不識時務,不急流勇退,為自己留條後路,恐怕難免不落到大司農孫寶的結局。」

元始元年(公元1年)三月二十一日,為了明哲保身,避免激怒王莽及其親信黨羽,大司空王崇順應形勢,上書太皇太後,稱病,辭去大司空職務。

大司馬王莽暗自高興,迅速答應了大司空王崇的辭職請求。

大司空王崇很快被皇帝下旨,免去了大司空官職,退休回家。

元始元年(公元1年)四月十六日,皇帝劉衎,任命王莽的親信左將軍少傅甄豐,為大司空;任命右將軍孫建,為左將軍,光祿勛甄邯,為右將軍。

王莽掌控大漢朝廷朝廷的格局,更加穩定。

2

不久,右將軍甄邯,提醒王莽道:

「大司馬大人:

如今大人雖然已經政出其身,但天下人未必心服口服。

甄邯以為,大司馬大人宜廣施恩惠,封賞宗室侯王,功臣貴族,籠係人心。

如此,定然人心歸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右將軍大人的意見很好,莽虛心接受。」王莽贊同右將軍甄邯的意見道。

不久,根據大司馬王莽的建議,大漢太皇太後陛下和皇帝下旨,大肆封賞諸侯。

代孝王劉參玄孫的兒子劉如意,被立為廣宗王;江都易王劉非的孫子、盱台侯劉宮,被立為廣川王;廣川惠王劉越的曾孫劉倫,被立為廣德王。

除了封賞宗室侯王以外,大漢朝廷還大肆賞賜漢王朝興起以來的大功臣周勃等人的後裔周共等人,讓他們繼承祖先的爵位。

開國功臣後裔,前前後後被朝廷封為列侯及關內侯等爵位的人數,總共達到了一百一十七人。

受到封賞的宗室侯王、功臣後裔,都知道朝廷的封賞,是來自於大司馬王莽的意見和建議。

受到封賞的宗室侯王、功臣後裔,自然對大司馬王莽感激萬分,忠心擁戴王莽的貴族更多了。

3

然而,好運不會總是眷顧著同一個人。

一直順風順水的安漢公王莽,麵臨著擔任大司馬,執掌大漢朝政以來的最嚴峻的一場考驗。

元始二年(公元2年)剛剛到來,從漢王朝全國各地,就紛紛傳來了噩耗。

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很多郡國,都發生了多年未遇的大旱災、大蝗災。

尤其是北方青州等地的災難情況尤其嚴重,地方官吏再也難以隱瞞災情了。

天災頻繁,糧食顆粒無收。受災郡縣的百姓,無法求生,隻得離開自己的家鄉,扶老攜幼,四處逃荒,向全國各地郡縣逃亡。

就連京師長安,也受到了難民潮的影響。

長安三輔,聚集著大批拖兒帶女、無家可歸、食不果腹的難民。

全國的賑災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釀成一場全國的變亂,一發不可收拾。

4

安漢公、大司馬王莽,焦頭爛額,整天為賑濟難民的事情憂心忡忡,苦思良策。

王莽的同窗摯友太中大夫嚴尤,也沒有一刻閒著,積極為王莽出謀劃策,幫助王莽克服危機。

這一天,大司馬府裡,大司馬王莽與太中大夫嚴尤等親近大臣,又認真商討了起來。

大司馬王莽憂形於色,有些束手無策地對太中大夫嚴尤言道:

「嚴大人:

近些日子以來,天災頻繁,國事不順,吾是憂心忡忡,食不甘味。

吾整天為天下百姓憂慮,擔心飢民聚集京師,釀成變亂。

嚴大人,你一向足智多謀,主意頗多,你可有什麼妙策指教巨君的?」

王莽態度誠懇,十分虛心地詢問太中大夫嚴尤道。

「大司馬大人一心為百姓著想,為朝廷著想,嚴尤十分欽佩。

如今,朝廷危機四伏,餓殍遍地,人民流離失所,令人傷悲。

但危機之中,也潛伏著極大的機遇。就看大司馬大人的應對如何了。」

嚴尤似乎月匈有成竹地侃侃言道。

「請問嚴大人,有什麼可以指教吾的,王莽一定虛心接受。」王莽的態度更加誠懇。

「俗言,欲正人,先正己。

如果大司馬大人率先垂範,下令節省開支,減輕賦稅,並組織眾籌,賑濟飢民,則皇室宗親、皇親國戚,定會群起響應。

如此,定能拯救飢民,安撫人心,穩定天下。

待此次災害過去,來年糧食豐收,必然能夠轉危為安,安定社稷。

隻有如此,大司馬大人中興帝國的宏偉抱負,報國之誌,才有可能實現。

近些年來,土地兼並越發嚴重,天災頻繁,賦稅沉重,無辜的貧苦百姓,為了一家生存,賣兒賣女的情況時有發生,慘不忍睹。

百姓怨怒不止,隻要有一點火星,就會形成燎原之勢。

如果權貴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吝嗇自己的資財糧食,或者趁機哄抬物價,發國難之財,嚴尤私下擔心,飢民無路可走,為求活路,大肆搶劫,釀成變亂,那就大勢已去。

大司馬大人的報國之誌不能夠實現不說,大司馬大人還可能留下千古罵名,遺臭萬年。」

王莽聽了大驚,贊同嚴尤的意見道:

「嚴大人所言,並非危言聳聽,王莽心裡十分清楚。

土地兼並,奴婢問題,錢幣改革,賦稅征收,宮廷朝廷收支等諸多問題,王莽一直在苦思良策,圖謀改製。

然而,改製阻力重重,王莽一直不得要領。

如今,災難頻繁,餓殍滿地,救災是朝廷當前的當務之急。

吾隻有將改製問題,暫時擱置,度過當前的危機才是。

多謝大人指點迷津,吾立刻進宮,稟告太皇太後陛下知道,與太皇太後陛下一道,商討具體措施。

再次多謝嚴大人的教誨,王莽不勝感激。」

王莽知道救災問題的嚴重性、緊迫性,不肯耽擱,與嚴尤告辭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前往長樂宮,將災情稟告給太皇太後知道。

太皇太後聽了,也是愁眉不展,憂心忡忡。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從尋找師叔開始 戰神虐渣A爆全球 終結末日騎士 九靈器神 極品學霸橫掃南北朝 苟成聖人後被天道曝光了 西遊:從漫畫開始的文化入侵 我的異界這一生 諸天遊戲:從魔咒課教授開始 海賊:我在洛克斯船上996